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傲慢與偏見】的第一句話會成為經典?

2022-07-18影視

首先,這開頭本身,是有趣的 嘲諷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王科一先生轉譯:

凡是 有財產的單身漢, 必定 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 舉世公認 的真理。

這話對不對?

當然不對,錯得離譜,以偏概全。

這話有趣在哪裏?

恰因為這話不對,帶著偏見十足的市儈氣,還自以為是。

搞笑點在哪裏?

「必定、凡是、舉世公認」 ——如果去掉這幾個自以為是的詞,開頭就是:

有財產的單身漢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真理。

It is a truth,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is in want of a wife'.

——這話依然不對,但嘲諷意味不如之前強烈。

所以奧斯丁只用了幾個斬釘截鐵大而無當的詞匯,truth universally,must,就讓這句話 嘲諷意味十足了。

這手法如此之妙,後來許多前輩都用來反諷。

錢鐘書【圍城】裏,迂腐的方鴻漸他爸有過句大胡話:

「女用人跟汽車夫包車夫生了孩子,出來做奶媽,這種女人 有毒,餵不得小孩子。」

這句話裏如果去了「全」字,就沒那麽強的嘲諷。

魯迅先生【阿Q正傳】裏,也是:

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聖賢,可惜 被女人毀掉了。商是妲己鬧亡的;周是褒姒弄壞的;秦……雖然史無明文,我們也假定他因為女人,大約未必十分錯;而董卓可是 的確 給貂蟬害死了。

「全、的確」,搞笑點在這幾個詞上。

這句話本身的好處說畢了,說結構。

小說開頭方式很多。開門見山的,憑空喝斷的,娓娓道來的,不一而足。

奧斯丁卻是用一句納博可夫所謂「淺淺笑靨」的反諷開頭。

妙在這句話並不是憑空反諷:

小說裏大多數庸眾,比如班納特太太,就真這麽認為。

或曰: 奧斯丁是模仿筆下人物的思想,說了這句昏話。

像讓一個搞笑角色,用一句搞笑台詞開場。

奧斯丁有一個嘲諷技能,所謂自由間接引語——她會直接模仿她筆下的人物說話。

比如下面這段:

最後她們迫不得已,只得聽取鄰居盧卡斯太太的間接訊息。她的報道全是好話。據說威廉爵士很喜歡他。他非常年輕,長得特別漂亮,為人又極其謙和,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打算請一大群客人來參加下次的舞會。 這真是再好也沒有的事 ;喜歡跳舞是談情說愛的一個步驟;大家都熱烈地希望去獲得彬格萊先生的那顆心。

這句「這真是再好也沒有的事」,不是奧斯丁的思想,而是班太太她們的想法。

奧斯丁經常這樣忽然模仿她筆下人物的口吻,來說一句特別俗氣的話,大家看了好笑。

當然,【傲慢與偏見】全書除了句子和思想, 情節也充滿反諷 ,又不只是班太太。

比如達西剛見伊莉莎伯時說她還過得去,但不夠好看,迷不住自己——最後娶了伊莉莎伯。

他講彬格萊勸走,認為和班納特家族聯姻不好,自己卻娶了班家二小姐。

回到開頭。

這句反諷的開頭句子,顯然奧斯丁並不這麽想。

但她俏皮地模仿筆下人物的思想寫了這句話,完美地體現了她筆下那些人物的性格,暗示了全書的情節(全書都圍繞著單身漢、結婚、財產和三姑六婆諸位小姐們的思想),還概括了全書的基調:之後她要一再用這種手法,輕巧地反諷筆下的人們。

所以咯:

一句 輕盈的嘲諷 開頭。

嘲諷了全書許多角色。

揭示了全書許多性格。

暗示了全書許多劇情。

預示了全書主要手法。

提綱挈領,而且本身很好玩。

當然就是經典咯。

最後,容我另舉一例。

魯迅先生有篇【理水】,講大禹治水。講百姓苦不堪言,官員們卻不聞不問,以映襯想認真辦實事的大禹。讀過的都知道。

小說開頭是:

這時候是「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舜爺的百姓,倒並不都擠在露出水面的山頂上,有的捆在樹頂,有的坐著木排,有些木排上還搭有小小的板棚,從岸上看起來, 很富於詩趣

說受苦百姓「富於詩趣」, 就充滿了嘲諷意味。

是魯迅先生這麽想嗎?不是。

是百姓這麽想嗎?不是。

是魯迅先生在模仿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官員們這麽想。一句話就出了嘲諷意味,也把小說裏大部份官僚的嘴臉給顯出來了。

和奧斯丁的反諷式開頭,就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