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碼

除了華為、vivo、OPPO、小米之外,中國還會誕生第五家重量級的手機公司嗎?

2019-11-23數碼

個人認為:

除非消費電子行業再次發生產業革命,智能電話形態產生革命性變化甚至被其他器材(如AR眼鏡)取代;

否則不僅不太可能誕生新的重量級手機廠商,現存的廠商還有可能進一步萎縮。

首先,對於大多數發展較為成熟的行業來說,巨頭壟斷都是必然的趨勢。

智能電話產品更新換代相對較快,更加速了這個過程。

隨著參與競爭的企業越來越多,歷經數年的紅海廝殺,業內玩家還剩幾個?
功能機時代引領行業的巨頭諾基亞、摩托羅拉相繼陣亡
以工業設計著稱的索尼借助本土市場茍延殘喘
智能機浪潮初期輝煌一時的HTC節節敗退轉攻VR
海外巨頭尚且如此,國內廠商呢?
曾經的中華酷聯,唯有華為一枝獨秀
導波、金立,在智能電話發現浪潮中先後掉隊
國內最早的智能機品牌魅族如今苦苦掙紮
借產業革命風口一擁而上的眾多品牌,樂視,360,大可樂,小辣椒,包括我錘,現在已經淪為炮灰
環顧全球,目前智能電話產業只剩下六大巨頭:蘋果,華為,三星,OPPO,VIVO,小米
我們都清楚,任何行業前幾名的競爭者,憑借巨大的體量、充足的現金流、雄厚的資金儲備,往往在上遊供應鏈有更高的議價權。
同樣的產品,小廠拿貨的價格、預付款、供貨時期,都難以同大廠競爭。
後發企業想要出頭,無疑是難上加難。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曾經系統梳理過後發經濟體產業升級的相關路徑: 當時我就指出,產品更新換代快,低端產品難有容身之處,是半導體產業的進入難度高,後發追趕難的重要原因。時至今日,智能電話也頗符合這種高進入門檻行業的特征。

舉個簡單的例子,自從小米推出mix概念機之後,全面屏的發展經歷了數次叠代
業界隨之最先開始流行的是18:9的螢幕
然而沒過多久,劉海屏的風潮來臨
再之後是水滴屏,以及搭配屏下指紋或機械結構的真全面屏。
目前又出現了搭配屏下網絡攝影機技術的打孔屏
全面屏演進圖
在上述過程中,每代產品的生命周期可謂是相當短暫。

其次,智能電話行業看似只是沒技術含量的組裝,但實質上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智能電話已經越來越不僅僅是重資產行業,更是高技術投入行業。

智能電話現在已經是我們消費者日用品中產業鏈最長的行業之一。在大眾消費品中,可能僅次於汽車產業。
小小一部智能電話,涉及到的各種傳感器芯片包括但不限於:液晶屏電容傳感器、CMOS芯片、soc、快閃記憶體記憶體、指紋辨識傳感器及芯片、通訊基頻、光學傳感器距離感應器、GPS、陀螺儀、人臉辨識模組等等
這些零部件選擇采購的話,需要海量的資金投入。如果自研關鍵零部件,所需資金更是天文數碼。 然而僅僅依靠雄厚的資本,就能夠進入這個行業,在這個行業站穩嗎?智能電話真的是像羅永浩口中說的那樣,只是系統整合嗎?

這方面索尼的手機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
索尼是主動放棄手機領域的麽?
不是。
索尼不僅在2011年斥10.5億歐元的巨資收購了愛立信手中50%的股份,更是在2012年正式提出「ONE SONY」戰略,集中力量在影像、移動和遊戲領域發力。時任索尼總裁兼CEO的平井一夫更多次表態,要求各部門通力協作,集中資源做好智能電話。此後索尼不僅年年打造自家的高端旗艦Xperia系列,更推出T系列、M系列等爭奪中低端市場。

當時不少索尼粉絲都在意淫,索尼的智能電話將在硬件上整合索尼獨到的工業設計、三防機身、拍照黑科技、超高品質音質;軟件上還會有索尼的音樂平台、遊戲平台支持,將能夠蘋果手機分庭抗禮。

然而結果卻是索尼的市場占有率步步下滑,直至徹底結束主流市場。2018年索尼還釋出了最新一代旗艦XZ2,這部手機的傳奇之處在於,論起打自家粉絲臉之重之狠,恐怕只有我錘的堅果3能與之相提並論。
信仰崩塌

最重要的是,智能電話產業鏈與半導體產業高度相關,垂直整合帶來的成本和效能優勢很大。

余大嘴曾經多次表示:「這個行業很嚴峻,未來只有三四家能夠生存」

他表示,其他規模較小的中國銷售商正在進行整合,大多數將消失,因為它們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投資達到全球規模所需的研發、行銷和品牌推廣水平。
他說,「如果你的市場份額低於10%,你就無法盈利。至少在10%以上,你才能實作收支平衡。而超過15%,你就能賺錢。」

有趣的是,目前行業內公認的禦三家:蘋果、華為、三星,都擁有自主研發的SOC芯片。

從成本的角度來說:

本人曾經在知乎討論時,反復強調過海思旗艦芯片出貨量大,研發成本被攤平的問題;

以及更關鍵的,華為自研芯片與其他廠商外購芯片,成本差距巨大的問題:

盡管華為與高通的成本差距不太大,但是疊加上高通近60%的毛利率後,友商芯片拿貨價自然居高不下。
以驍龍845為例,拿貨價400元,對應的成本大約250元;
而麒麟970後期攤平成本後,內部拿貨價不到200元,基本反映了芯片出貨量的差距。

芯片出貨量較低推升研發成本,疊加高通近60%的毛利率。
友商和華為近三倍的芯片成本差距,就是這麽來的。

今年智能電話市場已經殺成血海,競爭之激烈大家有目共睹。

性價比,或者說價格戰策略,自然也是非常常見的競爭手段。

從紅米到榮耀,從IQOO到Realme,各廠商的性價比神機層出不窮。

在價格戰如火如荼的時刻,誰能夠有效控制成本,誰就能夠在競爭中占據先機。

在這方面,自研SOC芯片的廠商擁有巨大的成本優勢,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已立於不敗之地。

從產品效能的角度上來說:

一方面,自研芯片的廠商一旦效能超越同時代的高通聯發科,對其他廠商的有利競爭不言而喻。

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蘋果,IPhone一直以來穩定流暢的體驗,有賴於A系列芯片效能和能耗上的優異表現。

這方面更進一步歸功於蘋果自研CPU、GPU,且效能穩定超越ARM公版。

另一個例子是華為海思的次旗艦芯片麒麟810。

我曾經在回答中提到過,華為如果未來將麒麟970下方千元機,又將如何?

轉眼半年多過去,事實跟當初的預測有一定出入。

旗艦SOC終究沒有下放,而是推出了7nm的麒麟810,效能橫掃次旗艦市場。

作為應對,小米推出了搭載聯發科芯片的紅米Note8Pro,宣傳上主打遊戲效能。

目前看,出於種種原因,紅米Note8系列在國內並未復制Note7系列的成功。

盡管Note8系列相對弱勢有著多方面因素,並不僅僅是處理器的原因。

但事實還是證明,海思一旦在效能上取得優勢,一切基於SOC的性價比都將徹底崩塌。

因此,最極端的可能性是:未來僅有能自研SOC的廠商能夠生存。

不過個人認為,禦三家之外的廠商中,有一兩家與上遊芯片廠商達成較為緊密的合作,進而穩固市場占有率的可能性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