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長安十二時辰】裏為什麽第八團活下來的人後來都過得那麽慘?

2019-07-24影視

看了一下回答,情緒化的內容太多。不想被人帶節奏。我結合歷史背景聊一聊這個問題。

(輕微劇透,如擔心影響觀劇感受,請直接跳轉至第三部份。)

一 張小敬「十年隴右兵」當的是什麽兵?

關於唐代兵制的變化,歷史愛好者都知道: 府兵制破壞,募兵制興起。

但實際情況比這個復雜多了。我們需要再記一個稍微復雜點,但更符合歷史真相的結論:

唐代前期的主要軍隊應為府兵和兵募 , 講到轉變 , 可以表述為輪番 、差替制的義務兵——府兵 、兵募 , 變為召募制的僱用兵 (或叫職業兵 )——長從宿衛 、 長征健兒。 [1]

首先我們要對「府兵」「募兵」有一個基本認識。

「府兵」好說,【木蘭辭】裏邊所謂「軍書十二卷」,講的就是這個事。在軍府名單上的這種都是府兵,平時為民,戰時當兵,裝備自備,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是這樣一種軍民合一的制度。

「募兵」復雜一點。因為當時還有一種「臨時招募老百姓當兵」的制度,正史裏叫做「兵募」(【資治通鑒】常簡化做「兵」,引起了很多誤會),跟後來的「募兵制」容易搞混。這種「兵募」的特點是:

兵源: 「戶殷 、丁多 、人材驍勇」。有錢人家,男孩子多,而且本人能打。

性質: 自願當兵,個別強制征發。基本上是義務兵,不是職業軍人。

服役時間: 一般2—3年,後來逐漸延長到4年、6年。定期更替。


張小敬、文無忌、老三他們,顯然不是這種「兵募」。

他們當的是什麽兵呢?

張小敬和他的兄弟們是「舊歷十三年第一批募兵」,而且一當就當了十年,這裏邊的「募兵」是「 長期 招募老百姓當兵」這層意思。

從「軍民合一」「 臨時 招募老百姓當兵」發展到「 長期 招募老百姓當兵」,確實是玄宗朝乃至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個大變化。

史載,開元二十五年,「盡以長征健兒代替兵募為鎮兵」 。

什麽叫長征健兒?

這可不是二萬五千裏,這是君問歸期未有期啊!

張小敬和他的兄弟們實際上是這批人,他們有個特別拉風的名字——「健兒長征邊軍」 。這時候他們已經不是義務兵了,而是職業兵、僱用兵。性質變了,退役的待遇跟「府兵」「兵募」相比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二 那麽他們退役之後為什麽過得慘呢?

從制度史的層面看,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朝廷說到做不到

唐代前期政策是懸賞募兵 , 獎勵軍功。越到後來越糊弄,朝廷說到做不到。不能認真執行勛賞政策。打仗前說的好好的( 軍將號令 , 並言高官重賞 ),仗打完了就不算數了,活著的被當做罪犯對待(枷鎖推禁 , 奪賜破勛),死了的更沒人管。

雖是天災,但正常的勛賞制度被破壞,撫恤政策落實不到位

原著裏的蕭規(龍波),姐姐一家被地方官員迫害致死,自己求職不得,申訴無門。劇中的丁老三,回家後也發現親人慘死。首先是因為正常的勛賞制度被破壞,政策不能有效落實,退役老兵在家鄉毫無話語權。

2.勛官不值錢了

唐代前期,軍隊能打,見誰滅誰,士兵獲得軍功既有動力,也不困難。比如我們都熟悉的薛仁貴,就是當時靠軍功,從基層士兵奮鬥到一代名將的典型。有軍功了,即使沒有實職,一般也能授個勛官 。唐代前期的勛官還是比較管用的,不僅有實在的好處(比如獲取勛田 , 優免租庸調和雜徭 ),還能提高社會地位,受人尊敬。後來因為濫賞嚴重,是個兵都給勛官,所以到玄宗的時候,勛官已經不值錢了。退役的募兵,因軍功而獲得勛官,既得不著好處,也不受基層官員待見,還得繼續承擔各種差役,與一般老百姓沒區別(頻年征役 , 唯取勛官 , 牽挽辛苦 , 與白丁無別 )。

枷鎖推禁 , 奪賜破勛,與白丁無別

文無忌被強拆,有哪裏看出來他有軍功而受待見呢?即便「冊勛十二轉」又有啥用呢?

聞無忌沒死在戰場,倒死在長安了

3.上層統治者輕視武功

國家承平日久,又提倡以文入仕,出將入相的少了。上層統治者都這樣,那麽整個社會風氣也就受到很大的影響, 社會上尚武風氣就逐漸喪失了。

4.募兵的成分也變了

早期招的都是富裕人家,而且要求是多丁,玄宗的時候,有錢人家不願意當兵了,兵士的成分從有錢有地的農民(主戶、農業戶)變成了沒錢沒地也不種地的人(客戶) 。這時候當兵已經和農業生產沒有半毛錢的關系,當兵已經成了破產農民的出路之一 。

劇裏的蕭規(龍波)不種地,屬於「客戶」

張小敬和他的兄弟們,如果不去當兵,事實上可能會更慘,因為連出路都沒有。

5.兵的性質也變了

最早是自願,後來強制征發越來越多,到睿宗時 , 普遍實行 「 差點勒遣 」。雖然最後變成了「招募」,但是強制的成分一直都有。有錢人早就跑了,抓來的是什麽樣的人不難想象。杜甫的【石壕吏】猶在耳邊啊。

6.服役的時間越來越長

唐初的時候行軍打仗是臨時征發,看詔令,一般最多也就兩三年。戍邊是定期差替,時間也不長。即使後來一直延長到4年、6年,但終究要替換的,總有個盼頭。玄宗朝定期差替的制度維持不下去了,年限滿了也不放回去,被以自願為名強制扣留。所以好多人即使退役了也都不願意回原籍了,跑吧!亡命之徒也比再被抓壯丁強。

亡命之徒也比再被抓壯丁強

7.惡性迴圈

朝廷除了負擔募兵的裝備,還要負責兵士及家屬的生活費用 。開元時期的理財思路是藏富於民,當時社會雖然富裕,但是國家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有錢。軍費支出大增 , 造成國家財政困難,那麽就只能加重對人民的搜刮。長此下去,惡性迴圈,社會矛盾也就激化起來了。

三 結語

所以,這個故事連起來就是: 張小敬和他的兄弟們,本來就是沒有出路的苦人,應募成為長征健兒,雖然掙得軍功,衣錦還鄉,但是因為國家政策執行的不好、社會風氣不喜歡他們以及軍功不值錢,並不被人待見。而他們在經歷了多年戰爭之後,本以為自己守護的人,生活多少會好一點,卻發現官府對老百姓的剝削更加嚴重了······

然後,【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就正式拉開了帷幕。

第八團的弟兄們即使生計慘淡,畢竟是安西鐵軍,能打。長安的禁軍相比之下真的就弱爆了嗎。張小敬能單挑右驍衛,到底是主角光環?還是有別的原因呢?請移步:

看了本答及其他高贊答案下的一些評論,想多說幾句。

我們一般可以想象的歷史只是明清的歷史 。唐代及唐代以前是 貴族社會 ,跟宋元之後完全是兩碼事。當時的歷史真實,是超越大部份人的歷史想象力的。雖然人性這個東西是不太變的,但是在特定社會結構下面,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判斷、行為準則,以及社會階級的構成、運作的模式、產生的問題,離我們能夠想象到的,相差很遠,區別很大。

好多事情,不是你套用你的邏輯就能解釋通的。你必須用歷史的邏輯來看問題。

小說也好,劇也好,都是給我們現代人看的,必須呈現一個我們可理解的社會,不可能也沒必要還原歷史的所有細節。

歷史可以為殷鑒,但不該被誤用。尤其不應該成為宣泄情緒的出口。你可以聯系現實,但拿歷史說事就沒勁了,再把這種聯系當成歷史的本來目的,這就是想當然地沒勁了。

有人要說了: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這麽說你就有理嗎?你確定你理解這句話嗎?

對不起, 這話本身就是對歷史最大的誤用

因為這話不是字面的意思。克羅齊說這句話有兩層意思:

1 我們為什麽研究歷史?歷史研究 起源 於對現實生活的興趣和關切。

2 歷史研究的物件和我們的關系是什麽樣的?跟自然科學不一樣,歷史研究的物件和我們是密不可分的,歷史要研究的就是我們自身,歷史研究的主客體是 同一 的。

超出以上限度的理解和解釋,比如說:太陽底下無新事、歷史都是驚人的相似、借古諷今、借古喻今、乃至含沙射影等等······對不起,這些表述 不屬於現代意義上的歷史學所討論的範疇。

歷史有歷史的焦慮,現實有現實的焦慮。但歷史和現實不是靠情緒聯系在一起的。你我可以和張小敬共情,但是張小敬解決不了你我的問題。

大家代入感不要太強。切勿自作多情。

相關連結

前情:

閑情:

矯情:

參考

  1. ^ 唐耕耦:【唐代前期的兵募】,【歷史研究】,198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