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論演員靳東的演技?

2015-09-17影視

很多時候我們在討論演技的時候都被一些慣常的說法蒙蔽了,比如演技差的代名詞「小鮮肉」和演技好的代名詞「老戲骨」,這給我們造成了一種錯覺:年紀輕輕就活躍在熒幕上的,演技必然很差;一旦上了年紀,演技就必然得到了質的飛躍。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客觀,演員要擁有出色的演技,個人的努力當然很重要。但重要的東西並不一定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還是在於演員的天分。所以那些現在公認的老戲骨,葛優也好,陳道明也好,梁家輝也好,沒有一個是所謂大器晚成的,基本都在25歲到30歲之間開始擔任影視作品的主演,從甫一出道就有非常亮眼的表現。而且他們不管演的是市井小民、王公貴族、地痞流氓還是黑道大佬,絲毫不落窠臼,角色拿出來個頂個地深入人心。

哪怕是顏值不突出如黃渤(很委婉的一種說法),也僅僅在32歲出演【瘋狂的石頭】就一炮而紅,而且回頭看看他26歲出演的首部作品【上車,走吧】,基本是一個人撐起了一部戲。


當然這是運氣好的,很早就有出人頭地的機會,有沒有那種很坎坷的呢?就拿張嘉譯來說,20歲時就出演了個人的第一部作品,結果到了39歲出演【蝸居】才走紅大江南北。從現代人的視角來看他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但是一時的「紅」並不能完全代表「成」,我們更需要審視的是他在走紅之後的表現。

可以說張嘉譯完完全全沒有讓觀眾失望,不論是出演領導幹部、富商、劫匪、普通老百姓、地主、農民還是地下黨,他都能把每一個角色的行為和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以上這些可以稱得上是老戲骨,這與他們的天分是分不開的。他們對於周遭的一切有異乎常人的的高度敏感,對於他們來說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看見的每一個人,他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自己表演的素材。這種能力與生俱來,後天也培養不來。

再次拿黃渤來舉例,在很多綜藝節目和采訪中都可以看到他透過模仿來插科打諢的段落(例如模仿王寶強)。這需要三點能力:一是對於生活中素材的汲取和吸收;二是消化整理和再輸出的能力;三是驚人的模仿和演繹能力。

擁有這種天分的演員,至少可以保證在付出同等努力的時候,得到的提升是他人無法企及的。這就好比有人是天生的商人,有人是天生的科學家,這事兒沒處說理去。

當然還有一種演員,我們可以暫且稱他為「老鮮肉」。

他們也到了四十郎當歲,也可能出演了某個角色火了,也可能還沒有火,他的演技你也說不上差也說不上好,但總覺得還差點火候。

這種演員,就是沒有天分。

例子很好舉,就拿黃曉明和陸毅來說,一個39一個41,星途也算坦蕩但是沒有幾個拿得出手的角色。到了這個歲數還常常因為某一兩個作品中頗為亮眼的表現被媒體贊揚演技有突破,其實挺可悲的。

但是即便這一批人中也同樣有火遍大江南北的,所以說演藝圈也給了沒有天分的演員路走,就是要找準定位。

什麽是定位?就是演員要恰好撞到某一特定類別角色和自身行為性格人設全面匹配,這樣演起來就像演自己,得心應手,行雲流水。

而且以現在的影視劇拍攝周期來講,一個角色演火了,馬上會有無數量身打造的角色來找你,根本不用愁沒有後著。

這就是「老鮮肉」比「小鮮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年齡和閱歷的關系,即便是同樣缺乏演技,「老鮮肉」也更容易找準定位,出演那個不是自己的「自己」。

所以很多人說某位演員為什麽演什麽角色都像自己,其實這才是聰明的演員。因為長時間的摸爬滾打告訴他們第一條路走不通,所以他們決定選擇更為輕松的第二條。

就好像,如果出演每一個角色都是西裝筆挺,昂首挺胸,霸氣外露,諱莫如深,時不時說出兩句金玉良言,再加上磁性的聲線和英俊的面龐,既簡單,又不缺人買賬。

至此,我好像還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但我其實已經回答了。

我只是,對事不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