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透過 地震學 的研究確定地核和地幔的存在。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地震學的發展為人類認識地球內部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和反射現象成為研究的重點。1906年,地震學家Richard Dixon Oldham觀察到了 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折射和反射 。20世紀初,汗克(Beno Gutenberg)和賓德(Hugo Benioff)等地震學家研究了地震波的震源機制,提出了汗克-賓德震源機制。這個模型解釋了 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路徑和速度,其中一種震源機制表明地震波在穿過地幔時會發生反射和折射。
地震波速度在地幔和地核中的變化存在以下特征:
- P波速度變化:P波(縱波)是一種沿著傳播方向產生壓縮和膨脹的地震波。在地球內部,P波的速度會在地殼、地幔和地核之間發生變化。具體來說, P波速度從地殼進入地幔時會有明顯的增加,這是因為地幔中巖石的密度和彈性模量較高。當P波從地幔進入地核時,速度會再次增加,這是因為地核由鐵和鎳等高密度材料組成,具有更高的速度。
- S波速度變化:S波(橫波)是一種沿著傳播方向產生橫向振動的地震波。與P波類似,S波的速度也會在地幔和地核之間發生變化。然而, S波在地核中無法傳播,因為地核是液態的,而S波需要固體介質才能傳播。因此,當S波從地幔進入地核時,它會被完全阻尼消失。
- 躍變面:地震波速度在地幔和地核之間的變化通常會形成躍變面(discontinuity)。最著名的躍變面是莫霍面(Moho discontinuity),它是地殼和地幔之間的界面。 莫霍面以下,P波和S波的速度會呈現出相對較大的增加,標誌著地幔的開始 。另一個重要的躍變面是 格登-佩斯卡爾面(Gutenberg-Peschel discontinuity),它標誌著地幔和地核之間的界面 。在格登-佩斯卡爾面以下,P波速度會再次增加,而S波速度則無法傳播,這是因為地核是液態的。
除此以外,透過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變化,還可以得出:
- 巖石密度和組成 :地震波速度與巖石的密度和組成密切相關。在地震波傳播過程中,當波從一種巖石類別進入另一種巖石類別時,由於巖石的密度和彈性模量的不同,波速度會發生變化。透過測量和分析地震波速度的變化,科學家可以推斷地球內部不同層次的巖石密度和組成。
- 材料的物理特性 :地震波速度的變化還提供了研究地球內部材料的物理特性的線索。例如,地震波速度的變化可以揭示巖石的彈性模量、密度、礦物組成和熔融程度等資訊。透過與實驗室中的巖石樣品進行對比,科學家可以推斷地球內部材料的性質和組成。
20世紀中期以後, 地球物理勘探技術 得到了廣泛套用,進一步加深了對地球內部結構的認識。重力測量、磁力測量、地電測量等方法被用於研究地下結構和物性變化。這下面是幾種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們對了解地球內部結構起到了重要作用:
-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是利用 人工產生的地震波探測地下結構 的方法。在地面或水中設定地震儀器,透過記錄地震波在地下傳播時的速度和波形變化,可以推斷出地下巖石的密度、速度和層狀結構等資訊。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和地質調查中得到廣泛套用。
- 雷達勘探 :雷達勘探利用 電磁波的散射和反射 現象,測量和分析地下介質的電磁性質。透過發射高頻電磁波並接收反射訊號,可以獲取地下不同層次的界面和物質分布資訊。雷達勘探在地下水資源調查、工程勘察等領域有重要套用。
- 重力勘探 :重力勘探是 測量地球重力場的變化來推斷地下密度分布 的方法。透過測量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變化,可以推斷出地下不同介質的密度差異。重力勘探在礦產勘查和地質構造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 磁力勘探 :磁力勘探是 測量地球磁場的變化來推斷地下磁性物質分布 的方法。透過測量地面上的磁場強度和方向變化,可以推斷出地下磁性物質的分布情況,如礦石、巖石類別等。磁力勘探在礦產勘查和地殼構造研究中得到廣泛套用。
以上研究方法得到的結果也為我們提供了對地球內部結構的認識,進一步支持了地幔和地核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