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中國若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會是薛其坤院士嗎

2024-05-12科學

薛其坤院士的最大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誕生於2013年。憑此成果,201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自然科學一等獎設立70余年僅頒發過23次。薛其坤這一成果2023年獲得被稱為「物理界的諾貝爾獎」的巴克利獎。他現在是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是巴克利獎設立70多年來,得獎的5個中國人(含海外華人)中唯一擁有中國國籍的人。

薛其坤院士的這一科研成果會獲得諾貝爾獎嗎?有可能,並且可能性比較大。

一、楊振寧先生認為薛其坤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人,他的成果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二、諾貝爾獎的滯後期起來越長。

諾貝爾獎開始階段是按照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該獎項應授予上一年中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研究者。」然而,這種情況只發生過幾次。後來越來越有了滯後性。一項成果誕生後,常常要幾年十幾年甚至二、三十年才獲獎。舉兩個例子。

1922年11月9日,在從日本到上海的途中,愛因斯坦透過電報知道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年他43歲。愛因斯坦在26歲之前發表了10篇論文,包括【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這一成果發表16年之後也就是1922年,他憑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人羅拔·B·勞古連、德國人霍斯特·施托默和美籍華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崔琦,以表彰他們發現了電子在強磁場中的分數量子化的霍爾效應。這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之後第六位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皇家科學院的公報說,施托默和崔琦1982年在利用超強磁場和低溫做實驗中發現了這種現象。一年之後,勞古連透過理論說明了上述兩人的發現。這一發現對人們進一步認識物質的普遍的結構和性質有著重要意義。也就是說,崔琦等3位科學家在取得科研成果並被理論證明後15年才獲得諾貝爾獎。

【中國科學報】曾發文論述分析,

「幾乎一半的獲獎者從做出有價值的發現到獲獎,要等待20多年。」

「分析顯示,過去60年中,從研究成果發表到獲獎的平均時間幾乎翻了一番。在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三大獎項中,化學獎的「諾貝爾時滯」最長,過去10年中平均為30年。而生理學或醫學獎最短,但也達到了26年。」

三、為什麽諾貝爾獎的滯後期越來越長?

一般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科學突破的總數每年都在增加,人們對某一成果關註度有限。

二是一項科研成果,尤其基礎理論方面的成果,其重要性可能在幾年或幾十年後才被證明,被套用,其價值才顯現出來。

三是在某一領域內產生顛覆性研究成果或發現往往是很難的,因此諾貝爾獎委員會只能關註過去的研究成果。

以上一、三兩條看似矛盾,但實際情況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