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老版【水滸傳】為什麽要把原著中魯智深擒方臘的功勞放在武松身上?這樣修改有什麽妙處?

2022-05-25影視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魯智深擒方臘」既然是原著內容,那麽「武松獨臂擒方臘」作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戲劇,到底是什麽時候出現的?

京劇【擒方臘】,李萬春飾演武松

一、「武松擒方臘說」出現時間的辨析

常有人參照網絡資源,說什麽「南宋筆記【林泉野記】裏,就有‘武松單臂擒方臘’傳說」,這是錯的。這明顯是某個想要極大提前「武松獨臂擒方臘」出現時間的家夥,知道這本書在南宋時便已經散佚,無法證實,因此故意拿出來唬人的。

事實上,【林泉野記】至今作者不明,只是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及李心傳【系年要錄】等南宋初史料中多次參照過此書。這本書和【水滸傳】僅有的關系是提及了「宋江征方臘」:

「宣和二年,方臘反於睦州……臘敗走,入青溪洞,光世遣諜察知其要險難易,與楊可世、 宋江 並進,擒其偽將相,送闕下。」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十二引【林泉野記】

原文中並沒有什麽「武松」,甚至這個「宋江」出現的時間,與歷史上的宋江降於張叔夜的時間之間存在矛盾,因此大多數學者認為,此人或是同名西軍將領,或是後人傳抄【三朝北盟會編】時,某人根據「宋江征方臘」的傳聞擅自篡入的。因此「武松單臂擒方臘」和【林泉野記】可以說一點關系都沒有。

至於某些人大言不慚,說什麽「【水滸傳】成書前的元明雜劇裏有武松擒方臘」、「關漢卿寫過武松擒方臘」,我看得都樂了:

雖說有一種元明雜劇叫【征方臘】,但這個劇未能流傳來下不說,也不能證明它不是【水滸傳】小說的衍生作品。

而明確武松不打醬油的元明雜劇有【雙獻頭武松大報仇】 [1] 、【折擔兒武松打虎】(窄袖兒武松)、【梁山五虎大劫牢】三種,前兩者都沒文本保留下來,後者則是講武松配合李應、魯智深、劉唐、阮小五智賺韓伯龍上山的故事,和方臘無關。

至於提及宋江「受詔安,征方臘」的【大宋宣和遺事】和周憲王朱有燉【黑旋風仗義疏財】,都未提及誰擒的方臘不說,甚至從只言片語,流露出作者自己認為宋江受招安結局最後是HE。

所以說,梁山好漢在招安後走向淪陷的結局,其實搞不好是【水滸傳】小說的作者「施耐庵」自己原創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提到「明崇禎甲申年春丁卯月序」的周淮穎著【通臂拳譜】記載有武松獨手擒方臘的武術套路,即:

「第二套 餓虎爬山六把歌:
餓虎爬山一捏喉,左檎右腕使壓肘。
武松獨手擒方臘 ,還把銀魚釣金鉤。」

然後試圖用【通臂拳譜】序裏的「通臂拳乃明萬歷年間費大環創」,來證明「武松獨手擒方臘」不比【水滸傳】小說問世晚多少,這大可不必。

因為這本【通臂拳譜】是抄本,從「玄」字缺筆避諱來看,這部抄本是康熙年間的產物。從所記錄的文風和套路不同來看,抄本中還有周淮穎或者其弟子自己添加的內容,因此至多說康熙年間存在「武松獨手擒方臘」的說法。

而且,這也並不能說明「武松獨手擒方臘」的故事內容是武松獨自擒拿方臘,實際上現存「獨手擒方臘」招式的傳統武術裏,並不是教人如何像武松一只手擒敵,反而扮演武松進行右手攻擊的都是敵人,被扮演方臘的「我」迅速反擊挨揍。

清代抄本【通臂拳譜】對於「餓虎爬山六把歌」沒有配圖和具體解釋,因此一般以清代其他武學的介紹進行解釋,「我」將右手折回、左手協助,請問「我」是方臘還是武松?
舉【甘鳳池擒拿法】的例子,「我即以雙手扣住敵人右手」,請問「我」是武松,還是方臘?

二、「武松單臂擒方臘」,其實是魯智深讓功?

根據陶均起先生整理的【京劇劇目初探】一書可知,題名【武松單臂擒方臘】,內容卻是「武松與方臘鬥,左臂被方斬斷,魯智深打倒方臘,武松以單臂擒獲方臘。」

這裏的「內容不健康」是指場面血腥加上宣揚梁山好漢和方臘起義軍互相殘殺(【京劇劇目初探】是1957年出的)

具體內容可參見中國京劇劇考網站上收錄的張伯謹編【國劇大成】中的【擒方臘】劇本:

由於這劇本裏提到了征遼、田虎、王慶,至少作者是讀過簡本【水滸傳】的(或許是水滸、三國合印的【英雄譜】),劇裏憑空多出了一個使雙刀的女好漢「金頭虎玉花娘」,不知何許人也。

京劇【擒方臘】裏,武松被斷臂後被史詩級加強的方臘追殺,魯智深打翻方臘,武松請魯智深讓功勞與他,結果被李逵很屑的占了功勞,還被吐槽說「想你一只手怎麽擒得方臘」……

河北梆子、山東梆子、豫劇這些近代受京劇影響較重的戲劇裏,【擒方臘】內容大同小異,只是京劇裏重傷的盧員外徹底寄了:

而秦腔裏的【平方臘】別名【花錢袋】,情節如下:

【花錢袋】中具體「武松獨臂擒方臘」的情節,如下:

秦腔與京劇的情節極其相似,也是盧俊義因方臘受傷,武松被砍左臂,魯智深打倒逃跑的方臘後將功勞讓給武松、李逵等,最後李逵搶功,諷刺武松為結局。

而揚州評話裏,魯智深則是武松的師傅,成全徒弟三回,將生擒方臘的功勞讓與被方臘斬斷左臂的徒弟武松,因為網絡資料多有記述,便不多提。

另外,曾在解放前於上海辦【羅賓漢報】的朱瘦竹,刊載過專欄【修竹廬劇評】,他在1949年寫【武松獨臂擒方臘】時,說曾經請教過蘇州評話的老演員王效松(1855-?)——

王效松說故事裏是武松遭方臘斷臂,魯智深飛起禪杖打死了方臘,隨後武松獨臂夾著方臘屍首回營。

朱瘦竹僅見過北派京劇演員李萬春演過武松「硬什兒活擒方臘」,並說是他父親李永利(1884-1955)所傳授,譯自梆子,江南也有一份,則是旅居上海的京劇演員趙如泉(1881-1961)的父親趙祥玉傳授的。

從朱瘦竹的語氣來看,他似乎從未聽說過蘇滬一帶有武松斷臂後,一個人獨自擒下方臘的評劇或者戲文。

三、「武松獨臂擒方臘」的出現

北京【立言畫刊】在1944年310期,曾刊登陜西梆子(秦腔前身)【平江南】(即武松單臂擒方臘)一劇介紹。

宋江平江南,遭善用飛刀的方臘連傷數將,然後去二龍山搬來武松、李逵、楊誌當救兵,結果武松中方臘飛刀斷臂,鮮血淋漓,李逵為武松接上斷臂,最後武松與方臘單挑將其拿下。

上黨梆子戲裏的【平方臘】也是明確武松是被飛刀斬下左臂後擒方臘的,不過從上接湧金門張順身亡後魂捉方天定,柴進進龍虎玉被招為駙馬,武松被飛刀斬下左臂單臂擒方臘的記述來看,似乎和京劇的【擒方臘】更加類似。

雖然俞樾在【小浮梅閑話】說「稗官演說,又歸之於武松,抑何蘄王之不幸也」,魯迅先生在【談金聖嘆】裏說「鄉下人卻還要看【武松獨手擒方臘】這些戲」,等等,但是這些都沒有提及具體情節,或許內容還是在蘇州評話的範疇之內,即題目是【武松獨臂擒方臘】,內容卻是魯智深協助武松擒方臘。

四、老版【水滸傳】為什麽要把功勞給武松

由結合上述資料來看,我個人推斷武松親自捉方臘的經過大致如下:

1.【大宋宣和遺事】等提及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戰鬥沒有具體過程;

2.【水滸傳】小說原創了梁山好漢受招安征方臘的慘烈過程,魯智深時空穿越,閃現擒方臘;

3.明末清初左右民間痛於原著裏武松被飛刀斷臂成了「廢人」提前退場,因此產生了方臘本人用飛刀斬斷武松手臂,魯智深擒拿方臘後將功勞讓與武松的說法,簡稱為「武松獨臂擒方臘」。

4.由於崇禎、康熙、乾隆、鹹豐等各朝對於【水滸傳】的查封,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在國內失傳,僅剩下金聖嘆擅改本七十回本【水滸傳】在大結義為止,雖然存在【征四寇】、【英雄譜】(漢宋奇書)等幾個存在征方臘的版本,但是由於前半部接的都是金聖嘆本,後半部是明末的簡本【水滸】,寫作水平對比明顯,因此被一般人認為是「羅貫中妄言」,基本不受認可,因此魯智深獨自擒方臘和聽潮而寂的原著情節地位嚴重動搖。

5.清代中後期,在西北、華北出現了武松為主角的梆子戲,為強調武松的作用而將「魯智深擒拿方臘後將功勞讓與武松」改為「武松斷臂後一人擒方臘」。

6.清代後期,【擒方臘】作為【水滸傳】被先引入京劇;此後,這種「武松一人獨臂擒方臘」被引入京劇,趙祥玉、張英俊(蓋叫天的二哥)、李永利等在表演武松為主角的京劇時,采用了該情節,既突顯了武松的主角形象,也可以精簡【擒方臘】規模龐大的龍套演員,使得「武松獨臂擒方臘」名副其實。(又:武松名家蓋叫天,自稱沒演過擒方臘)

7.民國時期,李萬春等京劇演員巡回表演京劇【武松】,使得名副其實的「武松獨臂擒方臘」深入人心,一些地方劇種開始摒棄老版「武松獨臂擒方臘」而采用新劇情。

8.建國後,因為【武松獨臂擒方臘】宣揚農民起義軍互相殘殺,場面血腥,「不健康」,因此被全部禁演,因此原本廣泛存在的「魯智深擒拿方臘後將功勞讓與武松」的說法被逐漸忘卻。

9.央視版電視劇【水滸傳】的編劇——地改星不喜水滸楊聖嘆,自然是因為某些不可描述的影響,繼續擁護褒方貶宋路線不動搖,劇中招安後,林沖被氣死,魯智深心灰意冷,在其墓前丟掉金牌,征方臘前便脫離隊伍回到大相國寺修行——自然是不會擒方臘,更不會「封建迷信」的聽潮而寂了。

公孫勝的法術,封建迷信,無了,作用僅限於「智取生辰綱」時使出「好漢推車」;

張順魂捉方天定自,封建迷信,無了,成了白給小能手;

鄭魔君飛磚殺害扈三娘,封建迷信,無了,導致方貌、張橫哥倆史詩級加強;

包道乙本人連同飛劍,封建迷信,京劇、評話裏方臘廣泛使用的飛刀,那自然也和蓋蘇文的飛刀一樣,都是法術,自然也無了——那只能方臘獻祭兒子怒氣值加滿,王平附體,拿大刀片子砍掉武松胳膊,然後悲壯就擒了。

這樣修改有什麽妙處,大概就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推廣了之前因為宣揚農民起義自相殘殺、場面血腥而被禁演的【武松獨臂擒方臘】罷!

鄙人其他和水滸相關的答案:

參考

  1. ^ 考慮到同作者高文秀還寫過【黑旋風雙獻頭】,因此一些學者認為此劇搞不好其實是把【黑旋風雙獻頭】的題名抄錯了出現的空有題目而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