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導演的水平會影響演員的演技嗎?

2019-05-25影視

太影響了。

對於一部影視劇來說,說得極端點,導演是棋手,演員其實是棋子,這局棋下得如何,關鍵是看導演的排程。

當然,這麽說並不符合實際。畢竟大多數情況下,導演和演員要有互動,他們是彼此影響,導演的排程會刺激演員的發揮,演員的表現也會刺激導演進一步思考,更有一些優秀的演員,會臨場發揮,甚至現場改戲,至於大牌一點的演員,片場主動權不一定輸給導演。

但,總的來說,演員在影視劇的創作過程中,畢竟只是起到個體的作用,部份的作用。決定一部影視劇的成敗,導演絕對要負第一責任。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同樣一個演員,遇到不同的導演,不同的劇本,會呈現截然不同的表現。

比如梁朝偉,演技不用說了吧?但是梁朝偉的影視作品,上下限之間差距非常大,既可以拿康城影帝,也能......

像這樣的案例很多,太多太多了。

今天咱們專門拿馬紹信這個演員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看看同樣是扮演林彪,在不同的導演,不同的劇本裏面,馬紹信詮釋的林彪,會呈現怎樣天差地別的效果。

馬紹信的成名,非常有傳奇性。
當年拍攝【大決戰】系列電影,從全國各地挑選演員,每一個重要角色都有幾十名,甚至上百名演員競爭。馬紹信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據說導演組讓他試鏡的時候,都被他的表現震驚了。
因為他表演的林彪,真的很貼近真實的林彪,那種沈默寡言,謹言慎語,但是在沈默中又隨時準備爆發的氣質,真的是絕了。
馬紹信扮演的林彪,成為中國影史特型演員的經典代表,可能僅次於古月扮演的主席形象了。
但有一點讓很多觀眾都感到非常困惑,就是馬紹信在【大決戰】系列電影裏面塑造的林彪形象形神兼備,很得神韻,讓全國觀眾都如癡如醉,然而他在後來拍攝的【大進軍——南線大追殲】裏面塑造的林彪,卻又顯得平庸無趣。
這是為什麽呢?
咱們先說說馬紹信在【大決戰】裏面扮演的林彪,他十分精準地抓住了林彪謹小慎微又霸氣十足的元帥形象,一方面林彪對於打仗的算計是非常精細,但另一方面林彪一旦下定決心又霸氣十足。
關於林彪打仗謹慎這方面,主要體現在首先攻打長春還是攻打錦州的戰略方向選擇上。
早在1948年年初,毛主席就發電讓東野南下,但是林彪遲遲下不了這個決心。
後來經過多次試探攻擊長春,林彪終於在9月決定南下。
但是國民黨軍馬上增兵10萬,從葫蘆島登陸,試圖解錦州之圍。林彪在軍列上得知這個訊息,又猶豫了。他說如果錦州久攻不下,一旦塔山防線被突破,我軍將遭受東西夾擊,重蹈四平覆轍。


太冒險了。
戰場的形勢,就如同這列火車,一旦運轉起來,除非分出勝負,很難停下來。
這個時候林彪一個人站在那裏思考,軍列窗外的燈光不停照射進來,光線明暗不定,反映的正是此刻林彪的內心,看似平靜,實則波瀾。


林彪的思索一直持續到天亮。
羅榮桓過來勸他,戰略決心不可更改。林彪又一個人在外面的展台踱步。


這個孤獨的背影,是遼沈戰役決策過程中林彪內心搖擺和鬥爭的最具代表性的寫照。
鏡頭又轉過來,給了林彪一個正臉。


還是那種一臉平靜。
在整個遼沈戰役中,林彪一直都是這種平淡臉色,似乎什麽都無法讓他情緒波動。
林彪就是這樣,平常不說話,一說話就石破天驚。
在經過漫長思考之後,林彪對兵力部署有了新的安排。人們常常說林彪打仗,能夠精確計算到敵我雙方每一個連的使用方面,這當然是誇張。遼沈戰役雙方數十萬部隊,大兵團作戰,即使是林彪也不可能計算到連級兵力。
但這個說法卻也反映了人們對林彪打仗的計算之精的贊嘆。
林彪一旦下定決心,他就恢復了那種軍神的霸氣。他直接把「劉亞樓」叫過來


然後對他做了最新部署,



然後對劉亞樓說「給我復述一遍」


這兩句台詞,反映的正是林彪在東野一言九鼎的霸氣。軍神氣概一覽無余。
要知道,東北野戰軍號稱「林羅劉」,林彪是一號首長,羅榮桓是政委,劉亞樓是參謀長,屬於三號首長。
作為一號首長的林彪,直接對三號劉亞樓下命令,而且是讓他「給我復述一遍」,非常霸氣。而可以看出,劉亞樓對林彪也是非常服氣。在整個【遼沈戰役】中,劉亞樓稱呼林彪都是「林總」。
林彪的這種霸氣,還體現在後來的兩句台詞。
一個鏡頭是塔山防線告急,4縱司令員程子華發電稱「傷亡很大」。林彪說「告訴程子華,我不要他的傷亡數碼,我只要塔山」。


俗話說「慈不掌兵」,林彪這句話,看似不在乎前線普通士兵的犧牲,實則不然。戰爭是非常殘酷的事情,作為最高指揮官的每一個決定,都關系著手下數十萬將士的性命。林彪必須要高度冷靜,甚至是殘忍,才能對更多士兵的生命負責。
還有一個體現林彪霸氣的鏡頭,是攻打錦州不順利,劉亞樓建議動用作為總預備隊的1縱,林彪略一思索同意了,但是在劉亞樓打電話給前線下命令的時候


林彪又走過來,用手按住了電話,然後說了句:「總預備隊,不動。」


這句「總預備隊不動」真的是特別霸氣。而且林彪說這句話的時候, 那個眼神,那個表情,非常霸氣,真的是任你千軍萬馬,我自巋然不動。
真的是完美再現了林彪形象啊。
但同樣是馬紹信,他在【大決戰】裏面扮演林彪如此傳神。


過了幾年再拍【大進軍——南線大追殲】的時候,卻又是另外一個狀態了。
【大決戰】系列電影拍攝時期,是從1989年左右一直到1990年,實際上前期準備更久,但主要拍攝時間就是2年左右。
然後從1991年到1993年,每年上映一部。
【大決戰】系列電影播出以後,取得了極大成功。無論是在票房方面,還是在社會影響方面都很成功。
所以後來八一廠又用了原班人馬,繼續拍攝【大進軍】系列,這個系列電影講述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之後的故事。也是有幾個不同的影片,包括大戰滬寧杭,解放大西南等,林彪出現的這個電影是【南線大追殲】,因為當時林彪率領的四野是往兩湖、兩廣方向打。


在【南線大追殲】這個電影裏面,馬紹信的表現就有點一言難盡了,總的來說,就是完全沒有了【遼沈戰役】裏面的那種霸氣。
大家看,這是電影開篇,林彪和主席討論進軍路線的開場戲。


我們看,這裏面林彪的表情就有點唯唯諾諾,和【大決戰】裏面的神態完全不是一回事。
當然,這可能是他和主席在一起的原因。所以稍微收斂了一點。
然而,林彪就是林彪,作為解放軍的戰神,哪怕是和主席在一起,也不可能如此放不開啊。
要知道,就在【遼沈戰役】的時候,林彪還屢次因為攻打錦州還是長春的戰略方向問題,和主席有了分歧。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個方面軍統帥該有的霸氣,在這兒完全體現不出來了。
再來看林彪的這個表情特寫


可能是因為這部電影拍攝的時間1997年,馬紹信出生於1936年,當時已經過了60歲,多少有點蒼老之態了。而拍攝【遼沈戰役】的時候馬紹信剛剛50出頭,和歷史上真實的林彪年齡相近。
反正在【南線大追殲】這部電影裏的林彪,神態表情完全不是【遼沈戰役】那回事了。
當然這部電影和【大決戰:遼沈戰役】屬於全方面的差距。不僅是林彪這些主要人物的表演,在戰爭場面方面,【南線大追殲】也拍得毫無感覺。
各種戰役部署更是一塌糊塗,中間這幾場林彪在指揮使下命令的戲,拍得像溫吞水一般。


這句台詞「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也不能讓白崇禧得到一寸土地」也是毫無氣勢。


所以,同樣是馬紹信,同樣是扮演林彪,為什麽在【大決戰】裏面就形神兼備,在【大進軍】裏面就如此讓人失望了呢?
這實在有點讓人想不通啊。
想來想去,我覺得只有一個原因,劇本不行,導演不行。
演員還是那些演員,雖然馬紹信在拍【大進軍】的時候又老了幾歲,但是畢竟差距不大。這次於和偉出演電視劇版【大決戰】裏面的林彪,於和偉也快60歲了嘛。
所以演員的問題不大。
根本問題還是在劇本方面,是導演的排程不行。【南線大追殲】的導演趙繼烈


功力還是比不上【大決戰】系列的導演組。
再加上【大決戰】系列電影的拍攝,得到了當時主要領導人的親自關心,上上下下高度重視


對於劇本的打磨也好,對於各方面的配合也好,都有很大的優勢。
所以【大決戰】系列電影的劇情也是敢拍,因為審查方面放得比較開。到了【大進軍】系列電影,好像又有點放不開了,從導演到演員,都有點拘謹。
那麽最後出來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這麽多展現解放戰爭宏大戰爭場景的主旋律電影,最終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大決戰】系列啊。甚至嚴格說來,只有一部【遼沈戰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