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陳凱歌的【無極】到底爛在哪裏?

2013-01-10影視

你要說這個,我可就不困了。

作為一部電影,【無極】之爛,爛的面之廣,影響之深,恐怕不僅僅是一個饅頭的血案。

大家要明白,一部電影其實爛不爛,其實並不是只有故事,包括各個方面。

比如經常會出現:

這個電影,每個人看完都罵,結果還有類似的源源不斷。

那個電影,每個人看完都誇,結果就此絕唱,再也沒有。

無他,錢。

在中國影視這一塊,投資方經常和觀眾是對立。

因為爛的便宜,回本快。

可在【無極】這部電影,投資方少數地和人民群眾站在了一起。

因為它很可能賠錢,而且賠大發了。

【無極】最後的全球總票房是34,209,279美元。

它的投資成本據說是4000萬美元,目前我在網上找不到具體資料。

最直接的市場表現是, 總從陳凱歌拍了這部他所說的「中國第一部原創魔幻電影」後,基本上沒有投資方願意再投資中國原創魔幻題材。

呵呵,他和投資方的這個「第一次」——魔幻題材合作,真的很不愉快。

反正連陳凱歌自己都不願意再碰這麽」偉大「的題材。

這就是用腳投票。

而張藝謀【英雄】成本是3000萬美元,卻全球總票房是176,210,019美元。所以,國師又拍了【十面埋伏】。

你以為一起參與制作的【無極】的人會覺得它好嗎?

呵呵,反正香格裏拉景區不會這麽認為。

陳凱歌導演在景區拍完之後,啥玩意也不撤幹凈,什麽場景建築啊生活垃圾啦,就是國際大師大導演,什麽手尾都等人給他收拾唄。

更別說,為了藝術,陳凱歌在景區裏亂砍亂伐,破壞植被,造成景區至少要3-5年才能恢復。

所以,要香格裏拉景區和當地環保局會對【無極】表示欣賞,估計很難。

最後就是整部電影本身。

警告,可能有點繞,因為陳凱歌為了炫技,全程都是兩三條故事線。

其實,整部片子故事簡單到不行:

一個註定愛而不得的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戀愛:與將軍的錯愛,與奴隸的錯過,與變態的錯誤。

人物關系

為了給大家分析這部片有多爛,我親自瞎了了遍。

我先給大家看一下正常的電影人物關系圖是什麽樣的。

因為電影時間是非常緊張(120分鐘),所以大多人都是此有相互關系的。

尤其是主角,會和多個角色有互動的關系,因為他是故事的開始。

而無極的人物關系圖是這樣的。

大家發現什麽問題了嗎?

主角張柏芝除了和光明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她和其他人物的關系都是單向的。

這就會導致一個問題: 這個主角顯得很不重要。

就是那那都有她,可是她好像跟廢的一樣,就不斷被發生故事,一點主觀能動性都沒有。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表現人在命運前的無能為力。

可作為觀影效果來說,觀眾最容易帶入的是主角視角,可這個主角遊走在各個關系之外,就會讓觀眾跳戲,始終無法融入戲劇氛圍。

而且這就導致了另外一個問題:誰是男主角?

從關系圖上來看,應該是昆侖。可是他和女主角的戲是幾乎單向的。女主角沒有對他有任何的戀愛,和他的戲份更少。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她誤會光明是昆侖。

可影片展現出來就是傾城從頭到尾都是光明談戀愛,昆侖就像個藏在八百裏以外的公交車下的阿杜,也許有心酸,但真看不見。

即便是有互動感情線上,傾城和光明之間也非常單一:戀愛。

一點戲劇沖突都沒有,這就讓觀眾覺得這兩人好無聊。如果觀眾想要看談戀愛,完全可以去傍晚的小公園看個大半夜。

所以,整個劇裏唯一關系有互動而且有反差的角色關系是昆侖和鬼狼。

有暗殺目標又有身世糾紛,一明一暗,一善一惡,戲劇沖突非常明顯。

於是,他們就成了這部電影裏唯一能讓觀眾有感觸和共情的角色,可他們戲份又少的可憐。

故事是人發生的。

人物關系如此單薄,就像是塑泥人的架子不穩,情節作為塑泥人的泥土,多也只會塌得快,更別說電影裏充斥的隱喻。

從人物關系來看,這部電影就是沖著形式主義去的,就打算不走尋常路。

導演作為影片效果的掌控者,陳凱歌導演在這部電影的野心是顯而易見的。

劇本結構

然後,我說說劇本結構。

現在市場的劇本結構非常多:六步法,好萊塢十二幕,金羊毛戲劇結構等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

我就拿最經典的:三幕劇。

所有的劇本結構都是以它為基礎的。而三幕劇是從希臘戲劇開始到莎士比亞戲劇成型,是千年來人類摸索出來的戲劇結構,也就是講長片故事讓觀眾感到最舒服的節奏。

按照電影120分鐘算:開幕30分,發展60分,高潮30分,大致比例是1:2:1。

【無極】片長121分鐘,還是比較經典的。

【無極】的開幕其實很簡單:

在滿神的安排下,傾城誤會救自己的人是將軍光明並愛上了他,實際上此人是奴隸昆侖,這也開啟了她的人生悲劇。

觀眾之所以覺得亂是因為它在前33分鐘一直保持著雙線故事:傾城線和昆侖線,兩線直到在影片33分才合並,卻在影片37分昆侖跳崖結束,再次分開。

沒錯,你沒看錯。男女主角在影片已經進行了四分之一才相遇,遇見不到四分鐘就愛上了然後分開

觀眾看完當然是一臉懵逼:

開始了嗎?不,已經結束了。

整個開幕從滿神開始,也是從滿神結束,那就是她和將軍一頓嘲諷,並救下他,讓他去加深誤會。這時,第一幕(誤會結下)結束,轉向第二幕(誤會加深),但時間已經到了42分,開幕嚴重超時,再加上兩條故事線合並時間太晚太短。

觀眾此時應該已經覺得很不耐煩了。

到了第二幕,其實這裏的故事也很簡單:

鮮花盔甲是找到它真正的主人。

這裏讓觀眾更加頭大是因為第一幕是兩條故事線,在這一幕有 三條故事線:傾城線、昆侖線和無歡線, 兩兩彼此交織,卻始終沒有合並在一起。

從觀眾觀感來看,就是一張亂七八糟的網,一會兒這,一會兒那,到處都是線,可到處都是洞。

如果第一幕,觀眾還能明白一些,第二幕徹底淩亂了。

這一幕到鬼狼犧牲自己,把鮮花盔甲交給昆侖結束,此時影片已經進行到99分,整個第二幕時長是57分。

而且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間的關聯有點繞,不夠直接:

傾城愛的是鮮花盔甲的主人,而鮮花盔甲的主人在第二幕撥亂反正。

所以,在第二幕的時間裏,陳凱歌不但要解釋第一幕和第二幕的關聯,還要同時交待三條故事線,而且他還不願意把三條故事線合並在一起,因為他要留在高潮,來一個資訊的總爆發。

可陳凱歌導演很明顯缺乏這種編排資訊量的邏輯能力。但他也很聰明,也可能是自作聰明。

他用了大量的隱喻,來幫助他解釋沒時長解釋的東西。籠子,風箏,羽毛等等都是用視覺隱喻補充內容說明。

這個思路是對的。

因為隱喻的確可以幫助影片節約解釋的時間。。具體的,我在這個問題有解釋。

可問題是陳導選擇的這些隱喻:身披羽毛意味著鳥,籠子意味著沒自由,被控制。

這些隱喻都是文學隱喻,不是約定俗成的象征,不是觀眾一看就明白的。

這些文學隱喻要視覺化,反而更需要大量的情節和時長去鋪墊足夠的戲劇氛圍讓觀眾去觀察和理解。

最經典的就是【沈默的羔羊】,所有的隱喻,類似蠶蛹和蝴蝶,都是不同的情節鋪墊,最後讓觀眾恍然大悟。

而無極的故事線又多,關聯又繞,為了同時推進三條故事線又節約時長,他又硬塞各種隱喻希望能幫忙解釋,可選擇的隱喻又太多晦澀,反而需要情節去鋪墊。

雪上加霜。第二幕簡直就是一團亂麻,所有角色和熱鍋上的螞蟻一樣轉來轉去,實際上轉了個寂寞。

當第一幕用了42分鐘,第二幕用了57分鐘,於是,留給第三幕的時間真的不多了→_→

第三幕加上片尾曲,耗時22分鐘。

可大家還記得陳導在第二幕的三條故事線是要在第三幕拉起來的。

於是,整個第三幕開始的節奏就成了:

沖沖沖!

從99到105分鐘,陳導真的是硬拉,把三條線硬扯在了一起。

主角們集中在這六分鐘不到的時間裏強聯系:

昆侖獲得盔甲,昆侖去找傾城,昆侖和傾城救光明,無歡審判光明殺王,昆侖說出真相,傾城和光明分手,昆侖和光明獲罪。

6分鐘,六個點。

在這六分鐘裏,故事節奏開始像脫韁的昆侖奔跑起來。

你以為在接下來的時間都如此嗎?

不,劇情卻在電影的105分嘎吱一聲硬剎車,開始散步。因為從105分從121分,剩下的所有時間都發生在一個場景,一場小型話劇,一個情節:

無歡對傾城解釋自己畸戀原因。

是的,第三幕在前六分鐘光速進行了六個情節,接下來的十五分鐘就講一個。

我這麽解釋吧。這就好比公交車師傅飆車花了六分鐘連過六個站,猛地剎車,改讓一頭牛花了十五分鐘拉你們到了終點站。

……

然後導演透過無歡對傾城的執念,講訴愛而不得的痛苦,就是整個電影的主題。

大家發現問題沒有?

昆侖呢?

他大半時間都在樹上吊著,看著無歡講自己的故事,勾電影女主角,點影片的主體。

當時昆侖心聲應該是這樣的

所以觀眾再次懵逼了。

第一幕的男主角應該是昆侖。

第二幕的男主角變成了光明。

第三幕的男主角好像又是無歡。

於是觀眾開始了風中淩亂模式:

這是誰?這是啥?這到底圖的啥?

總結下來,整個【無極】121分鐘的劇本結構是這樣的:

42:57:22

大致是2:2:1

大頭胖肚小腳,就是一個魯迅裏的楊二嫂。

更可悲的是由於陳導啥都想講,啥都沒講明白,海外版被直接剪成了103分鐘。我在想應該是剪了審訊的那些戲吧。因為那些戲的唯一作用就是把跑飛的故事線拉在一起,沒有也毫無影響。

至於演員表演,台詞荒誕,劇情不知所謂,大家都說了很多,我就不贅述了。

其實,一個影片如果從最開始的人物架構就是不牢固的,基本故事結構也是不合理的,塌只是程度的問題。

就像是蓋房子,地基(人物)是不牢,鋼筋(結構)也是歪的,情節表演啥的這種瓦磚就是再好,這個房子終究是無法住人的。

最後,我說說影片的售後。

胡戈的「一個饅頭的血案」實在太有名了。

陳凱歌把他給告了:人大約不能無恥到這樣的地步。

當時才二十出頭的胡戈回應:只要陳導不把他的電腦收走就行。

為了【無極】,陳凱歌懟天懟地懟百姓,從昔日好友蘆葦到小記者柳巖,沒人能說【無極】一句壞話。

陳凱歌這售後可以說做得不能再糟糕。

陳凱歌說五年內無人看得懂無極。

其實,無極這個故事一點也不難懂,只是陳凱歌把它搞復雜了。

為什麽呢?

我認為在現在,華語電影數量夠多的時候,是一個很好的時間討論【無極】。

認認真真地討論它,分析它。

因為在我看來,雖然陳凱歌本人是無意的,但它是中國商業電影實驗的一個巨大失敗。

這種失敗本身是有價值的。

首先,無極是陳凱歌本人的一部「自大」的狂作。

這種自大從影片制作開始就鬧出苗頭,就是陳紅當任制片。

這就會使制作成本可以最大限額地提升。

作為商業電影,成本是關鍵。

多少米做多少飯。

如果這個不考慮清楚,那麽影片即便是得到社會認可,也沒有可持續的生命力。

因為電影是先投資再收獲的文化產品。而且不同成本的電影安排檔期也是不同的。

大家經常吐槽的國產恐怖片,很爛很爛。

但這種片子用來填充一些午夜場,或者是人少的時間,有的人這時候進影院,well,不完全是為了看電影,只是需要一個黑黑的,有背景音的空間。

所以,它成本很低,它是有收益的。

【無極】一下投入那麽大的成本,完全沒有事先市場調查。目前受眾對此接受度有多高,反正陳凱歌拍的,還能虧?

結果,啪嘰,虧了。

虧的原因不是票房不夠好,而是它的成本太高。

2006年大陸票房總冠軍就是【無極】。

【無極】全球總票房34,209,279美元,中國票房18,000,000美元。

而當時國內最高票房好像是國師的英雄也就4000萬美元左右。按照票房分賬,到頂,無極也最多能從國內收回1600萬美元。

所以,說白了,陳凱歌花4000萬美元的成本沖的是當時的海外市場。

奈何海外不接受!不接受!不接受!

而2006年,中國還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市場,卻撐起【無極】一半以上的票房。

陳凱歌指桑罵槐說中國人沒品位不前衛。

實情怎樣,你心裏沒數嗎?是我們中國人不懂你嗎?是您上洋人那沒討著好,回來和中國觀眾撒邪火吧!

當時中國能給你的票房都給了,你想要的是張藝謀在海外掙的是1.3億美元。奈何人家不給你啊!

國師站著把錢給掙了,您連情色片都給人拍了,人家還是不鳥您。您怪誰?!

所以不是中國人不支持你,是歐美人看不上你陳凱歌。你要罵就去罵歐美人去,你不是英文很好,你去罵他們不懂你陳凱歌的陽春白雪啊,怎麽不見你吱聲啦?

然後,陳凱歌的自大還體現在無極制作過程中。

當時的新聞裏就已經透露一二。

文中說上圖這個魔宮是和當地政府協商留下的永久建築。

就是這麽個東西永遠留在香格裏拉……

呵呵→_→

真是雷霆雨露,皆是陳導的恩惠啊。

實情是當地環保局根本沒有同意。

【無極】不顧當地環保規定,違規搭建場景,隨意浪費,破壞植被,遺留大量垃圾。

原因就是他陳凱歌是大導演,是國際大導演,周圍的一切都理所當然地配合他。

哪來他配合別人的?

此事發生後相關人員問責。

而陳導揮一揮衣袖,依舊是老藝術家。

影片效果來看,這是陳導的野心之作。

我相信作為學院派的陳凱歌導演肯定比誰都了解三幕劇,了解戲劇節奏,了解人物框架。

可他通通忽略,因為當時他相信透過他的導演能力能超越所有教科書上的限制。

他要給世界看一種完全新的電影敘事,一個宏觀的,一個大的戲劇世界。

這個電影敘事將打破前面的所有。

所以,他隨心所欲,極力展現自己的導演技巧。

一個明明可以主線說明的,不,分兩條線。兩條線不夠,分三條線,然後用話劇的形式結尾,進行藝術的昇華。

他認為自己的導演才能已經超越了所有人,只需要一個爆點,他就能改變世界。

他不會把自己局限在自古以來的三幕劇或者是好萊塢模式。

太庸俗。

他要給大家看看什麽是藝術。

可他忘了自己是拍商業片。

商業片就是大眾電影,大眾的觀影習慣是日積月累的。

三幕劇也不是誰定的,是一代代劇作家,一代代劇團,一代代電影人摸索出來的。

這是集體的智慧結晶。

這是基礎。

為什麽蘆葦看完會憤怒?

因為他看到了陳凱歌在無極裏對於編劇對於敘事規律對於過去電影人的傲慢。

他覺得誰都不如他。

敘事是有其規律的,就像再復雜的數學也是要從12345開始。

規律不是誰定的,是一代代摸索出來的。

無極如果只是一種嘗試,我會佩服陳凱歌導演,因為他敢於做實驗。可他拍【無極】的目的是稱王稱霸,不服我就罵。

而這就成了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導演的風氣。

如果是做實驗,那麽就會吸取教訓再來。可如果是稱霸,一旦被打擊,就會一蹶不振。

陳凱歌拍無極無疑是後者。

【無極】的爛在前期,不知規劃,不知節制!

【無極】的爛在制作,傲慢自大,破壞環境!

【無極】的爛在影片,形而上學,好高騖遠!

【無極】的爛在影響,斷源魔幻,避重就輕,毫無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