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不在於「參數化」
而是在於題主怎麽理解「設計」
設計到底是什麽?應該做什麽?如何做?
和是不是參數化沒關系,搞清楚了「設計到底是什麽?應該做什麽?如何做?」參數化還是很有用的,搞不清楚,就沒用。
建築設計所面臨的問題是對「設計到底是什麽?應該做什麽?如何做?」這個元認知,非常非常脫離時代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
」參數化「僅僅只是很多人試圖自我救贖這種撕裂的一種嘗試而已。參數化工具是設計資訊化的子類別。設計資訊化包括參數化工具,但是參數化設計,遠遠不是設計資訊化。
參數化是資訊化的工具,脫離資訊資訊化背景,參數化設計就相當於在弓箭上雕花,雕的再好看也不如突擊步槍
建築設計的問題是,首先要脫離手工業化,進入工業化,然後才是資訊化,只有設計資訊化了,參數化設計才有廣闊空間,否則就是個凹造型的工具而已。
人的思維都是跟著現實走的,沙特那種酋長奴隸制在油霸金錢的加持下也成仰慕物件。所以脫離實際物質談什麽形而上就是完全扯淡要麽自己騙自己,要麽割韭菜。
工業化給我們帶來了消費不足。資訊化給我們帶來的認知盈余。消費不足+認知盈余導致的社會,對「意義」的定義和追求,完全不同於「供給嚴重不足+教育資源稀缺」的手工業社會。
建築設計還處於「手工業」時代的方法論和認知,對「意義」的定義也是手工業時代。在上面加個參數化,出來的還是手工業時代的東西。
與房地產有關的建築設計,被房地產商連拉帶踹的,踹進了半工業化的大門。勉強知道什麽叫流程節點控制,什麽叫標準控制,什麽叫輸入和交付。但是其他東西還是手工業時代的!
建築設計要進入工業化和資訊化差的東西還很多很多。還需要市場和需求分析,還需要標準化流程控制,還需要傳播技術,還需要徹底更新理論體系用心理科學和認知科學替換設計玄學,還需要徹底更新對「意義」的定義和認識(建築設計對「意義「的認識和定義,還停留在前工業化時代,還沒有進入現代化。)
打個比方,手工業化的建築設計,就是一輛100年前的馬車。而在上面嵌入參數化,就像在馬車上打手機(脫離4G網絡的手機,有什麽用?能當個大手表吧)。這不是汽車,更不是火車和飛機嘛,離spaceX更是天壤之別!
在資訊化時代,以前很多很難解釋和標準化的方式,已經可以用資訊化的方式很簡潔有效的解釋和處理。比如建築設計過程中,設計技術人員的工作職責和意義,
可以抽象成:」利用專業知識,減少或者消除甲方在建築營造中的不確定性。」
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設計過程是一個資訊收集、處理、傳遞的過程,當然這個定義過於寬泛,在資訊時代,基本所有人類活動,都符合這個定義。
參數化工具是處理資訊的工具,遠遠比紙、筆、SU強大得多得多的工具,估計至少有1~2數量級的差距。是人的外腦。參數化=】編程工具,可以把電腦+網絡這個外腦的資訊處理能力發揮到極致。
設計學參數化和編程不是為了凹奇奇怪怪的造型,而是為了擁抱資訊化。
你只有掌握參數化和編程才能有效的發揮「電腦+網絡」處理資訊的能力,
你只有掌握參數化和編程才能有效認知」電腦+網絡」這個新世界裏的一切
你只有掌握參數化和編程才能有效認知」電腦+網絡」這個新世界,消費不足+認知盈余到底是什麽,才能理解新世界裏「意義」是什麽
我介紹下什麽是消費不足:消費不足就是大家都吃飽了撐的,商家整天琢磨的就是怎麽讓消費者買的更多,所以最大的問題不是下頓吃的在哪,而是下頓吃什麽!
認知盈余:大家都吃飽撐的,還受過良好教育,還可以方便的透過網絡聚在一起瞎琢磨,然後就整出一堆奇奇怪怪東西來!所以最大的問題不是有沒有創意,而是創意和你的甲方有什麽關系!
從消費不足+認知盈余的角度去看建築設計所追求的「意義」會發現很多可笑的東西!
這個問題並不是參數化的問題了,而是資訊化的時代巨輪已經碾過來了。資訊化並不是某些人眼裏的軟件、網絡、程式碼、app、4G。而是一整套的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生產關系、生產工具。這一整套東西,誕生於工業化的升級,誕生於程式碼,誕生於網絡空間,然後又反過來提升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