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懸念手法有什麽不同?

2019-11-25影視

從懸念手法來比較兩部小說,是個比較有趣的角度。

【三國】中有大量的懸念設定,主要反映在形形色色的計謀實施。由於小說主體采用了全知視角敘事,所以,這些謀略通常是提前告知的,即讀者已經被劇透了計劃的內容。

它意味著敘述者明確地宣布:我挖好了一個陷阱,而且算計好了獵物會在什麽時候、以什麽方式掉進去。

而讀者只需要守在這個陷阱旁邊,興致勃勃地圍觀並驗證這個過程即可。

就算是小說刻意省略了計謀的內容,以「如此如此、這般這般」來代替,但仍然在閱讀的道路上明白地豎一塊牌子,告訴讀者:「前方有坑,請靜待好戲」。

【水滸】也會采用這種方式,只不過,事先劇透的情況已經非常少見,連提前預告的陷阱指示牌也大幅減少,限知敘事的手法被大量運用到懸念的營造中,做到了不露痕跡地將讀者帶入險境。

在限知視角下,讀者即等同於書中的人物,整個閱讀過程就是伴隨著主角一起展開冒險之旅。

此時,主人公也好、讀者也好,並不知道前進的道路上是不是已經有人設下了陷阱,也不知道半路會不會殺出仇家,完全是在一種未知的狀態下,面對突然出現的危機。

【空城記】

三國式懸念:錦囊妙計與如此這般

事先張揚的計謀,這在【三國】中非常普遍,曹操、郭嘉、荀彧、賈詡、陸遜,乃至周瑜,在用計時常常會直接說出,於是,讀者也就對整個計劃了如指掌。

這種提前交待固然可算是一種劇透,但在白話小說的前身,也就是講史、說話的階段,說話(說書)人需要依靠適當的劇透來吸引讀者,而讀者也期待看到計謀實施的最終結果。

故而,這種懸念的設定雖說幾乎不存在「未知數」,但仍然是有效的。

不過,在諸葛亮身上,作者明顯是另眼相看。

為了更加體現高深莫測之感,孔明的計謀很多時候被強行設定成「保密級別」。

具體的手法有二:一是采用「錦囊妙計」,二是刻意消音,以「如此如此、這般這般」來取代。

「錦囊妙計」這個成語的出處,就是【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孫劉聯姻」的段落,並且在後面的第一百五回直接上了回目【武侯預伏錦囊計】。

以錦囊盛裝妙計的設定,源於【三國誌】中記載的,曹操送函給張遼、李典的故事,經過藝術化的誇張處理,變成了諸葛亮特有的神秘大招。

這種手法,優點是戲劇性十足,能夠出色地引發懸念,吊起讀者的胃口;缺點大概就是過於傳奇,除了像諸葛孔明這樣「多智近乎妖」的人,普通人都難以實施。

因而,後世小說模仿這種設定的很少,漸漸地,「錦囊妙計」就變成了諸葛亮的專屬法寶。

「如此、這般」的手法有時會配合錦囊一起出現,有時候也可以單獨使用,如第八十八回「三擒孟獲」:

(孔明)遂喚趙雲入,向耳畔分付如此如此;又喚魏延入,亦低言分付;又喚王平、馬忠、關索入,亦密密地分付。

這種寫作方式和錦囊妙計相似,都是在全知視角下,想要將讀者蒙在鼓裏而采取的一種手段。

從懸念設定的角度,事先不劇透計劃的全貌,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這樣讀者才會有懷有更大的期待。

然而「如此、這般」的文學消音法,有一個問題就是「太生硬」,脫離現實場景。

就像我們能夠接受在戲劇舞台上,演員揮幾下馬鞭就表示走過了千山萬水,因為明白那是在「演戲」。而走出劇場,再看到這樣的動作,大家馬上就會覺得不真實。

有些表現手法,作為一種藝術化的設計,只能存在於舞台上、小說裏,因為它是非生活化的。

【智取生辰綱】

水滸式懸念:未知旅程的歷險

【水滸】也會用「如此、這般」式的消音法,智取生辰綱、江州劫法場的時候,吳用安排起行動方案,都是「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就連陸謙誆林沖來白虎節堂、花榮定計賺秦明,說的話也被省略成「如此如此」。

但除此以外,【水滸】中更多的,是以限知視角展開的懸念設定,提供未知狀態下的閱讀體驗。

這裏面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部份已知,另一種是完全未知。

第一種的最典型案例是第十回的「風雪山神廟」。

隨著一個軍官打扮的人閃入李小二的酒店,針對林沖的第四個圈套已經展開。但此時他本人並不知情,後來從李小二嘴裏聽來的訊息也是零碎、斷續的。

在這個過程中,讀者所得到的資訊,與處於圈套中心的林沖保持一致。

因為「部份已知」,所以閱讀者的好奇心被成功激發;又因為不知道陰謀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實施,所以便更加緊張地期待後續的發展。

案例2是武松大鬧飛雲浦。

事先提示了兩個押解的公差不懷好意,但暗殺會在何時進行,則屬於懸念。

第二種「完全未知」的情況,最典型的例子是宋江在揭陽鎮的逃亡之旅。

整個故事三起三落:

因為資助薛永,無法投宿是一起,好不容易在穆家莊住下是一落;

發現這裏是仇人家中,匆忙逃跑被大江攔住是一起,遇到艄公坐上船是一落;

沒想到這艄公是個更狠的角色,眼看要葬身魚腹是一起,李俊及時出現被解救是一落。

這一個晚上,讀者也跟隨宋江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歷險,懸念叠起。沒有任何預先設定的計謀,但到處都是陷阱。

在限知視角下,讀者的所見、所聞完全等同於書中人物,絲毫不知道會在什麽時候踩進坑裏。

案例2是朱仝誤失小衙內。

在沒有任何提前預告的情況下,盂蘭盆節的晚上,朱仝突然遇到了雷橫,接著吳用出現,然後小衙內失蹤,此時才知道原來還有一個李逵,接著孩子被殺,最後則由柴進出場,收拾局面。

讀者跟隨著朱仝的視角,一步一驚,直到最後也沒能拼出計謀的完整全貌。

小結

從懸念設定的手法上看,兩書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

【三國】的懸念服務於戰爭謀略,在全知視角下,多數計謀都已經提前告知,或者明確給予了提示。「錦囊妙計」和「如此這般」這兩種刻意向讀者隱瞞情節的技巧,屬於非生活化的戲劇性手法,較為誇張和傳奇。

【水滸】的懸念服務於主人公的歷險經歷,多采用限知視角敘事,讀者所獲得的資訊與主角一致,對即將到來的危險處於完全未知或大部份未知的狀態。懸念的設定更加不著痕跡,整個敘事較自然,貌似是在不經意地展示生活狀態,但其實隱藏了懸念的制造。

2022.6.18

名著比較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