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古代文明是怎麽衰落的,有什麽重要的原因?

2024-09-24科學

歷史上有許多不解之謎,其中之一就是這麽多文明社會居然會一下子崩潰。最近考古學家發現,許多很不相同的古代文明的崩潰歷程卻是驚人地相似,它們均遭受到不同形式的環境退化和氣候變遷,由此產生的衰敗使入侵民族有可乘之機。

瑪雅文明的衰落源於幹旱

瑪雅文明的衰落是長期以來世界未解謎團之一。瑪雅人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文明,然而僅在很短的時期內,這個曾經輝煌發達的人類文明戛然而止。考古學家認為氣候變遷是導致瑪雅文明消失的最具體的因素,並且對於瑪雅歷史變遷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小組收集了距離瑪雅歷史遺址不足1英裏的一個洞穴的石筍標本,並對洞穴底部13500年前的石筍進行鈾、釷放射性測定,進而能夠揭曉過去2000年裏降雨量的精確狀況。鈾-234及釷-230的精確放射性衰變可測定石筍中礦物質沈積的準確性。

結合石筍和象形文字記錄,研究人員發現,降雨量較充沛時期出現在早期瑪雅文明,當瑪雅文明處於沒落時期降雨量嚴重減少,並出現大範圍的幹旱。較豐富降雨量時期對應於公元300年~600年間,當時瑪雅人口增長,政治中心繁榮昌盛。然而在公元660年~1000年間,氣候逐漸幹旱,降雨量減少,當時引發了政權爭鬥,伴隨著戰爭頻發,社會變得動蕩不安,最終導致瑪雅政權瓦解。在公元1020年~1100年間,幹旱氣候進一步嚴重,帶來相應的農業減產、饑荒、死亡、遷徙,瑪雅人放棄了繁榮的城邦,走向熱帶雨林之中尋找食物和避難所。原本宏偉壯觀的瑪雅宮殿也失去了當年的光彩,成為雜草叢生、野獸出沒的一片廢墟,很快當時的瑪雅文明城邦被熱帶雨林掩蓋起來。

最終瑪雅文明在饑荒死亡中向北部高地發展,但是殘留的瑪雅人已無法再現往日的繁榮與輝煌。16世紀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對落後的瑪雅部落進行殘忍的殺戮掠奪,最終,曾經繁華宏偉的瑪雅古城已成一片雜草廢墟,瑪雅文明也徹底消亡。

冷濕氣候使盛唐走向衰落唐朝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在世界歷史上也很有影響,但就是這樣一個朝代,其興盛和衰落也與氣候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唐朝統治的300年中,大雪奇寒年數比較少,冬天無雪的年數竟達19次之多,居中國歷史上各朝代之冠,屬於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溫暖期。唐代張籍【送蜀客】詩有:「木棉花開錦江西」,說明唐代成都有喜溫暖的木棉生存。隨著氣候變得溫暖,加上一些人為的因素,唐朝傳統的農牧業界線北移,這使唐朝的邊防有了當地的給養支持,軍事防禦更穩固,北方遊牧民族也不敢輕易南下。

唐代後期,氣候開始由溫暖轉而冷濕,寒冬和雨災相繼到來,有時春秋兩季也出現了霜雪凍壞莊稼的現象。冷濕的氣候更是給契丹等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為了生存,他們只有向南推進,形成對中原農業民族的威脅。唐玄宗重用安祿山等胡人將領的重要原因也是為了壓制北方民族,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安祿山等人的政治野心,加上本身骨子裏「歉饉則剽劫」的遊牧民族習性,促使其發動叛亂,使得大唐的繁榮從此不再。

古埃及崩潰與氣候劇變有關

古埃及王國建造了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這樣的建築奇跡,卻在繁榮了近1000年後突然崩潰。古埃及為什麽會突然崩潰?科學家現在認為,這個千古之謎也與氣候劇變有關。

今天,偏遠的埃及最南部沙漠是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但是,考古發現,在數千年前這裏卻有人居住,並且留下了痕跡——科學家在這片沙漠裏發現了一些小石堆,在石堆下有數千塊木炭遺存,這些燒焦的木炭成為最重要的考古證據。透過分析木炭的構造和年代,考古學家證實,在大約7000年前,這片沙漠裏生長著合歡樹。合歡樹通常只生長在地下水豐富的低窪地或綠洲,這就意味著,當時這裏一定有地下水。進一步的分析表明,當時這裏是一片幹燥的疏木草原,顯然適合人類居住。後來,氣候逐漸變得幹燥,草原最終變成沙漠,就像古詩人所記述的沙漠化帶來的災難:「全國都變成了沙漠,土地受害,城鎮遭殃,飛沙蔽日,沒有人能活下來。我們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麽事。」

草原變成沙漠,這會不會就是古埃及王國分崩離析的原因呢?最終,考古學家在法克魯姆湖中找到了證據。

在古埃及王國時期,法克魯姆湖有支流跟尼羅河直接相連。每年尼羅河發洪水時,法克魯姆湖的水量會隨之增多,湖的面積也會相應擴大。如果能知道在古埃及王國崩潰之前這個湖的面積有多大,就能了解尼羅河當時是否嚴重缺水。怎樣才能知道湖面積當時有多大呢?方法就是研究湖底的淤泥——沈積物。

不難理解,每個時期都應該有自己對應的沈積層,而且由上往下,越深的沈積層所對應的年代越早。然而,讓科學家困惑不解的是,盡管歷史記錄表明這個湖早就存在,但無論他們怎樣尋找,都找不到古埃及王國末期所對應的沈積層,就仿佛當時這個湖根本不存在。科學家們絞盡腦汁,最終恍然大悟:找不到古王國的沈積層,只能意味著這個湖當時完全幹涸了,沈積物被風蝕殆盡,因而如今無從找到。

偌大的湖在當時竟然會完全幹涸,這說明當時尼羅河的水位的確非常之低,以至於無法再向法克魯姆湖供水。這一發現的含義不言自明:全球性氣候災變,導致尼羅河年復一年越來越缺水,古埃及王國大片土地沙漠化,整個國家由此陷入大饑荒,一個偉大的古代文明隨之崩潰。

考古學家認為,對古埃及王國造成致命一擊的,是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150年之間連續50年的降雨量劇減引發的長時間大旱:大旱阻止了尼羅河正常情況下的漲水,從而引發數十年全國範圍的饑荒和紛爭,最終導致古王國的終結。

氣候變遷、環境惡化導致羅馬帝國走向衰敗

科學家認為氣候變遷可能也導致古羅馬帝國最終走向衰敗。對古樹年輪進行的研究發現,氣候變遷與人口遷移、瘟疫和帝國興衰等人類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之間存在聯系。為了比較環境記錄與歷史事件,研究人員對超過7200個樹木化石進行了分析。暖濕的夏季天氣伴隨著羅馬和中世紀的繁榮出現。公元250年至600年,氣候越發異常多變,西羅馬帝國也隨之走向衰敗,同時出現動蕩的人口大遷移。3世紀的幹旱與西羅馬帝國的嚴重危機時期同時出現,標誌性事件為外族入侵、高盧地區多個省份出現政治混亂和經濟動蕩。古巴比倫的滅亡與環境破壞密切相連

同樣,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曾經誕生過繁榮燦爛的古巴比倫文明。這塊廣袤肥美的平原由發源於小亞細亞山地的兩大河流——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沖積而成。公元前4000年,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在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發展灌溉農業。幼發拉底河高於底格裏斯河,人們很容易用幼發拉底河的水灌溉農田,然後灌溉水排入底格裏斯河,再流入海。他們的農業非常成功,在兩河流域建立了宏偉的城邦。公元前20世紀,阿摩利人征服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建立古巴比倫王國,發展了光輝燦爛的巴比倫文明。約公元前540年波斯人入侵,但只維持了兩個世紀,公元前323年被馬其頓征服。

巴比倫文明淪陷並被埋藏在沙漠下將近兩千年,變成了歷史遺跡。古巴比倫文明的敗落曾經被看成是一個秘密,但地理學家和生態學家卻對此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破解:古巴比倫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由於古巴比倫人對森林的破壞,加之地中海氣候的特點,使河道和灌溉溝渠淤塞。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不得不重新開挖新的灌溉渠道,如此地惡性迴圈,使得水越來越難以流入農田。更嚴重的是,古巴比倫人只知道引水灌溉,不懂得排水洗田。

由於缺乏排水,致使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地下水位不斷上升,給這片沃土罩上了一層又厚又白的「鹽」外套,淤泥和土地的鹽漬化,終於使古巴比倫蔥綠的原野漸漸退色,高大的神廟和美麗的花園也隨著馬其頓征服者的重新建都和人們被迫離開家園而坍塌,如今在伊拉克境內的古巴比倫遺址已是滿目荒涼。

吳哥城消失與氣候有關

一千多年前,在東南亞柬埔寨有一座世界上最宏偉的都城。這個城市始建於802年,完成於1201年,繁榮了600年。然而在15世紀初,這個城市突然消失了。考古學家認為吳哥消失可能與氣候有關,這座柬埔寨古都的滅亡可能是由600年前的一場大幹旱造成的。科學家一直在東南亞地區采集樹木年輪的樣本,以建立這一地區在過去幾百年中的氣候記錄。透過得到的數據,他們發現在過去700多年時間裏,東南亞至少發生了4次特大幹旱災害。其中一場曠日持久的特大幹旱災害發生在1415年至1439年期間,這與許多考古學家得出的吳哥城滅亡的時間段正好吻合。

吳哥得以作為一支強大的勢力在中世紀崛起,全仗著一套高明的蓄水系統,在幹旱季節幫助古城儲蓄水源,在雨季時又可發揮泄洪的作用。然而,幾百年不遇的大旱使這套蓄水系統運作失靈,農業因之荒廢。再加上年復一年無止境地建造神廟,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早已不勝負荷。

此外,因為氣候變遷和環境破壞遭遇衰敗的文明社會還有許多,如美國西南部的阿那薩齊族,聖路易郊外的卡何齊亞土丘的建造者,格陵蘭島的古挪威人,復活島雕像的建造者,非洲的大津巴布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