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單項獎金約720萬元!張濤院士、李亞棟院士等四位學者獲2024未來科學大獎

2024-08-19科學

鈦媒體App 8月16日訊息,今天上午,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公布2024年獲獎名單,有四位學者獲得了2024未來科學大獎。

其中,鄧宏魁因開創了利用化學方法將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幹細胞,改變細胞命運和狀態方面的傑出工作獲得「生命科學獎」;張濤院士、李亞棟院士因對「單原子催化」的發展和套用所作出的開創性貢獻獲得「物質科學獎」;孫斌勇因在李群表示論上作出的傑出貢獻獲得「數學與電腦科學獎」。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定「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電腦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約720萬元人民幣(等值100萬美元)。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39位獲獎者,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電腦等基礎和套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

具體來說,2024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得主鄧宏魁,率先發展了使用化學小分子將成纖維細胞轉化為iPSC(化學誘導多能幹細胞,即CiPSC)的方法。他證明了CiPSC可以成功用於產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小鼠(2013),並揭示了產生CiPSC的分子途徑(2015,2018)。鄧宏魁還成功建立了人類CiPSC誘導技術(2022a,2023),並證明了由人類CiPSC衍生的胰島可以改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糖尿病(2022b),顯示出CiPSC的巨大臨床潛力。鄧宏魁的原創性工作為細胞重編程開辟了新的途徑,並將對幹細胞研究和再生醫學的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鄧宏魁1963年出生於北京,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昌平實驗室領銜科學家。1995年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在紐約大學做博士後。

而「物質科學獎」獲獎者張濤、李亞棟的開創性工作為認知異相金屬催化劑的活性位點開啟了一道門,也為在原子精度上調控固相催化劑提供了有效途徑。他們所引領的單原子催化研究已成為異相催化最前沿領域。他們的研究成果已促使氯乙烯、乙酸、丙醇等大宗化學品綠色環保又高效節能的工業化生產,從而顯示了單原子催化助力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張濤,1963年生於中國陜西,1989年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亞棟,1964年生於中國安徽,1998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為清華大學教授。

「數學與電腦科學獎」獲獎者孫斌勇,在李群表示論領域取得了重要成就,特別是在古典群單重性定理、θ對應理論以及Rankin-Selberg摺積中的非零假設等方向。

李群表示論是現代數學的基礎之一。它起源於物理學,是朗蘭茲綱領的基礎,對數論中包括費馬大定理證明在內的許多關鍵進展至關重要。

孫斌勇的第一個貢獻在於建立典型李群表示的單重性質。在緊致情形下,這一問題最初由E. Cartan和H. Weyl研究。孫斌勇與合作者朱程波將其推廣到非緊致情形,並將其歸結為不變分布的研究。他們的創新方法解決了這一長期猜想,奠定了典型李群的相對表示論基礎,並為Gan-Gross-Prasad的基本猜想提供了重要證據;他的第二個主要貢獻在於θ對應理論,這是研究不同群之間自守式的重要方法之一;孫斌勇的第三個重要成就是證明了Rankin-Selberg摺積中餘調測試向量的周期積分不為零。

孫斌勇,1976年出生於中國浙江省舟山市,於2004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學位。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工作多年,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浙江大學數學高等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