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碼

電腦城衰退的原因是什麽?

2022-01-01數碼

看看其他回答中,多是說電腦城是自作孽,不可活。作為一個曾經在電腦城以及電腦城上遊企業混了二十多年的老DIYer,我想說點不一樣的。

我在電腦城開過一個小電腦公司,當然沒經營多久就不做了,後來在電腦城也打雜銷售等等一段時間後來去了一個電腦配件的代理商,所在公司算是行業內最大的總代,如果混電腦城熟悉底層批發的應該知道:X強國際。更早時候叫X射電腦。曾經和神州數碼並稱兩大總代,後來神碼有點轉型了,我們算一家獨大,不過模式變了。電腦城很多產品都是我們代理的,當年DIY市場上一半的硬碟都是我們出貨,桌上型電腦硬碟有我們鐳射標二手都能多賣十元錢。

我在這個公司的西南總部做售後,做了16年。

前前後後從九十年代開始一直到前幾年,基本都在這個行業內,也算是看著電腦城從發端輝煌到落寞的二十多年吧。



以上是個人背景,交代完畢。



先說電腦城的崛起吧。

大約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也就是486/586的時代,家用電腦開始慢慢出現。為什麽那時候家用電腦出現,其實兩個原因。

第一個硬件便宜了,一台桌上型電腦也許在萬元就能搞定,而九十年代城市家庭收入也比較高了,望子成龍+未來是電腦的時代各種原因,讓家長給孩子買電腦成了可能。

第二個原因嘛,要謝謝比爾蓋茨,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啟蒙時候面對DOS那個光標一臉懵的感覺,敲鍵盤復雜而高大上,純背指令的軟碟遊戲阻隔了多少人。win95以及改進版win97(實際上應該是win95sp2),以及後來非常完善的win98,圖形界面的操作讓小學生也能體會遊戲的樂趣了。至此電腦在父母眼中是學習用的,在學生眼中是娛樂用的,於是家裏一定要有電腦成了一個共識。



最初的電腦是桌上型電腦,主要品牌全國性的大概有聯想、同方、紫光、方正等等,國外品牌幾乎沒有,即使有價格也很高。

那時候一台P166MMX核心的電腦,配上一個14寸顯視器,大概要一萬多元。時間節點1996年。而且品牌機配置奇葩,價格虛高。

實際上電腦就整裝而言沒有什麽技術含量的。一台電腦的制造,本身就是多級技術含量的逐漸降低過程。

第一級是芯片,無論是主機板南北橋,抑或是顯卡芯片,音效卡芯片,網卡芯片,記憶體芯片。這是最高一級,能制造這些的,全球就那些廠家。品牌很單一,大家都知道。這一級包含了兩類獨立的,CPU+硬碟。

第二級是板卡類,主機板、顯卡、音效卡、網卡、記憶體條等等,廠家眾多,找上遊廠家買上芯片,芯片廠還能提供電路設計意圖,自己生產PCB板,技術能力強的自己設計,技術能力一般的直接使用芯片廠提供的電路圖,這個就是所謂的公版。這個層級就是百花齊放了,台灣這類最多。後來廣東那邊小廠更是遍地都是,各種品牌,山寨,山寨的山寨。山寨以後擠死原品牌的不勝列舉。

第三級,整機廠。最沒技術含量的。因為電腦本身是一個共同開放結構,你只要生產的產品介面符合標準,那就能裝在任何一個符合標準的電腦裏面,就如同樂高積木一樣。所以整機廠要做的,就是去東市買CPU,西市買主機板,南市買硬碟,北市買記憶體,黑市買顯卡、網卡、音效卡、鍵盤、滑鼠、音響、顯視器、機箱、電源。然後如同搭積木一樣湊在一起就好了,對了,因為是廠家,還要給微軟一筆錢,裝入一個OEM版本的win95/98,只裝DOS可沒人買。

積木裝好了,剩下的就是擺在電器商場、百貨大樓最顯眼的位置銷售了。

也就是因為這個第三級太沒技術含量了,大約在90年代,各個城市出現了一些電腦配件的賣場,多數前身是電子產品批發市場,有些前身是賣音響器材,或者電器的,最初的這些商家多數是銷售某些配件,讓那些有技術力量的年輕人自己攢一台電腦出來,然後一些人覺得這個既然有需求,那麽就是有市場,於是專門給人裝電腦的店出現了。這些自己裝出來的電腦,就是俗稱的相容機。這個時間,大約在90年代中早期。

成都最早的電腦城是老成都電腦城和老東華電腦城,實際上之間還有個華益電腦城。布局都很接近,一個個小格子間,大約10-20平米,堆滿了各種配件,很多產品都是臨時去拿貨。

一般裝電腦的,去了以後都是先拿配置單出來,每家都會有自己的配置單,大同小異,一個表格,列出了一台電腦所需要的所有元件,在當年整合度不高的時代,一共有12/13個元件:CPU、主機板、記憶體、顯卡、硬碟、電源機箱、滑鼠鍵盤、顯視器,音箱。音效卡,網卡,光驅,軟驅。後來整合度高了,網卡音效卡慢慢的都主機板整合了。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8129網卡和嗆紅辣椒音效卡,裝WIN2000必須要軟驅。

這套配置單,基本就是進電腦城以後被宰殺羔羊的選單了。

這個內幕,要說起來就很啰嗦了。

總體而言,這樣一套選擇類似於拼盤點菜,有一定限制性,比如選定了CPU類別基本主機板芯片就定了,但是品牌可選,同樣記憶體類別也定了。但是除了部份配件選擇面很小,比如CPU也就是2、3個廠牌,幾個型號可選,但是其他的都有很大的空間,關鍵是自由組合,比品牌機自由度高多了,而價格相對還便宜一些。便宜的原因主要是兩個,第一個那時候品牌電腦真暴利,第二個嘛,就是微軟公司的OEM版本作業系統其實不便宜。據說,僅僅是據說哈,當年的win98每台電腦授權費是400元,電腦城裝機,這400就等於純省了。 特別聲明:本人不支持盜版,即使安裝了未授權軟件也僅供測試。

至於電腦城這些裝機商的利潤嘛,蝦有蝦道,蟹有蟹路,後文可以慢慢說。

電腦城的衰落,知乎上很多回答是電腦城的各種原罪,利用資訊不對等造成超額利潤,各種欺騙造成的消費者流失,這些都是原因,但是如果沒有其他因素,電腦城依舊會過的很好,也許會有市場變化,但是不會如現在這樣徹底的沒落。

真正的沒落,有兩個重要的轉折點。

第一個,就是2003/2004年前後,品牌機廠家的逆襲。

那已經是P4時代了,一套組裝電腦最便宜的已經只有3K\4K了,低價也讓電腦城曾經的高利潤慢慢消失,裝機商很多時候要靠一些不那麽光彩的手段獲取一些利潤了。

而此時,一個品牌大廠,突然進入了家用電腦這個行業。HP在早些年也有桌上型電腦,不過主要是做商用,伺服器以及大批次客製服務,價格並不便宜。同時期的其他廠家,即使做家用電腦的,諸如聯想、方正等等,往往也是高價低配,配置上往往高CPU低硬碟或者記憶體,顯卡更是整合為主,價格虛高而效能低下,如果有家庭娛樂需求的,基本上只能透過電腦城的自己組裝相容機獲得。

HP的家用機,直接就把價格打到了相容機水平。

什麽意思,就是你拆開HP的電腦,你能看到CPU、記憶體、硬碟主機板等等配件你都能在市場上買到,但是你即使用最好的渠道單獨買到的這些配件組裝出來這台電腦,也會比HP廠家銷售的這台還要貴。

要知道,在那個時候,配件市場已經有過了一次洗牌,大量的山寨小廠或者已經消失,或者就是已經修成正果成為了所謂的大品牌,諸如X陽花,X基,並且因為整合度越來越高,配件種類開始減少,一個主機板整合了之前數個板卡,品牌總量越來越少,頭部效應更明顯,贏家通吃效應越來越明顯,同樣的配件的價格也越來越透明,組裝一台電腦幾大件的利潤越來越少,此時一個國際品牌自降身價把價格直接打壓到比相容機更低,電腦城賴以生存的基石開始松動了。

一個國際品牌,還有1年保修,價格更便宜,為啥還要裝相容機?HP的配置也很豐富,不同型號之間各種配置都有,並且不像那時候其他國產品牌中只寫個啥獨立顯卡一類的,顯卡芯片視訊記憶體容量視訊記憶體位寬,cpu頻率等等都告訴你。

HP當時就火了,有多火,當時我們公司代理HP,到貨時候庫房一邊下貨,另一邊經銷商就自提裝貨。當時我們在昆明沒有分公司,只有幾個人作為辦公外派,結果因為HP銷售當年成立分公司,第二年籌辦庫房,當年營收過億。

也就是那時候開始,品牌機的份額占比,越來越高了。從HP開始,其他一些桌上型電腦廠家也開始逐漸降下身段,開始用價格擠壓傳統相容機市場了。

也就是那以後,電腦城裝相容機不再是因為便宜,更多時候是個性需求,比如遊戲需求。

同樣的,既然是品牌機,既然是廠家各種配菜完整直接選擇,那麽是不是在電腦城購買,就已經不重要了,於是第二次打擊,也是真正的降維打擊,出現了。

電商,其實最重要的就一個:京東的出現和崛起,徹底絕了電腦城的根基。

當年在電腦城購買品牌機的還有個原因,就是配件市場良莠不齊下,相容機其實有一定的風險,所謂電腦城的水深,其實也有這個意思,以後有空,我可以專門寫點那水下的一些故事。不過在電商出現以前,電腦城賣品牌機,裝點個人化的相容機,以及周邊外設,日子沒以前滋潤了,其實也還能過下去。

現在有京東了,同樣的品牌機,價格更低,同樣的配件,價格更低,送貨上門,不怕假貨,隨時退貨,售後可以找廠家,不方便找廠家的可以找京東。

更便宜,更少假貨,售後安全,送貨上門,誰還會選擇電腦城?

京東為啥能更便宜?

集采的威力,超越很多人的想象。電子產品的產量與成本的關系,非常高,所以如果能有足夠的量,價格可以非常優勢。

我在X強能看到一些出貨價格,X強在給京東供貨,當然京東是透過我們上海總部訂貨,但是各分公司也會有單獨出貨以及本地配送。某捷流動硬碟,京東從我們這裏拿貨價格325,我們出給電腦城經銷商355,電腦城零售價格大約是365/370.京東平時價格350-360,遇到啥618價格可以壓倒330/325.京東能拿到這個價格,那是集采的力量,京東可以直接找廠家議價,一次性可以采購十萬二二十萬片同樣型號產品。廠家就可以給一個特供價格。

結果電腦城出現了什麽現象,電腦城商家會以顧客的身份去京東采購,然後再作為商家零售。

而這種現象不是個別,而是普遍。實際上後來為了防止這種,給京東供貨的商品上會貼上一個電商專供。但凡有點正常思維的人也明白,會不會為電商專門生產一個型號。當然,後來京東蘇寧打價格戰搞專供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順便說下,電腦城的價格體系很特殊,很多商家出貨價格低於進貨價格,主要利潤在返點上,這個就不展開了,有空以後可以慢慢講。

當經銷商都在透過另一個零售商進貨的時候,這個體系下的經銷商-零售商已經完全沒有利潤了。

同樣的,電腦產品的售後也是一個痛點。

電子產品嘛,總是會出問題的,最初時候很多人想的實體店也許售後更方便,結果電腦城那是真天天有開業天天有關門的,也許你這個月買的電腦或者流動硬碟,下個月出點問題你來時候發現已經換了一個招牌了。

而電腦以及電腦配件和周邊,售後往往有點麻煩。

諸如大家電、大型辦公器材等一般售後都是廠家在做,或者自建或者委托一個第三方授權,總是有個售後體系的,一個是體量大,產品利潤夠養活,二是很多商品售後本身就有收益的,畢竟原廠保修1年,最多3年,出了以後再修就是利潤了,而大家電以及辦公器材等生命周期往往較長的,這樣的售後體系是有利可圖的。

而電腦配件或者周邊附件,本身生命周期短,廠家眾多而利潤微薄,一個廠牌養活一個售後體系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這些售後基本都是靠代理商-經銷商體系完成,也就是壞了找不到廠家,只能找賣家。而電腦城這種小商家,或者消失的,或者不想售後的,會讓最終購買者非常失望。

京東這點做的真好。我曾經所在的公司也對京東供貨,其實按照京東的體量完全可以找廠家直發,但是透過我們供貨,既有賬期,還有庫房代存,最後還能做售後。京東有自己的售後部門,類似流動硬碟這種,都是你只要提出,就給你先換,換下來的直接找我們這種總代換新,我們對這種大客戶也必須有求必應,速度換新。

就憑這個,京東的售後碾壓電腦城所有商家。

便宜,售後好,送貨上門,說起來很好笑,我作為總代內部人員,我買筆記本和流動硬碟,都是在京東。

你說,電腦城商家還有什麽活路。

當然,死掉的除了電腦城,還有手機市場,原因嘛,和電腦城一樣。

曾幾何時,每個大城市都有那麽一條街,街上全是各種通訊器材店,還有那種超大的賣場。

也就是幾年時間,這條街兩邊除了三大營運商的門店,就只剩下蘋果、小米,華為等等品牌的體驗店了。當然,還剩下祖傳貼膜招牌。

當一個類別的商品都是規模化生產,型號趨近和同性化更多,這類商品的電商銷售能力將會完全的碾壓傳統多級分銷。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腦。實體店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了。

在這個大趨勢下,電腦城的沒落是沒有任何逆轉可能的。

說起來,還是很懷念那個時候,沒有ghost,需要軟驅才能裝win2000,裝驅動順序錯了要藍屏,VIA四合一修補程式要最新版本,當然,攢一台電腦能賺幾百元錢才是最懷念的,畢竟那是個技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