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們的父母僅僅是科研人員,而不是科研領導。我接觸過的二級院長的孩子基本上是搞科研的,當然,真要具體,那是搞科研,還是「搞科研」就變成不能說的秘密了。
科研這個東西,在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科研體系裏,誰牽頭,誰來搞,誰的成果,它都是很有講究的,上到頂校,下到職業學院,它都有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中又有上下級,有了上下級就有了資源分配,有了資源分配就有了價值流動,所以就有了「搞」的機會,誰「搞」誰,「搞」什麽,怎麽「搞」,都很講究。
知乎不是總有人說,清華北大的在國外畢業了不回國來搞科研麽?老實說,清華北大的如果在國外讀博時成果不是頂尖,應屆就回來而不是功成名就了再回來就是壞腦子的行為。為什麽呀,因為回來很可能拿不到什麽機會,機會的分配權又不在他手裏,在上一層手裏,人生地不熟的怎麽跟地頭蛇搶資源,靠文憑?那個時代早過去了。所以你回頭看,學術體系內,清北海歸混的好的大多都是四十多歲成果豐富,被美國人認證以後回來的。
但是,「科二代」就不一樣了,第一,回來一定有機會,因為有爸爸。第二,水平不夠,爸爸來湊,爸爸有團隊。第三,熬過攢成果那一段,帽子上來了,搞科研?去你丫的,這個時候還要自己動手?怎麽可能,科研界就沒有僱用關系麽?那爸爸的學生是怎麽回事呢?你給解釋一下。
也就是說,科研可以是打打殺殺,也可以是人情世故,更可以是基因編輯技術。當然,理工類這種情況還要好一些,原因有二:
1.sci是外國人定調子。
2.有部份學科在國內成立時間不長,利益體系還未完善。
再說到人文社科,不遺傳?好意思麽?人文社科LD的子女中絕大多數都是gwy和高校老師,是高校老師的研究方向與父輩都保持一致,爸爸甚至爺爺幾十年前研究的東西,她還在搞。能不能搞科研,甚至算不算科研都不好說,但是位置的遺傳度之大,令人瞠目結舌,你見過妞跟爸爸,爺爺長得一模一樣的麽,科研界就有。
就說cssci吧,這玩意的發表跟紐帶關系就非常大,也非常復雜,屬於螺旋上升。慢慢的匯成兩條線互相交織,最後融合一體,師父,師娘,師爺,師奶,徒子徒孫,應有盡有。如果你的方向發表的攔截力度還不夠大,證明什麽?證明你也有機會成為紐帶中上遊,只要把握好,走好政治路線,別說你孩子了,未來你家裏養的狗都有「搞科研」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