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三國演義】裏有哪些細思笑爆的細節?

2015-10-30影視

在嘉靖壬午本【三國演義】裏,我們關二爺「挑袍」那一段的前戲是這樣的:

「關公約回數十步,立馬於 霸陵橋 上望之。見操引數騎飛奔前來,背後皆是許褚、徐晃、於禁、李典之輩。操見關公橫刀立馬於橋上,令諸將勒住馬匹,左右擺開。關公見眾將手中皆無軍器,因此放心。」

但到了清代毛宗崗修改過的版本裏,這座橋的名字已經不見了。

關公曰:「便是丞相鐵騎 來,吾願決一死戰!」 遂立馬於橋上望之 。見曹操引數十騎,飛奔前來,背後乃是許褚、徐 晃、於禁、李典之輩。操見關公橫刀立馬於橋上,令諸將勒住馬匹,左右排開。關公見眾人 手中皆無軍器,方始放心。

那麽毛先生為什麽要把橋的名字刪掉呢?

很簡單,這是個巨大的bug。

一切都要追溯到元代的【三國誌評話】裏。這書作者也不知道怎麽想的,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方寫成了長安城而非許昌:

自午至暮,顏良回軍歸營,見冀王,具說得勝。袁紹大喜,賞軍。 卻說曹相引敗軍回長安 ,請關公赴宴。曹操說顏良之威。

所以寫到關公挑袍那段,【三國誌評話】就自然而然的把場地選在了長安郊外,自漢唐以來著名的「折柳」送別勝地—— 灞橋

曹相共眾官商議,有智囊先生張遼曰:「先使軍兵於霸陵橋兩勢埋伏。如關公至,丞相執盞與關公送路;關公但下馬,用九牛許褚將關公執之。如不下馬,丞相贈十樣錦袍;關公必下馬謝袍,九牛許褚可以執之。」曹操深喜。先於霸陵橋埋伏軍兵。曹操,許褚,張遼都至霸陵橋上等候。

【三國演義】跟【三國誌評話】之間的傳承關系懂的都懂。

問題就來了,【演義】修正了曹操在長安的錯誤,但卻忘記把長安城外的灞橋一並改掉!

然後就導致了,許昌在小說裏的設定,城外有座灞陵橋......

隨著【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我大明的許昌人為了應景,真在郊外建了座灞陵橋。

(包括為什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裏關羽會經過洛陽,全都是因為元代的時候,這個故事的起點是長安......所以去找袁紹肯定得穿過中原嘛......)

甚至於明末「掛平賊將軍印、援剿總兵官、後軍都督府都督」左良玉先生,還和開封的周孝王一道,在1640年各捐了10兩銀子用於修繕許昌灞陵橋,留下了一塊「漢關帝挑袍處」石碑。

左良玉修的那座橋在1969年被洪水沖毀。後來許昌當地以新野出土的漢「泗水撈鼎」畫像磚上刻的石橋樣式為樣版重建了一個景區,現在還在。

大家去許昌的時候,可以去憑吊一下,看看什麽叫做文本傳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