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贗純量:驗證宇稱不守恒實驗的觀測目標!

2024-09-28科學

測量贗純量是195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發表的那篇後來獲得諾獎的文章的核心內容。吳健雄精妙的實驗構造出初態只由贗向量決定的系統,最終確定宇稱不守恒。

撰文 | 薛德堡

1956年,吳健雄領導實驗小組完成了「驗證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實驗。1972年,吳建雄回憶這段經歷時寫道——

1956 年早春的一天,李政道教授來到浦品 (Pupin) 物理實驗室第13 層樓我的小辦公室裏……他先向我解釋了τ-θ 之謎,以及它如何引起在弱衰變中宇稱是否守恒的問題。他繼續說,如果τ-θ 之謎的答案是宇稱不守恒,那麽這種破壞在極化核的β 衰變的空間分布中也應該觀察到;我們必須去測量贗純量〈σ·p〉,這裏p 是電子的動量,σ 是核的自旋。

C. S. Wu, Adventures in Experimental Physics (Vol. Gamma), ed. B. Maglich, World Science Communication, Princeton, 1972, p. 101.

在上文中,吳先生提到了一個可能大多數人沒聽說的名詞—— 贗純量

需要指出的是,測量贗純量這件事也是195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發表的那篇後來獲得諾獎的文章的核心內容,只不過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一篇科普文章沒必要扯那麽復雜的內容,所以就沒直接貼上該文章。

那麽,什麽是贗純量呢?這事得從向量的兩種類別講起。

01

什麽是贗純量?

學過中學物理的知道,像速度和角速度這樣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物理量叫做 向量

向量有兩種類別,分別是 極向量 軸向量 ,後者又稱 贗向量 。速度和力是極向量,而角速度和磁感應強度是贗向量。

之所以這樣分類,是因為它們在宇稱變換下的表現不同—— 極向量在宇稱變換後反向,而贗向量則不變。

在文章「把通俗進行到底:什麽是宇稱?宇稱不守恒到底是什麽意思?」中,詳細介紹了 什麽是宇稱變換,它就是空間反演 ,如下圖所示。

考慮一個最常見的極向量——位置向量,表示如下

空間反演後,它的三個座標值都反號了,這使得位置向量反號了,也就是反向了。

對於速度向量來說,由於它是位置向量的時間導數,所以它在宇稱變換下也反向;而根據牛頓第二定律,速度的時間導數乘以質素得到力,所以力在宇稱變換下也反向。

那為什麽贗向量在宇稱變化下就不變呢?

我們以角動量為例來說明一下,角動量定義為

是極向量。同理可知,贗向量與贗向量叉乘得贗向量。

我估計有小夥伴已經發現規律了——奇數個極向量叉乘得極向量,偶數個極向量叉乘得贗向量。

上面考慮了向量的叉乘的宇稱變換,那向量點乘的宇稱變換呢?

向量點乘得純量,那純量在宇稱變換下怎麽變?

跟前面的道理一樣,只要看相乘的極向量的個數是奇還是偶,如果出現了贗向量,它代表兩個極向量。

按此規律,極向量與極向量的點乘得到的純量,在宇稱變換下—— 負負得正 ,故符號不變。例如功,動能都是這樣的純量。

而贗向量與極向量點乘得到的純量,在宇稱變換下,按 負負負得負 的規則,它卻要反號!

奇怪吧!純量在空間反演下還要反號?竟然有這種奇怪的純量?!

沒錯,它就是贗純量,說白了就是假的純量。而那些在宇稱變換下不反號的純量,才是真正的純量。

02

實驗的基本思想

我們知道,宇稱守恒意味著,系統在宇稱變換下保持不變。

註意,這裏的「不變」的意思是指:系統變換前後等價,並不是什麽都不變!

例如,若系統具有不為零的極向量或贗純量,根據上面剛剛講過的,變換後,極向量要反向,贗純量要反號。但系統在變換前後不可區分,彼此地位完全相當,不存在孰優孰劣。

但是!若某個系統只由某非零的贗向量描述,作宇稱變換後,系統將真的什麽都不變。

那好,我們就考慮這種只由非零的贗向量描述的系統。當系統在經歷某個反應後,如果這個反應不破壞宇稱守恒,那麽系統的末態也只有該贗向量取非零值。

諸君請務必先細品上面這段話,然後繼續往下看。

1956年,因受 θ~τ疑難 的啟發(具體請點選此處參看之前的文章),李政道和楊振寧高度懷疑弱作用過程宇稱守恒。

1957年的李政道(左)和楊振寧(右)

Co-60核的β衰變就是一種典型的弱作用過程,它衰變後變成鎳60,同時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微中子,表示如下。

李楊二人想到,如果想辦法讓Co-60核在磁場中自旋極化,也就是都自旋都沿著同一個方向,此時系統只有非零的自旋角動量和磁感應強度,這就構造了一種初態只由贗向量決定的系統。

Co-60核的β衰變要向外發射電子,而電子是有動量的,它是極向量。

如果電子 朝相反的兩個方向或四面八方 均勻的飛出,則說明電子的總動量為零,這不會有什麽問題,因為初態宇稱變換後不變,末態也是如此。這說明, 反演空間 中的β衰變完全一樣,所以宇稱守恒。

但若系統發射的電子存在一個優勢方向,即電子的總動量不為零,那麽大問題可就來了!

一方面,初態在宇稱變換後,因為贗向量不變,所以系統沒變!它還是同一個初態。

另一方面,末態在宇稱變換後,作為極向量的動量,要反向!成為一個不同的末態。

這說明什麽?

這說明一個初始條件相同的實驗(初態)對應兩種不同的實驗結果(末態),這顯然是荒謬的!

而這個荒謬的事,實際上就是宇稱不守恒的證據!為什麽呢?

諸君想想,既然宇稱變換後,初態與末態的對應關系發生了變化,說明在反演空間中,弱作用過程變得不同了!

換句話說,弱作用失去了空間反演對稱性,也就是宇稱不守恒了!

另一方面,如果在末態發現了非零的贗純量,也是一樣的效果。因為贗純量在宇稱變換下要反號,這也導致了兩個不同的末態,同樣破壞了宇稱守恒。

總之,李楊二人的基本想法是:在初態只有贗向量時,測量非零的極向量或贗純量是驗證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關鍵。

03

為什麽是贗純量〈σ·p〉?

根據上節所講,極向量或贗純量都可作為測量物件,為什麽最後選擇的是贗純量——核的自旋角動量與電子動量的點乘,而不是電子的動量呢?

很簡單,既然核自旋的方向是人為控制的某個確定的方向,這個贗純量實際上相當於電子動量在核自旋方向上的投影,只不過乘了一個自旋作為系數。

換句話說,觀測這個贗純量,與觀測電子動量效果相同,並且有了核自旋方向作為參考方向,表述上更加方便。

表述上更加方便,為什麽這麽說?

若實驗發現該贗純量是正的,則說明電子傾向於沿著核自旋的方向出射,反之若該贗純量是負的,則說明電子出射方向偏向與核自旋相反。當然還有可能是零,那樣的話就說明電子出射沒有優勢方向。

有人可能對〈σ·p〉這個符號感到困惑,其實〈X〉代表X的統計平均值,或者也叫 期望值 。因為電子的動量有大量不同的值,一個或幾個都沒有意義,只有足夠多的電子動量所構成的總體的期望值,才能說明問題。

04

吳健雄的實驗結果

1956年,吳健雄領導的實驗小組完成了對Co-60核的β衰變中贗純量〈σ·p〉的測量,得到非零值。具體來講,吳的實驗中,電子出射的優勢方向與核自旋方向相反,也就是贗純量〈σ·p〉為負值。

吳健雄在實驗室

吳建雄的實驗除了完成這一核心測量之外,他們還排除了磁場對電子的出射方向的影響。

Gamma各向異性和β不對稱性

他們透過維持外磁場不變,同時提高溫度,熱運動使Co-60核失去自旋極化,結果觀測到電子動量期望值〈p〉也消失了。如上圖所示,電子動量的期望值隨Co-60核極化同步變化。這說明電子出射的方向性是由核自旋極化導致的。

這個「排除」的作用是,由此導致的測量與外磁場無關。進一步也就是說明,由此所發現的宇稱不守恒,完全源於核的β衰變這個弱作用過程,與電磁作用無關。

石破天驚!宇稱守恒這個金科玉律被打破,人們從此認識到,弱作用過程宇稱不守恒。

05

為什麽不說左和右?

為什麽本文到此都沒提左右對稱,以及映像反射這些東西?

宇稱不守恒不是指左右可區分嗎?還有,宇稱不守恒的實驗不是要做一套映像實驗嗎?

很多人把映像變換和宇稱變換當作一回事,其實它們是不同的。映像只是前後顛倒,左右上下都不顛倒,而宇稱變換是前後左右上下都要顛倒。

正因為這樣的區別,極向量和贗向量,在映像變換中的規律,與它們在宇稱變換中的規律是不同的。

具體來講,鏡面反演中,對極向量,平行於鏡面的分量不變,而垂直於鏡面的分量反向;而贗向量則相反,平行於鏡面的分量反向,垂直於鏡面的分量不變。

但是,映像對稱的守恒量卻與空間反演一樣,都是宇稱(關於這一點,請點選此處參看之前的文章的講解)。

所以,各種書上所講的映像實驗,當然能說明宇稱不守恒。並且,宇稱不守恒當然也意味著左右可以區分了。

但是,映像實驗並不是必須的!

很多教材或科普書在講這個實驗時,都提到 映像實驗 ,其實映像實驗並沒有必要。正如上面所說,只要測得了非零的贗純量〈σ·p〉,就可證明該過程中宇稱不守恒,吳健雄當然知道這一點。

如下圖,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這件事,只需要圖中右半部份中鏡子左邊的實驗(從左往右第三個線圈)就足以實錘了!

宇稱守恒和宇稱不守恒對比圖

那講映像實驗難道就沒什麽好處嗎?

映像實驗源於左右對稱的想法,講起來比較好懂。而且,透過映像實驗的講法,可避免本文中所講到的贗向量和贗純量的問題,雖然映像反演中也涉及贗向量,但敘述起來簡單多了。

參考文獻

[1] C. S. Wu, Adventures in Experimental Physics (Vol. Gamma), ed. B. Maglich, World Science Communication, Princeton, 1972, p. 101.

[2] https://journals.aps.org/pr/pdf/10.1103/PhysRev.104.254

[3] https://journals.aps.org/pr/pdf/10.1103/PhysRev.105.1413

[4] 李政道.吳健雄和宇稱不守恒實驗[J].物理,2012,41(03):151-157.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物含妙理」。

特 別 提 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