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為什麽心理學的研究都愛做中介調節作用?

2015-05-09科學

幾位答主已經把中介模型和調節模型的一般形態介紹的比較清楚了,我就不再重復了。

接著這些答案,我來寫寫怎麽做中介作用吧。答案中會出現一線公式,不看也不影響閱讀的。

1 多歩回歸法

這應該是最常見的檢驗中介效應的方法了。

一個最簡單的中介效應模型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需要有一個主效應 X (自變量)→ Y(因變量)

然後,我們認為 XY的過程可以被M (中介變量)所解釋,所中介。

所以,我們要考察中介效應的思路,就是做三個回歸。

Y對X的回歸,是為了研究主效應;引入M之後,Y對M的,是為了研究中介效應的一條腿b,然後M對X的,是為了研究中介效應的另一條腿a。

這種方法可見於 Baron & Kenny (1986) 。

當然,經過30多年的發展,人們也意識到了這種方法的一些不足,比如對數據分布的要求,較低的power等等,所以後來又在它的基礎上提出了sobel test, bootstrap test 等等。想要了解更多資訊也可以參閱 溫忠麟&葉寶娟 (2014)。這篇文章對中介效應分析的模型發展有比較清晰地介紹。

總的來說,這些方法都是利用測量統計(回歸)的方法來實作對於中介效應的檢驗。這就有一個「致命傷」,這種回歸真的可以說明因果關系嗎?參見 @司馬懿 老師的答案。

因此,心理學研究者提出了另外的兩種方法來檢驗中介模型。

第一種方法叫做實驗因果鏈方法(experimental-causal-chain approach; Spencer et al., 2005).

我們還是看上面的例子,X對Y的影響是透過M來中介的;換句話說,我們其實可以把M看成是X的一個因變量,也就是說X的變化引起了M的變化,然後,M又稱為了Y的自變量,即M的變化又引起了Y的變化,

這就是實驗因果鏈方法的基本思路。

在實際操作檢驗中介效應的時候,我們至少需要兩個子實驗。

實驗a:操縱自變量X,觀察中介變量M的變化

實驗b:操作中介變量M,觀察因變量Y的變化。

這樣,我們透過兩個實驗分別說明了X到M和M到Y的因果關系。

舉個例子:

在Elliot et al., (2010) 的文章中,作者檢驗了如下一個中介模型:

穿著紅色(X)的男性會讓女性被試覺得他更有地位(M),從而更有吸重力(Y)。

研究者利用實驗法檢驗這個中介效應。

在實驗a中,他們首先操縱了男性衣服的顏色(紅色vs灰色),然後請女性被試者對這些男性的社會地位進行評價(X→M)。結果表明,紅色衣服的男性感知到的社會地位更高。接下來,在實驗b中,研究者又用語言材料操縱了男性的社會地位,然後請女性被試者對這些男性的吸重力程度進行評價(M→Y)。結果表明,高社會地位的男性也有更高的吸重力。

由此,研究者驗證了中介模型

不過,這樣做也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實驗a中觀察的M和實驗b中操縱的M,它們是一回事麽?

第二種方法的名字有點奇怪,叫做調節方法moderated approach。 咦,你可能會覺得有點奇怪,明明檢驗的是中介模型,怎麽會用調節效應的方法呢?

我們再來看那個XMY的模型。

假如X的提升導致了M的提升,然後又導致了Y的提升,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成立的中介模型。

不如我們在一個實驗中,同時操縱X和M,如果X的提升遇到了M的下降,又把結果Y的結果拉回來了,這不正好可以說明M恰恰是那個影響X和Y的機制嗎?

來個例子。

Piff et al., (2012) 研究了社會階層和不道德行為的關系,發現高階層的人有「貪婪是好」的想法,進而做出更多的不道德行為。

他們在其中一個研究中檢驗了這個模型。他們同時操縱了主觀社會階層(高vs低)和「貪婪是好」(vs 中性條件組)。結果得到了一個互動作用。在主觀低階層組中,一旦被試產生了「貪婪是好」的觀念,他們也會做出不道德行為,然而身處高階層的人,關於「貪婪」的操縱並不會影響他們做不道德行為。

所以透過這種調節變量的方法探討了「貪婪是好」這一心理機制。

盡管在心理學領域,統計回歸法還是最流行的方法。現在的頂級期刊已經建議研究者采用多種方法去檢驗中介效應。 所以,一般透過幾個實驗分別用回歸法,實驗鏈條法,操縱調節變量法等方法一同來闡釋是比較好的思路。

備註:圖片均來自 MacKinnon.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