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它的文化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它的築城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
據記載,重慶城先後經歷過四次大規模的築城。公元前316年,秦始皇為鞏固統治,派遣張儀在古巴國國都江州(今重慶渝中半島)首次以土築城,史稱「儀城江州」,範圍大致從朝天門到今道門口巴縣衙門,面積不到2平方公裏。
公元226年,蜀漢建興四年大都護李嚴為加強江州城的防禦能力,再次修築江州城,仍為土墻,範圍擴大到大梁子、小梁子(今新華路)和較場口一線,開設了倉龍、白虎兩道城門。
公元1238年,南宋末年蒙軍攻破成都時,宋軍退守重慶。1240年,南宋嘉熙四年,四川安撫副置使兼重慶知府彭大雅據半島地勢,第三次在土墻基礎上改築磚墻,西移北拓至今較場口、臨江門一帶,範圍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大了兩倍,開通了千廝、洪崖、薰風、鎮西四道門,奠定了此後直至明清時期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
最後一次大規模修築城墻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時任重慶衛指揮使戴鼎在舊城墻的基礎上築石頭城,修建象征「 九宮八卦 」的九開八閉共十七座城門,以示「 金城湯池 」之意,其城墻總長度為7722米。八座關閉的城門,離江較遠,為規模較小的旱門,有城門,有的作排水用途。靠江的九座開門則為水門,專供力夫挑兩江河水進城。而水門開,旱門閉,寓意 以水克火 的美好願望。
長江、嘉陵江的江心水底藏著「朝天靈石」
當沿著朝天門那一坡長長的石梯坎拾級而下,在朝天門左面嘉陵江與長江匯流處的江心水底就是靈石古跡所在位置。三峽大壩蓄水前,每逢冬末春初枯水季節,朝天門江邊就會出現一條長長的石梁沙灘,長約200米,將長江和嘉陵江分開,叫尖沙嘴(簡稱沙嘴)。有一片沙嘴伸向兩江匯流處江心的斜面水下石梁,在水位極枯之際,那沙嘴頂端的石梁就顯露出來。這片橫臥江心的石梁,分隔兩江水,其狀若天然碑形。在石梁中間的石盤上,鐫刻著12塊從東漢建武年間至清康熙年間枯水的水文碑刻,名曰「雍熙碑」。據傳,「水涸石顯,必兆豐年」。靈石出現便預示當年會豐收,因而雍熙碑又被稱為「豐年碑」。 坊間俚巷,民間俗稱為「朝天靈石」 ,亦稱為「靈石碑」「豐年石」。
據【巴縣誌】記載:「豐年碑,一名雍熙碑,或雲義熙碑之誤,一名靈石。在巴縣城朝天門嘉陵江水底石盤上。碑形天成,每水落碑出則年豐,人爭摹搨。非江水極枯不出,故數十年不一見。」朝天門外金竹寺的傳說
清朝道光年間,重慶屬於四川管轄,省府在成都,要想從成都走到重慶,需透過成渝古驛道,中間要經過五驛、四鎮、三街子、七十二團,一共1080裏官道。有一個姓陳的信差,人稱老陳。他一路星夜兼程從成都到重慶,當走到石橋鋪的時候,天色已晚,雖然這裏距離重慶城只有20余裏的路程了,但老陳也耐不住一路的勞累,只得找家客棧落腳。但這個時間客棧已經沒有了多余的鋪位,因此他只能與一位僧人合住。這位僧人雖只是一個遊方和尚,但卻一身仙風道骨,二人相談甚歡。僧人告訴老陳他是從華巖寺來,二人交談期間,這位僧人交予他一封信,希望老陳能夠幫他送到,必有重謝。老陳接過信封,上面寫道「交渝城朝天門外金竹寺長老收」。老陳心想小事一樁,於是欣然答應。第二天早晨,老陳剛聽到雞鳴便起身洗漱,但卻發現合租的僧人早已不知去向了。
老陳也沒有多想,只道是僧人有事先行一步,於是收拾完行囊,老陳便匆忙地趕往重慶辦事和幫僧人送信。可是到達了重慶後,他怎麽打聽這個地址卻一直沒能得到結果。老陳此人生性厚道忠實,眼見著受人所托,那就一定是要完成的。在朝天門的附近,老陳前前後後找了好幾遍、問了好多人卻依然沒有結果,眼看著天已經黑了,老陳只好找了一家臨近的客棧住下。夜深了,當他進屋抱著被子想睡的時候,忽然看到前方有盞閃亮的燈籠,燈籠上赫然映著三個大字:金竹寺。
看到一個人正從碼頭上拾級而下,這時老陳立馬來了精神,睡意全無。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找了一天都沒有找到的金竹寺,卻在剛要睡覺的時候看到了。老陳高高興興地趕往不遠處的碼頭,這才看清楚剛才那個人是個小和尚。老陳上前施禮道:「小師傅,寶剎何在?」
小和尚順手一指,「前方便是!」老陳順著小和尚指的方向看去,那不就是一直在尋找的金竹寺麽,在小和尚的指引下,朝天門的江心出現了一座巍峨宏偉的佛寺,屹然矗立在一處凸起的小山頂上。雖然老陳心中奇怪為何這麽大的寺廟竟然沒有人看得到呢?但他緊跟著小和尚走了進去,而這一進到金竹寺,老陳的眼睛就好似不夠似的,到處觀賞,他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麽華麗的地方。
最後,他跟著小和尚,見到了長老,並將那封信交與長老,長老接過信,謝過老陳,留他喝茶,那茶清甜甘冽。老陳受人之托,信已送到,不便久留,與長老告別。在回去的路上,老陳發現寺院的周圍閃閃發光,走進一看原來都是生長茂盛的竹子。長老為了感謝老陳,在寺院折了一根竹子送給老陳作為杵路之用。
當老陳走出佛寺,回到碼頭,再回頭看金竹寺的方向,卻發現寺廟不見了,但他從寺廟帶回來的竹子卻變成了一根閃著金光的金竹。老陳感嘆不已,一陣唏噓。
每當老陳看到那根金竹,就會想起給長老送信,曾經在長江、嘉陵江的江心看到一座金碧輝煌的佛寺——金竹寺,後來再也沒有看到了。於是,關於金竹寺的傳說就流傳開來,為後人津津樂道。
洪崖洞丐幫馬三爺的故事
洪崖洞,位於洪崖門的附近。清末民初,戰亂頻仍,洪崖洞日漸毀棄,成為乞丐王國的大本營。
彼時,重慶已是長江上遊的大碼頭,西南物資交流的集散地,人口劇增,市政建設卻跟不上趟。由於洪崖洞臨江,且地勢低窪,上半城的下水道均被匯聚到此處,導致不僅不再滴翠,而是裹著汙穢之物的下水道的總瀉口,成年臭氣熏天,連巡夜的更夫也不願路過這個死角。
一幫無家可歸的乞丐趁機鉆進天生的洪崖洞,作為群居的處所,他們乞討的地盤大致為上自臨江門,下迄千廝門一帶城內外街巷。
傳說中丐幫的頭頭姓馬,人稱馬三爺,是個惡丐,也就是胡攪蠻纏的乞丐,毛澤東筆下的流氓無產者。有一次,馬三爺去大陽溝菜市場討肉,與屠戶發生口角,他操起屠刀自砍自頭,刀陷額上,血流如註,一聲不哼,也不倒地耍賴。菜市場的屠戶哪裏見過這種章法?全都驚得呆了。說時遲,那時快,馬三爺毀了屠戶的秤桿,搶一塊十來斤重的豬肉壓在刀上,揚長而去。
難道馬三爺只是偶爾為之麽?非也。隔三差五,但凡口中無味,他仍是要來討肉吃,大陽溝的肉販誰敢阻他?迫不得已,乃由管理主持屠宰業的屠幫公會出面講和,規定菜市場全體屠戶輪流月供馬三爺鮮肉若幹,馬三爺因而名聲大振,晉升城內數一數二的乞丐頭,以洪崖洞為據點,廣納徒眾,依附袍哥、保甲長,成為當地一霸。
洪崖洞丐幫的規矩如何?局外人當然不得而知,只知道洞內窩鋪分有等級,用疊架狗頭骨來表示,狗頭骨越多,等級越高,這與傳說中的討飯口袋上打修補程式示品級的丐幫規矩不同。他們敬奉的祖師是晉時範丹,所謂「石崇富豪範丹窮」,有骨氣,值得崇敬。表示權力的打狗棍稱「紅棍」,但這些都不設位供奉。
上世紀20年代,洪崖洞丐幫的頭頭姓李,不知是馬三爺第幾代傳人,他平日坐享貢獻,不親自出馬,然而逢年過節,他則要親到大戶人家打抽豐。四十多歲的李某眼微盲,頗魁悟,布衣布鞋,衣衫整潔,不持打狗棍。他照例是站在大戶門外,手執紅帖高呼:「大德紳糧,叫化頭向你叩喜!」
大戶則照例令下人送兩個銀元,道一聲:「辛苦!」彼此客氣相安。
有面子的大戶人家,與丐幫保持這種和諧很有必要,可保無惡討者上門或假死假傷訛詐、小偷小摸之患。
聽故老講,李某在洪崖洞內有妻妾子女,自營豬、雞、鴨,豬還養得很肥。千廝門一帶的小酒館每天供他好酒,再加上小乞丐的納貢,生活優裕。
1929年重慶建市,第一任市長潘文華市長任內,千廝門外蔡家灣一帶突發一場大火,燒毀千家,老城墻高不可越,因此燒死的人不少。洪崖洞亦遭災,大火封洞,乞丐死者甚眾,李某也在劫難逃。火災次日,民團從洞中拖出若幹具半焦屍體,其中便有李某及其家人,丐幫王朝因此瓦解。事後地方人士認為因蔡家灣無城門,火封道路才燒死多人,便由紳商捐助,修建了現棉花街的新城門。從此原有17個城門的重慶城多了一座新城門,沿用至今,是鮮為人知的掌故。
關於重慶城門的故事很多,以上只是選取了幾個。比如,還有通遠門外的七星崗,七星崗的由來、為什麽七星崗鬧鬼?在以後的「巴渝文史」中給大家娓娓道來。
重慶城十七座城門民謠【重慶歌】記錄如下:
朝天門,大碼頭,迎官接聖。翠微門,掛彩緞,五色鮮明。
千廝門,花包子,白雪如銀。洪崖門,廣船開,殺雞敬神。
臨江門,糞碼頭,肥田有本。太安門,太平倉,積谷利民。
通遠門,鑼鼓響,看埋死人。金湯門,木棺材,大小齊整。
南紀門,菜藍子,湧出湧進。鳳凰門,川道拐,牛羊成群。
儲奇門,藥材幫,醫治百病。金紫門,恰對著,鎮台衙門。
太平門,老鼓樓,時辰報準。人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
定遠門,較場壩,舞刀弄棍。福興門,溜跑馬,快如騰雲。
東水門,有一個四方古,正對著,真武山,鯉魚跳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