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既然「戲子」在三教九流中屬於「下九流」,那為什麽很多影視作品中都對那些人稱「角」或者「爺」?

2013-04-17影視

三教九流的概念很多,歷史上有一些沿革和變化。蒙古人統治時期,甚至連讀書人也算下九流。

明清兩代常言謂下九流是:

「一流戲子二流推,三流王八四流龜,五剃頭,六擦背,七娼八盜,九吹灰」,

也有謂上中下三流是:

「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燒鍋六流當,七商八客九莊田;

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風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梆,五剃頭,六吹手,七戲八叫九賣糖。」

另有:

「一流皇王二流聖,三流隱士四流仙,五流文官六流武,七公八卿九莊農;

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風鑒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一流門皂二流巫,三流牙行四流尼,五流花婆六雜用,七窩八賊九娼婦。」

即謂師爺、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時妖和盜、竊、娼並稱的下九流 。

還有:一修腳,二剃頭,三班四把五抹油,六從七娼八戲九吹手。

洪門裏邊,教也分派個上中下:

上三教,指孔、佛、道;中三教,指文(道情歌曲)、武(踢腳打拳)、匠(匠業工人);下三教,指須(花頭畫相)、綽(擺場盤猴)、敝教(叉雞收曬)。

也因此洪門言謂的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鬥兮六流秤,七工八商九莊田「;中九流分派給了」一流藥草二流戲,三流地藏四流推,五流外裸六流勺,七拳八命九長隨「;下九流是」一流王八二流龜,三流戲子四流吹,五流擡轎六抹杠,七修八摸九吹滅「。

晚清江南乞丐門中的下九流,則指「一亂把(設賭攤者),二黑老(販煙土者),三條子 (人口販子),四哀戳(告地狀和假喪家),五硬扒(攔劫者),六軟取(街頭求討者),七走江海(流浪乞丐),八裝洋(欺騙顧客者),九小竊」。

我聽過幾段早年要飯人的蓮花落,裏面開場詞就是:

「我說老爺子您給了吧,要省您從大處省,省它十頃帶八頃,要算您從大處算,算個十萬帶八萬。

我老傻,也能算,算來算去要了飯,別看要飯耷拉頭,要飯不在‘下九流’……」。

看, 連要飯的都未必就是下九流。

(曹禺的【日出】第三幕同有此類詞:

「好話說了老半天,還是老板不給咱。別瞧要飯低了頭,要飯不在下九流。將門底子佛門後,聖人門口把你求。念過詩書開過講,懂得三綱並五常,念過書識過字兒,懂得仁義禮智信兒。」)

當然,各種版本的下九流中,確實大多都有戲子。

這當中的戲子,基本是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工匠。其地位系從樂師之類沿襲而來。

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習俗和儒家至上的論調,對於有著「遊民」性質的工作以及體力工作者,都有著相當程度的歧視。 所以「巾(金)皮(批)李(彩)掛,平團調柳(聊)」之類的行當,統統被歧視。

然而 社會取向終歸不是律法,和個人取向選擇有悖並不算得什麽矛盾 (相類的問題還可參看

殺人,搶劫,開黑店賣人肉包子,在水滸傳中這些人為什麽會被作者塑造為英雄?

中張公子的答案)。尊重下九流中的人物,在文人雅士甚至士大夫中間,也會被美化成「禮賢下士」、「頗有古風」的論調(例如春秋戰國時期諸公子養百家門客、漢明兩代起家勿論出身)。

就像吟詩作對之類的」小業「,和」聽曲下樓子「一樣不是社會主流風氣,但同樣必不可少。蓋因士大夫階層的重享受輕實操本身,雖然名義上對匠人有歧視,但是又偏偏離不開他們。

例如號召」君子遠庖廚「,卻又偏偏」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儒家偽君子們。所以,在大量的接近並關照藝人的同時,儒家也不忘將各種敗國毀業的姿容描畫到戲子身上。五代十國時期好享樂的李存勖王衍、孟昶孟元喆父子、李煜等等,統統在【五代史】的伶官傳裏露了面。甚至雍正打死伶人的故事,直到清末還在」傳誦「。

正如

@張宇辰

答案中所言:慈禧是清末統治者中最狂熱癡迷於戲曲的人,甚至說是她成就了京劇也毫不為過。同樣狂熱的還有光緒皇帝。兩人的嗜好和力行,在客觀上為在形成與成熟過程中的京劇藝術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和機遇。受到帝後的賞識看重的民間藝人身價大增。在此就不再贅言細表。

同樣在清末民初,戲曲成為了一種宣傳思想和教化民眾的手段。

「戲園者,實普天下人之大學堂也;優伶者,實普天下人之大教師也。」

「演戲事,與一國之風俗教化極有關系」——【論戲曲】陳獨秀

但是地位的提高,和」稱‘角兒’「、」道‘爺’「,沒有直接的關系

」角兒制「取代角色制,名角兒挑班取代各門角色並舉的班社制形式,其實嚴格來說只存在了短短40年(1909年的大青衣王瑤卿旦角挑班始,49年後戲改取消」角兒制「)。

這之前之後能稱」角兒「,只是尊對方是行業內的魁首。與尊重對方的職業並無直接相幹。

一般能稱」角兒「,必須專用場面、行頭。草台班子之外,堂會和戲園的演出,在同治之前統統是以戲帶角兒,多大規模的園子和堂會,也都是點戲不點人。

直到同治6年上海開洋,從北京邀角入滬,拼各大京班三慶、四喜、普慶的著名演員一並演出。之後又有周春奎、楊月樓等二次入滬演出。這被視作最早的戲園破壞戲班制的手筆。

(可參看【中國京劇編年史】一書,王芷章著)

光緒之後,被各地邀去演戲脫離班子獨自生存的藝人愈發的多了起來,老徽班在八國聯軍入侵後紛紛報散,也就成就了以角兒挑班的制度。老年間禁止藝人脫班自搭的規矩,徹底煙消雲散。

就此才有了」稱‘角兒’「的講究。

另:京劇、昆曲等,興衰於勾欄和相公行業發達的八大胡同,成就了」比女人還女人「的男旦體制,很多稱」角兒「的情況下,未必是尊重。

而尊」爺「道」爺「,則是指」大(dè)爺「,跑堂兒的對所有來品茗的都稱」爺「,」爺風爺氣「在清末就著八旗子弟遺老遺少的風頭,在稍有社會地位的體面人中就都統統會被用來相互稱呼。問題頗大,就不再細說,有空再表。

現而今仍有這樣的稱道(

@高徐波

高爺到現在也是走哪兒言必稱爺,頗有遺風)。尊的是人,甚至可以是技藝,但同樣不是整個行當。

這種口吻調調,更像現在言必稱老師一般。和」尊重「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