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價電影【親愛的】?

2014-09-24影視

我很不爭氣,竟在影院流了3次淚,加上看預告片的那一次,一共4度落淚,真是丟臉到家,枉為男人。


我想為這部今年最打動我的國產電影寫點什麽,卻憋了一天,無從下筆。坦白說,本片除了前後對稱的敘事結構,沒有什麽耳目一新、開宗立派的導演手法;「反思二次拐賣的道德困境」的選題切口也只是不落窠臼,稱不上醍醐灌頂;那敢於觸碰現實題材的社會責任感呢?當然值得嘉獎,但這已脫離電影的本體;你甚至可以說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中國發生,都市報都登膩了……


那為什麽仍然牛逼閃閃?

——【親愛的】做到了幾件雖不甚出奇,但卻公認難度極高的事情。

這就好比跑完全程馬拉松不稀奇,遊泳幾公裏橫渡湖泊不稀奇,騎車翻山越嶺一百多公裏也不稀奇,但在同一天內連續完成三項壯舉——226km的超級鐵人賽事——就牛逼閃閃了。


導演算不上絕世天才,卻稱得上高段匠人。

在【親愛的】到位地完成了「三項全能」——

(輕微劇透)


1. 煽情卻不濫情,淒慘卻不虐心


陳可辛說:「哭了而不會覺得你在煽我情是最重要的,不能硬來,得在劇情上、故事上打動人。但那個線其實很難拿捏……。」


他用了三招,讓你卸下防備,然後偷襲你的淚腺——


一是適當加入喜劇元素。

整個故事並未跌入一個深不見底的絕望之中,黃渤曾建議導演:「我覺得悲喜劇特別好看。可以適當加一些喜劇元素。不能一個勁悲傷,不要一直往下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感謝宴上,黃渤對張譯說:「韓總你幫了我們這麽大忙,他應該叫你爹。」這句肺腑之言是一個感動點,但不免讓氣氛尷尬,張譯靈機一動,對著孩子喊了一聲「爹」,化解了尷尬,讓觀眾一笑,也卸下了心防。之後,張譯半瓶酒下肚,趁你不備,聲稱放棄尋子,深情鼓勵田鵬,宛若己出……直接偷襲你的淚腺。

類似的例子還有大家電話調戲騙子的段落。


二是角色設定,雖然境遇淒慘,卻非懦弱無能。

眾角色都充滿了主觀能動性,面對命運無常,再苦再累都沒有放棄,而是窮極一切去努力爭取。

人物命運雖然悲涼、冰冷,人格卻積極、溫暖。終使得「難受」前進演化成為「感動」。

譬如黃渤親赴騙局,遭到片子圍追堵截,按照「套路」處理就是被拳打腳踢,滿口吐血,錢被搶走……但本片卻讓黃渤精明地帶上了一把刀,並最終縱身跳河,用命保住了救命錢。

同樣的處理,是趙薇被尋子的家長圍毆時,導演沒有拍她被揪著頭發痛打的慢鏡頭,而是安排了佟大為、黃渤幫忙解圍。

黃渤搶子,遭到圍毆時,警察也是及時趕到,一槍定神,阻止了濫情場面的發生。

他們不是弱者。只是命不好罷了。

雖然失望,卻不絕望。這是我喜歡這片子的根本原因。

就像當年喜歡【桃姐】一樣——不是一味渲染桃姐的孤獨終老、養子無義的「慘」,而是把劉德華塑造成一個深諳世事、絕不吃虧的精明人,看他盡各種努力照顧桃姐,給人一種安全感。人終有一死,那是天命,看著主角把人事已盡,觀眾就會含淚微笑,不再感傷。


三是用情境來煽情 。

無論是哭是笑,原理都有相通之處。

搞笑分兩種,一種是語言包袱,一種是情境幽默。後者的最好例子是【西遊降魔】裏,黃渤那句「你看我幹嘛?我他媽還能去哪啊!」。

同樣的,煽情也分兩種:一種是「純感官煽情」,無非就是撕心裂肺地哭啊、拉扯啊、音樂烘托啊……

另一種是情境式的煽情。

譬如趙薇在巷子口,溫情囑咐黃渤:「大哥,別讓孩子吃桃,他會過敏」。

又比如,趙薇在福利院看女兒,鏡頭突然一拉遠,發現她竟然站在了二樓空調上……

這兩處我都淚崩了。


2. 表演有說服力,觀眾不出戲


你也許會說,這不是最基本的嗎?觀眾要是都出戲了,那還了得?

此話不假。「不出戲」對於一般電影而言,只是底限;但對於本片,卻是致命難關。


趙薇徹底顛覆形象,飾演一個初中輟學、種地為生、滿嘴方言,衣著落伍的農村婦女李紅琴……如果她一出場,你就想到了小燕子或者花木蘭,或者像看到【一代宗師】裏趙本山出場那樣全場哄笑,這部戲就徹底毀了。


不僅要解決違和感,還要拿捏好人物在極致處境下的糾結和絕望,既不能綿軟無力,又不能用力過猛。難度系數之高,讓趙薇數次望而卻步——她第一次看完劇本後,明確表示自己演不了,倒是對於中產白領魯曉娟有一點想象,願意試試。陳可辛卻堅持讓她演李紅琴。趙薇猶豫再三,還是推掉了。

一個月後,趙薇致電陳可辛,問找到人選了麽?陳導說太難找。兩人再次見面,陳導再次給出鼓勵。趙薇也恰好檔期空著,才答應一試。


後來接受采訪時,趙薇說,這一次形象醜,命運慘,如果再演不好,自己就徹底毀了。而陳可辛則說:「你說我是不是開始就知道她成,也不是。我也不是先知,怎麽能知道。大家拍戲就是賭。」

結果呢?自然是讓人驚喜,就像蔣方舟說的:「演員們都拼了!」陳可辛則評價道:「她怎麽演得跟新聞紀錄片一樣?」

黃渤說:「你跟好演員搭戲,感覺心是通的。哪怕(演的)是痛苦,也是一次特別愉快的溝通。你知道她在幹什麽,我回饋的,她也懂。大家就把戲飽滿起來了。」


都說趙薇奉上了影後級的表演。對於我而言,不讓我出戲,甚至一度讓我忘記她是趙薇,這就是成功的表演。


補充說一個細節。

趙薇曾一度「心虛」,要求說普通話,但導演卻堅持要求她說方言。於是,趙薇被迫重拾已經落下了二十多年的安徽話,並且要求母親以後都用方言跟自己說話……最後效果如何,大家看了就知道。

舉個反面例子:【新少林寺】裏成龍說河南話,是不是讓你掉了一地雞皮疙瘩?


3. 群像立體


前面兩點雖難,但只可謂滿足預期。但群像的塑造,是本片給我的最大驚喜。


在一部130分鐘的電影裏,一個香港導演竟然拍出了大陸各階層的眾生相——農村婦女、底層打工者、中產家庭、土豪、公務員、警察、律師、福利院長、法官……最重要的是,這些人不是僅僅有一個身份,而是有性格、有立場,躍然於熒幕上。


以土豪韓總為例,我們不僅知道他的身份、立場、尋子年份以及最終結局,還知道他的態度:孩子丟了是報應——自己吃了猴腦,傷天害理,所以信佛了,吃素了,懂得放生了……

這個「配角」不僅完成了幫助黃渤尋子、映襯黃渤命運的戲劇任務,他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承載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最有意思的是, 看到最後,你會理解每一個人的立場和困境,即便這些角色是對立的,你依舊會產生認同,無法給出非黑即白的道德審判 ——


公務員出於政策要求,要求出示死亡證明,合理嗎?合理;

韓總據理力爭,甚至拍桌子,有必要嗎?有必要!

人販子的老婆,就一定是反派嗎?看過全片後,也許你最喜歡的就是她;

郝蕾申請撫養小女孩,你認可嗎?認可!

李紅琴全力上訴,爭取小女孩,應該嗎?應該!

福利院出於輿論和政績考量,支持把孩子判給郝蕾,合適嗎?合適!

還有那個法官,如果是一味藐視趙薇,就俗了;他被一堆案子弄得焦頭爛額,卻又不失體面。在訓斥郝蕾隱瞞事實的時候,也斥責趙薇插嘴,還不忘黑一句佟大為,你怎麽什麽案子都接?

……


他們都只是在自己的位置上盡力而為,結局若不遂人願,那又怪誰呢?

——體制?社會?還是命運?


導演已經完成了他的工作,問題的答案,就交給觀眾來思考了。



最後,想起前天一個制片人跟我說:「這麽好的內地故事,竟然讓一個香港導演拍了!」言辭間的贊美和遺憾,讓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