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這種半橢圓的散景是用什麽鏡頭拍攝的?

2014-03-31影視

簡而言之,多數電影中的散景光暈是橢圓形,是由於 形變鏡頭 (Anamorphic lense)的套用而產生的。註意Leon的IMDB技術資訊如圖:


可見,此片使用了形變鏡頭的技術。

關於這種鏡頭的來由可以簡單地這樣理解(不完全準確,因為自產生以來電影菲林記錄和放映的技術規範就有至少幾十種,此處以幫助理解為主要目的)

35mm菲林在電影的拍攝中與在相機上是不同的,在拍攝電影是菲林是豎著用的,也就是說,齒孔不在畫面的上下而是左右(如圖)

在這種情況下,記錄的畫面比例,是傳統的4:3。這在很多早期的電影中也很常見。例如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等。

隨著電影的發展,越來越多電影人發現,寬銀幕能夠更好地吸引觀眾完成觀影體驗,同時能夠很好地區別於電視。於是2.35:1, 2.40:1等更寬的畫幅成為了電影創作的主流。(因為家中的電視又要看電影又要看電視,所以現在大多數電視所用的16:9,就是折中於2.35:1和4:3之間的一種比例,竟然也發展成主流了)但是這樣的寬畫幅如果正常拍攝的話,畫面只能鋪占35mm菲林的一小部份。在滿足橫向的寬度同時,縱向損失了很大一部份有效的感光面積。

如圖:

我們能觀察到,四齒孔的縱向範圍上,有接近兩個齒孔的感光面積是浪費掉的(菲林左側是記錄音訊的兩條音軌,這與現在的super35技術不同)。

於是有人收到一戰時為拓寬坦克視野而發明的形變鏡頭啟發,發明了套用於電影的形變鏡頭(Anamorphic lense)。這種鏡頭能夠將橫向的畫面進行壓縮,從而使一副寬畫幅的畫面被壓縮成4:3的比例,如圖:

這樣一來,菲林上的所有成像面積都能夠得到有效地利用。但是所得到的畫面直接放映的話,人物是豎長條的。所以,在放映時,壓縮的畫面要透過同樣但是逆向的技術恢復成寬畫幅呈現在寬銀幕上。

由於這種形變鏡頭會造形變,畫面中越是在焦外的物體所發生的形變越大,所以用這種技術拍攝的電影散景中的光暈呈橢圓形。特別是在攝影師對於畫面中的前後景進行變焦的時候,我們會明顯感到,畫面中物體在焦外被輕微縱向拉伸,這都是拜形變鏡頭所賜。這種技術有很多種制式,例如Panavision(後來變成公司名了),Cinemascope等,這樣的輕微形變的畫面,也是一些影迷和導演心中「電影感」「菲林質感」的體現。許多忠於菲林的導演比如諾蘭就是panavision的大客戶。保羅·杜文·安德森,馬丁·斯科塞斯等,也仍然在使用這種拍攝技術。

(目前數碼拍攝的寬銀幕電影,也有運用這種技術的但是特別特別少,大多數是直接用16:9拍,然後把上下多余的地方截下去,很方便,很粗放,逼格很低)

以上知識全是網上東拼西湊自學而來,有不準確的地方歡迎指正。

最後上一張形變鏡頭的圖,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