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聽證會代表們一致透過,支持水、電、氣、高鐵價格普漲

2024-05-12科學

躲不過的漲價

一個月之前,重慶燃氣曾因「收費羅生門」而沖上了熱搜,從而開啟了「基礎設施服務猛漲」的潘朵拉魔匣子。

所有人都知道,該問題的實質,不在於「跑得更快更貴」的智能燃氣表,而是燃氣價格被鎖死後,燃氣供應商以量換價,從而實作收費翻番的「變相漲價」(參加拙作【各地水電燃氣價格猛漲,不只是彌補土地財政虧空的事兒】)。

然鵝,他們也知道我們都知道,他們預判了我們的預判。

事發後,有關部門緊急免職了一位集團黨委書記,責成燃氣企業進行全額退款。

至於智能氣表是不是真的跑太快,智能抄表為什麽系統性地多抄…希望廣大瓜娃子們不要不識相,差不多得了哈。

至於當事人及該領域的專家,似乎並沒有來到釋出會現場。相反,他們只能委屈地出現在各種主串流媒體的采訪中,間或發出一聲蒼白的解釋。

總之,某些樂子人來了又好像沒來,沒來又好像來了。

如來。

然鵝我們要堅信,「逢進必考」的體制內篩選機制,必定能選拔出學習能力超強的聰明人。

例如一個月之後(5月9日),一線大城市廣州就吸取了重慶市的教訓,為了自來水漲價召開了隆重的聽證會,提前向廣大市民傳達了漲價的必要性、必然性,讓廣州市民調整好心態喜迎價格上漲。

甚至於,他們還貼心地公布了兩個自來水調價方案,供大家選取。

例如現行水價體系中,三個階梯的執行水價分別為1.98元、2.97元、3.96元,而方案2的三階梯水價分別為2.46元,3.69元、7.38元,而方案1的三階梯水價則是2.6元、3.9元、7.8元。

簡單地說,兩個方案都是「普漲」,其中對於居民生活用水而言,方案一在每個階梯的調整價格,均遙遙領先於方案二;但方案二的「漲幅稍緩」,是建立在對非居民生活用水(主要是工商業經營服務用水)的更高價格漲幅之上的。

聽證會上的專家們說了,廣州市最近一次水價調整發生於2012年,不能反映最新的供需關系,也不能Cover長期以來的成本Gap。

所以必須漲,而且還要精心設計、一步到位地:

補漲。

所謂精心設計,體現在數據的細節當中。例如調整後的第一、第二階梯居民水價對於比現行價格,漲幅分別為31.31%、31.31%(精確到小數點後9位數),你就說費了多少心思吧。

所謂一步到位,體現在第三階梯水價漲幅的陡峭程度。例如第三檔的價格從3.96元/立方米上調到7.8元/立方米後,漲幅達96.97%,約等於翻倍。

西方有句俗話說得好: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魔鬼在細節中)。

我看東方大國聽證會上釋出的水價方案,通篇都是魔鬼,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吶。

隱形的代價

有趣的是,聽證會上的專家們言辭鑿鑿地認為:

漲價方案對廣州市民影響不大。

他們進一步解釋,根據方案一來的話,第一階梯居民使用者(占比80%以上)和第二階梯居民使用者(占比10%左右)人均水費分別增支約3.2元/月、6.4元/月,如果是根據方案二來的話,人均水費分別增支約2.5元/月、5.4元/月。

按照一家4-5人計算,廣州市民家庭每個月用水成本增加了30-40元,專家形象地打了個比方:

也就是一杯奶茶的錢。

再次然鵝, 專家們沒有強調的是,對於非居民使用者尤其是工商業戶而言,這次的影響可就大了。

據悉,制造業企業的用水量通常比較大,例如按照新方案,如果工廠每個月用水量超過800立方米,水費增幅將超過1000塊錢。同理,廣州市的商鋪每月平均用水量是204立方米,水費剛性支出的增幅超過200元。

根據媒體與自來水公司測算,工業使用者水費支出分別增加923元/月、1132元/月,商業使用者水費支出分別增加225元/月、276元/月。

別忘了,廣州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商業化城市,哪怕在最繁華的市區(例如天河區、越秀區),幾乎每個小區、每一幢居民樓裏都有大量的:

個體工商業主

例如我在廣州唯一一次理發,就是透過App上消費者的口碑,在逼仄的老舊居民樓上找到的小館子。這個理發店的規模,小到只有兩個座位。

無數個體工商業主,如忙碌的蜜蜂一樣,承包了社區居民的餐飲、理發、生活用品集散,賺取著微薄但穩定的費用,也為這座城市的居民帶來低價而體面的日常生活。

廣州的宜居,一大半就體現在這樣的日常當中。

——這是廣州人的驕傲,也是廣州人的幸運。

但如今,聽證會上專家們強調「影響不大」,不知道是否考慮過這些中小微工商業使用者的承受能力?例如上述僅設定了兩個卡座的理發店,該如何消化動輒兩三百元的水費上漲?

綜上所述,我百思不得其姐。

這是20年前廣州市的社區理發店。如今活躍著小館子都重新裝潢過,但布局、營運依然一脈相承

很顯然,以小微工商業使用者脆弱的價格承受能力,他們必然選擇向下遊傳導,必然反映在基礎生產要素成本的增加,反映到終端市場,也就是:

居民生活服務成本的普漲。

是的,我37度的嘴,都不忍心用「價格轉嫁」這樣冰冷的話術——任何一個三觀端正的正常人,都無法苛求中小微商戶「自行消化」要素成本的上漲。

所以到最後,無論是方案一還是方案二,水費上漲導致生活綜合成本的上漲,買單的還是普通人。

水價一攬子上漲方案,絕不僅僅是多收了三五十元水費,而是意味著你平時吃的外賣、去的理發店、穿的衣服鞋子、商住的出租房…價格統統漲價。這是由水、氣、煤、電的基礎設施性質所決定的。

這就是我們的宿命,永遠也躲不開。

正如喜歡一個人是藏不住的,哪怕是躲在衣櫃裏,還是會被她老公發現。

一萬個理由

下面該重點吐槽一下這場水費聽證會了。

必須承認,相比某燃氣公司「價格未變、擅自調表」的暗箱操作,廣州市召開水費聽證會,既體現了程式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資訊透明的誠意,總歸是有所進步的。

但這還不夠。

例如根據媒體相關報道,這場聽證會上,除了工作人員展示基礎數據、專家們現場解讀對比,還有17名參與聽證會的代表。

17名與會代表全部理解和支持水費上漲,漲價計劃獲得代表們一致透過。其中,支持方案一的代表有7人,支持方案二的有9人,還有一位代表沒有選擇具體哪個方案,但卻發言稱支持水價上漲。

後續報道稱,有代表認為,上調水價有利於廣大市民形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立國利民。而該代表的發言尚未結束,現場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仿佛整個廣州城,都洋溢著樂觀向上的氛圍。

更有逆天的自媒體據此宣稱,廣州水費漲價的理由是老百姓強烈要求漲價,標誌著中國水價改革邁出了新的一步。

人們不禁要問,廣州市1800萬人口,是如何遴選了這17位代表的呢?

面對網友「又是被代表的一天」、「麻煩公布17位代表的資訊」等洶洶質疑,廣州市有關部門從善如流地透過媒體透露:

據悉,本次17名聽證會參加人包括普通居民消費者9名、非居民消費者3名、經營者1名、其他利益相關方1名、人大代表1名、政協委員1名、專家學者1名

拋開事實不談,我就想知道,與會的9名普通居民消費者及1名經營者,都是真真切切的利益關切者,他們是如何背叛「第一責任人」的立場與義務,無腦支持水價上漲的?

真相只有一個

也許是考慮到召開聽證會勞力又勞心,難免出現「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尷尬局面,五一假期期間,曾經的「鐵老大」開啟了「 跳過聽證會,連夜發通告 」的漲價新模式。

5月2日,中國鐵路12306網站釋出調價公告,宣布對京廣高鐵武廣段、滬昆高鐵滬杭段、滬昆高鐵杭長段、杭深鐵路杭甬段上執行時速300公裏及以上動車組列車公布票價進行最佳化調整, 全程票價漲幅在20%左右,將於2024年6月15日起正式實施。

中鐵集團官方回應稱:

此次調價是「靈活折扣、有升有降」,旨在建立市場化票價機制;目的是透過價格杠桿促進客流均衡化,引導對時間低敏感的旅客選擇相對低速的列車,同時享有更大的票價優惠。

See,此次調價的目的,居然是讓廣大旅客朋友享有更大的票價優惠。

這都是為你好,就問你感不感動,敢不感動吖!

但如果沒記錯的話,自從高鐵開通後,各種低速列車(如綠皮火車,甚至原先的直快、特快列車)班次驟減,讓「對時間低敏感的旅客」選無可選。

更玄幻的是,好不容易買到的低速列車車票,價格也不便宜。

例如今年清明節前夕我回了一次老家。相比於呆坐6小時的高鐵,夕發朝至的Z字頭(即之前的特快列車)臥鋪是最受中老年朋友青睞,也是最搶手的。

但對不起,這趟列車的硬臥永遠都買不到,只有軟臥可選。至於價格嘛,比同區間高鐵硬座票還高出15-20%。

所以對於公告上的解釋,我只相信其中的標點符號。

那麽問題來了:

基礎設施部門紛紛漲價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一方面,是不顧前期投入成本而導致的償債高峰,直接催生了漲價的壓力。這在投資巨大的公共交通部門相當普遍。

例如自從鐵道部「路網分離」改革後,相對輕資產的中國鐵路總公司(2019年更名為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公司)扭虧為盈,在2023年甚至實作了33億元的凈利潤,看上去很美。

但與之對應的是,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公司的負債達:

6.13萬億元。

還是直觀地類比吧, 負債6萬億的國鐵集團,相當於2.5個恒大。

當然,和只剩下一堆劣後資產的恒大不同,國鐵集團的資產結構、估值好得多。但有一點是無法否認的:

公司每年營運產生的凈利潤,遠遠不夠償還負債利息的。

事實上,不但國鐵集團在中西部地區的高鐵路線難以盈利,即使是在客流量較大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由於多條路線的競相獲客,所謂的「黃金路線」也承擔了巨大的經營壓力。

例如京滬高鐵開通以來,一直都是國鐵集團盈利能力最強的現金奶牛。根據2023年年報,京滬高鐵2023年創下營收406.83億元、歸母凈利潤115.46億元的佳績。

但面對區域內同期高鐵路線(尤其是已開工、部份路線已通車的京滬高速鐵路二線),京滬高鐵從2021年起實行:

浮動票價。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多高鐵路線、最長高鐵營運裏程的國家,這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年突飛猛進的「大基建」留下了天量債務,間接造成了持續運維壓力。尤其是,當經濟周期發生變化後,償債能力的下滑必然導致連鎖反應。而這一切,終究要由我們面對。

悲桑的是,對於一年坐不了幾次高鐵的普通老百姓而言,是否是「我們」中的一員,並不由自己說了算…

另一方面,對於各城市的普通居民而言,高鐵似乎太遙遠,城市軌域交通的興衰才是最直觀的——它實質是一個土地財政幻滅的善後問題。

曾幾何時,中國房地產行業方興未艾,各地透過賣地獲得巨額財政收入。當市中心成熟地塊日益稀缺以後,大聰明們以地鐵、輕軌為契子,三通一平快速上馬,把地塊炒上去。而接盤的商品房購房者,又憧憬著配套設施的完備,以及「房價永遠漲」的紅利。

當房地產的大潮退去,一地的雞毛鴨血是如此的不忍直視。

以一線城市深圳為例,自2016年起,一種被稱為「雲軌」的新型軌域交通開始上線,帶動了沿線地價的上漲。當時媒體報道稱:

BYD歷時5年、投資50億元打造了劃時代的雲軌技術,已經於上個月(2016年10月13日)在深圳正式亮相。這是一款中小運力軌域交通創新產品,具有噪音低、途徑城市間沿途景觀好等獨到優勢。

該公司技術人員說起雲軌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是:

造價僅為地鐵的1/5,建設周期僅為地鐵的1/3。

然鵝,一份軌交發展的深度研報指出,「雲軌」屬於 跨坐式單軌列車 ,是在高架橋橋墩上執行的迷你級輕軌。

但囿於車長、車寬、定員、路線半徑、路線坡度、客運能力、平均執行速度等技術指標,雲軌僅能拉動6-8節車廂,載客量很小(低於1000人)。

雲軌,看上去「小而美」的軌交解決方案

眾所周知,載客量的大小決定了乘客單人次的營運價格。研報指出,要覆蓋雲軌的執行成本,雲軌的基礎票價至少是:

20元/人次。

也就是說,不考慮建造成本,僅僅是為了維系日常營運不虧本,雲軌的票價就遠遠超過現行票價(起步2元,最高3元)。

那麽,多出來的這部份營運成本,自然是由地方政府提供補貼了。

而在當時,對於有關部門而言,這部份補貼給的很爽快,因為以雲軌為賣點,沿線的房價迎來普漲,左手補貼右手,算下來都是賺的。

然鵝,當深圳房價也迎來「以價換量」的2.0時代後,對雲軌等基建設施的巨額補貼,總歸就顯得不合時宜。更要命的是,這種補貼的期限似乎遙遙無期,且看不到未來的回升希望。

深圳尚且如此,其他城市情況又如何?

因此不難想象, 在全國商品房全面下行的當下,為賣地賣房而補貼的基礎設施差價,又具有怎樣的不可持續性。

對於有關部門而言,為了平穩處置這部份「負資產」,在短期內需要以市場化為指揮棒,攤薄營運成本;在長期內需要運用重組、置換手段,盡快實作切割。

再次強調一遍,不要認為化債與你我無關。它可以化在醫療、教育、養老等部門,也可以化在水電煤氣等日常支出,把寒氣傳給每一個人。

當普通百姓抱怨基礎設施價格或明或暗地上漲時,卻不明白在某種程度上,是之前負重前行的購房者背不動補貼,不得已由全民埋單而已。

畢竟 ,債務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在不同群體之間轉移,這正如大家不再為土地財政做貢獻之後,貢獻會自行找上每一位光榮的普通人。

西漢理學家戴聖在【禮記】中說:

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

對這句話的通常理解是,遇到橫財不要奢望分潤則個,遇到危難不要心存僥幸不被波及。

但我現在明白了,戴聖分明是瘋狂地提示普通人:

發展中的時代紅利與你無關,但曲折中的陣痛代價必然有你。

歡迎閱讀全文:

更多內容請存取公眾號 將軍箭(jiangjunjian31) 。本號關註財經與民生,雖是自娛自樂,仍求立足幹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