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位女同事去到印度出差。可是第二天打電話跟我說,實在無法待下去,去之前已有心理準備,帶了蠻多舊衣服,打算穿一件扔一件,回來那天把鞋也丟掉。
說著說著聲音有些哽咽:「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在印度的第二天,當地那種「喧鬧」讓人崩潰,各種車喇叭齊鳴,人聲犬吠交織,幾秒鐘足夠讓人煩躁起來,那種「來自血液裏暴躁」的感覺,還遇到老男人肆意打量的眼光……這工作這薪資寧願都不要了,也不想多待一天。」
若幹天後,我明白了她那種感受,但我還是在印度待了2個月。因為我不想走馬觀花,拍拍照發好友圈,證明來此一遊過。而是想看看印度是否如傳聞那般,也想邂逅在不同國度下長大的居民,其生活習慣、狀態、習俗有何不同,他們眼中世界的樣子,對待事物的看法等。
初識印度——神秘的面紗緩緩落下
1、我是從深圳飛往印度加爾各答,於當地八點多到達,可能是機場建的比較早,候機樓看著比較簡陋。雖說是初次來到印度,但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多的興奮感,或許是此場景我早已幻想過很多遍,那刻內心是平靜的。走出機場門口,迎面而來一群皮膚黝黑的印度司機圍上來,拖拉我行李的時候,我也並沒有多少負面情緒。
2、我選擇了打了輛tutu,司機聽說我是中國來的,一邊哼唱自編歌曲「China、India,we are brothers.」。一邊想方設法甩開那些速度較慢的車,見到前方有慢車擋住了去路,他就會狂按喇叭,逼著前車讓路。
他們按喇叭似乎形成一種條件反射,有時與交通阻塞沒有關系,看到前車響起喇叭聲,緊跟其後的車司機像是要鬥狠一樣,把喇叭按得更響更久,整條路喇叭聲簡直是一刻不停。
在馬路上遇見了神牛,他才猛的踩停tutu車,走下車對神牛連騙帶哄,神牛不肯移步,只好下手去推動它,直到神牛慢悠悠的挪開一個位置,他才回車裏。
他坐到駕駛室後,突然挪過頭問我「中國那麽多人,一定很擠,交通很糟糕很混亂吧?」
我說「中國大城市交通算秩序井然,沒有tutu車、摩托車、三輪車,路上以汽車為主。」他瞪大了印度式大眼睛,似乎不太相信。
我繼續說道「我們那裏雖然人多,但城市是垂直的,很多摩天大樓和幾十層樓高的居民宅,也有很多立交橋,所以馬路上沒有這麽高密度的車和人。」不知道他有沒有聽懂,反正那一瞬間我有點兒驕傲。
3、在加爾各答街上行走時,發覺到處都是稀奇古怪的玩意,以及熟悉的事物並存的場景。有輛牛車緩緩前行,其上面站著的一個穿著纏腰布的男人,敞篷跑車從旁疾馳而過,裏面坐著一位戴著墨鏡,頭發油亮的型男。一個四五十歲的男人撩起纏腰布蹲在烏黑的臭水溝旁小便,臭水溝上面飄流各式汙穢物,穿著時尚的小姐姐目若無睹的從旁邊經過,正拿著最新款的手機和朋友們暢聊。這一切仿佛是從過去穿越時間的障礙,撞進了未來的感覺。
4、在印度極少見到大型商場,更常見的是街邊的小店鋪,多數在十平米左右,商品種類較少。小的只能容下一個人,主要是賣一些帕安、檳榔粉之類的東西。大部份看起來像是開了幾十年的傳統老店鋪,墻壁爬著裂痕又臟汙,櫃台破舊。
後來得知這些傳統的小店鋪營業額,占據印度每年達數千億美元的零售業當中九成左右。
5、在印度經常能看到賣中國品牌的手機店或宣傳,例如VIVO、華為、小米,印度人說他們很多人都用這些手機,因為質素好價格低流行,一瞬間民族榮譽感油然而生。
猶如兩個世界
1、德裏是印度的首都,也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位居世界第二。德裏分為舊德裏和新德裏兩部份,但又完全連成一片,並沒有明確的區分,如果一定要區分開來的話,通常是德裏印度門為分界點。
有次晚上到新德裏火車站後,給我感覺好像走錯地方了,這跟大型休息室似的,在這裏走動時,容易一不小心就踢到人,因為目及之處到處躺著睡覺的人,在候車廳水泥地板上,煙塵滾滾的月台上,甚者臟汙的廁所門口旁邊。
新舊德裏猶如兩個身份懸殊的鄰居,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
舊德裏街道狹窄昏暗,到處是破敗殘舊又低矮的老建築,牛車、單車、電車充斥在橫街窄巷裏。
相反,作為現在印度整個國家經濟行政中心的新德裏,到處可見高檔小車飛馳在各種高等現代化小區間的寬闊整潔的大路上。
2、孟買是印度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商業城市,以及娛樂業之都。貌似很多印度人都以印度有孟買這麽一個大城市而感到自豪,從某些方面來看,孟買確實稱得上發達,尤其是新孟買地區,市中心大多是高聳雲天的摩天大樓,豪華的五星級酒店,整潔寬闊的大馬路。富人區更是被稱作為東方的巴黎,富商雲集,千萬、億萬富翁冠絕印度所有城市,富人可以在這裏盡情揮霍、為所欲為。
但孟買人口超過兩千萬,有數百萬的居民仍然生活在貧民窟中,這就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孟買貧民窟---塔拉維貧民窟。他們在這裏娶妻生子、組織家庭,也成為了孟買市重要的一分子。窮人可能窮到連飯都吃不上,甚至沒有衣服鞋子穿。
這裏每天只供自來水3小時,沒有排汙系統,一千多人共用一個廁所。在不足2平方公裏的地面上,有約8.6萬套的幾根木頭撐起、屋頂覆蓋鐵皮或塑膠布的棚屋,其他部份則是一兩層破舊的小樓房,一般只有幾個平方米,房屋彼此間的間距,大部份只有十幾厘米,甚至是貼在一起,有些昏暗潮濕的幾平方米的小房子裏甚至居住著一大家子人。
小巷錯綜復雜,昏暗潮濕,巷子裏堆放著各種回收來的廢品和生活垃圾,散發著濃烈的腐臭味,垃圾堆上面躺著的是一些全身掉光毛的流浪狗,它們的排泄物也遍布於街頭小巷中,讓本來空氣中的腐臭味更加的濃厚、有層次。頭頂處,到處都是密密雜亂的電線,猶如如蜘蛛網般縱橫交錯。
實際上印度不是到處都是那麽臟汙,因為每天早上都會有人進行清理,貧民窟會特殊一點。不過,當你真正來到這裏和他們接觸後,就會發現相對於他們貧窮的生活,門口的那堆垃圾顯得是多麽的不重要了。
貧窮、臟亂、汙染嚴重的塔拉維貧民窟,就是2008年轟動一時的影片【貧民窟裏的百萬富翁】的取景地,當影片獲得奧斯卡大獎時,數萬貧民齊聲歡呼,因為影片給這些生活在深不見底的貧民,點燃了一點希望的亮光。
3、孟買貧富兩極分化嚴重,不僅有著亞洲最大的塔拉維貧民窟,還有世界最大的露天洗衣場,也被稱為千人洗衣場。
一百多年前,孟買因缺水,洗衣成為普通老百姓的難題,為此建造了這個工程——洗衣場。
由於印度人口多,人工費用便宜,即使當今工業洗衣機和家用洗衣機普及,在印度不管是酒店、醫院、富人,仍然不願意自己洗衣服,都把衣物、被套、床單等送到這裏,由洗衣工手工洗衣。
洗衣場既是洗衣工的工作場所,也是洗衣工的家。現在仍有超過幾百戶的家庭以洗衣為生,每天早上四五點就開始工作,工作時長最長可達16個小時。
洗衣工基本是男人,女人只負責晾曬、熨平糊折疊等工作。他們世代相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事著簡單的重復工作,每天可以掙到7美元左右,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印度人的平均月收入是1.35萬盧比,折合成人民幣約為1185元。
註意: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印度人薪金,是低於平均薪金標準的。因為印度的貧富差距很大,尤其是在孟買最明顯。
香料市場裏,做苦力的人很多,這樣的工作一般一天300盧比~500盧比左右,也就是30~50塊人民幣。
4、恒河。我拉著箱子走進上千年的古城,瓦拉納西的道路屬於那種沒有建設過的坑窪土路,道路窄,塵土直上,與想象中的印度如出一轍,交通基本處於癱瘓狀態。
走在瓦拉納西的街頭小巷,時不時的就會給滿身臟汙的神牛擋路,流浪狗在濕滑的小巷子裏面撕咬,屋頂走動的大猴子突然跳到路過的遊客身上搶東西,把遊客嚇得驚聲尖叫。
瓦拉納西是印度教徒心中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而對於在這裏生活的動物們來說,這裏就是天堂。
沿恒河而上,能看到上遊父母為新生兒的洗禮,母親為出嫁女兒祝福,下遊為逝去的親人送行。還有渾身泡沫搓澡刷牙的,雙手合十閉目誦經的,浪裏各種姿勢遊泳的,河邊談天說地的,販貨賣花的,趺坐苦修的,夜祭燒屍的,牛馬羊、流浪貓狗等。
他們的一生只有三個願望,在聖河(恒河)裏沐浴;喝聖河的水;死後骨灰能撒入聖河。
印度的食物
1、在印度某個餐廳裏,認識了一個認印度青年,我發現他吃飯並是用手,便問:「我還以為你們的餐廳還是普遍用手抓飯呢?」
說完後,才發現有點不禮貌,他聽到後卻是笑了起來。「以前人們用手和芭蕉葉吃飯,是認為自己的手和大自然的一次性工具會幹凈,但是現在來看,用勺子和餐具更加的方便。」
後來才知道,手抓飯這些習俗在流行吃面食的北印度已經很少見到,但聽說在南印度,還有很多人會這樣做。
「不過,這個還是用手抓取的才有感覺」一邊說著,他一邊舉起了手中剛撕下來的一塊加巴提(印度飛餅)。
印度餐烹調的食物,大部份都會添加一種被稱作「瑪莎拉」(Masala)的混合香料,這是他們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咖喱在印度並不算是一種特定的香料,也不像我們市面上販賣的黃色咖喱粉或咖喱塊,中文的咖喱是英語curry的音譯,而這個英文單詞來自泰米爾語kari,意思是「醬」。在印度,把數種香辛料一起放在容器裏搗碎後研磨成粉末狀後,就是在印度最常見的調味品——咖喱。
另外代表性的食物有:加巴提/饢、米飯、瑪莎拉、鹹酸奶、甜品,奶油饢、dosa、奶油雞、瑪莎拉羊肉、Biryani(印度拌飯)……
印餐就和印度這個國家一樣,讓你無法找到合適的語言來形容,酸、甜、苦、辣,遠遠不足以形容它的多樣性。你來過了、嘗過了,卻仍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極愛,或者極恨。無論什麽食物,都是只有在自己嘗過以後才可以判斷是否喜歡。
印度的交通
1、印度的公交車,很多看著都是搖搖欲墜的,車窗和車門這些零部件已經不知道拆下扔到了哪裏去,感覺咱們國內十九十年代公交車都要比其強。
2、去過印度旅行的人,應該和我同感,就是那裏到處是一種人擠人的狀態,車輛和設施都被使用到了極限,火車和大巴車的班次似乎永遠不夠多,馬路永遠需要多加幾個車道。超載的貨物幾乎要把大卡車壓扁,六人坐的突突車有時能塞得下十二個人,實在是讓人驚嘆。
3、我發現經過月台的公交車中,有部份熱門路線的大巴車不會停下來等人上完之後再開,而是以低速度經過月台,售票員應付性的叫喊兩聲之後就會一閃而過。要上這種大巴車,對他們來說已經輕駕就熟,但是對外國人來說卻是一場大考驗。一是沒有排隊的概念,人多的時能不能跳上車,並不要給擠到車門外,完全得靠自己對車輛行走路徑的精準把握還有雙腿的爆發力。
4、印度的大巴車,搖晃得厲害,一是器材老舊,二是路況堪憂,像一艘在暴風雨中艱難前進的小帆船。車裏往往蔓延著煙草、汽油、陳年垃圾和糞便的氣味。
5、加爾各答的人力車與印度其他地方不同,不是那種三輪車或者單車的改裝產品,而是直接從人的奔跑中獲取動力,貨真價實的人力車,在印度人的傳統觀念裏面,任何需要體力的活動都被認為是低階的,能免則免。於是在出門的時候,於是這種價格低廉,隨叫隨到的人力車便成為了最好的選擇之一。
其他方面
1、印度的景點門票比較特別,與我去過其他國家不同,景點門票分為當地人票和外國人票,當地人門票很便宜,價格可忽略不計的那種,外國人票往往要貴十倍以上。
2、印度的火車不關門,行進中一直敞著,有的乘客習慣站在門口單手扶著欄桿,身子探出去,或坐在門口,腿耷拉在外邊。網上流傳火車掛人的圖片,其實那時以前的了,現在禁止坐火車頂。
3、對於初次去印度的人,那裏街邊的食物,別多吃,可能水土不服而鬧肚子,帶上止瀉藥預防萬一,勤快一點的可以帶電飯鍋過去,自己做飯也是不錯的選擇。
印度食用水可能不達標,最好帶上煮水壺、保溫瓶,喝水買密封瓶裝水。那裏衛生條件較次,蚊蟲滿天飛,帶上驅蚊的東西。
4、這裏每個廁所都會帶有一個噴灑用的水龍頭,還有一個塑膠小水桶,水龍頭是排便後洗屁股用的,小水桶是接水來沖廁所的。
5、印度的印度女人的地位比較低,很多印度人都很怕生女兒,因為到了女兒出嫁,需要提供昂貴的嫁妝。贈送嫁妝的習俗在印度一些富裕邦的殷實家庭中尤為盛行,為了補償其新增一名女性成員撫養教育等帶來的負擔,新郎的家庭索要的嫁妝越來越苛刻。這對於印度的許多新中產階級來說,養女兒的代價越來越沈重。如果嫁妝越少,女方在男方家的地位就越低。拿不出嫁妝的家庭,就會把女兒從小嫁出去,原因在於在印度越早出嫁,嫁妝就越少。
總的來說
總的印象是,印度的基礎設施很落後,城市和鄉村的衛生狀況很差,起碼落後中國20~30年,在北印度,白瘤牛(含黃牛)不用拉車、耕地,滿大街閑逛。嚴禁殺牛、吃牛肉。而在南印度則相反,吃牛肉很普遍,南北印度判若兩國。
印象深刻的是,印度的經濟相對落後,普通居民的收入低,對於很多印度人來說,他們心中有信仰,再窮再苦,也安於現狀,好像與之無關。真的是不可思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