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重慶三峽博物館中有什麽特別的藏品?

2021-04-29旅行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西南大區撤銷後更名重慶市博物館,2000年為承擔三峽地區大量珍貴文物的搶救、展示和研究工作,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設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從更名的歷史可以看出,三峽博物館收藏了幾方面的特色藏品——

1.作為西南博物院時收藏的西南地區文物,比如巴蜀地區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石闕、陶俑,西南少數民族的物件等。

2.作為重慶市博物館收藏的重慶地區文物,比如古代巴國等考古發現,近現代城市發展以及作為抗戰大後方中心的重要文物。

3.作為三峽博物館收藏的三峽地區考古發現,和2的內容有些重合。

詳細的遊覽體驗,之前已有回答,這篇側重講文物部份。

鎮館之寶

三峽博物館官方釋出的導覽中,列出了博物館收藏的十大鎮館之寶,它們分別在哪裏呢?

一進博物館,最先看到的一件鎮館之寶是東漢烏楊石闕,出土於忠縣烏楊鎮。闕是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的一種紀念建築,一般左右成對,流行於漢代。烏楊石闕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漢闕,它就在三峽博物館1樓大廳樓梯兩旁,由於不在具體展廳中,可能容易被觀眾忽略。

經過復原,烏楊石闕為重檐廡殿頂雙子母石闕,從下到上由台基、闕身、樓部和頂蓋4部份組成。造型簡潔挺拔,其上雕刻有青龍、白虎、鳳鳥等紋飾。

接下來進入三峽博物館的精華——壯麗三峽展廳,這是介紹三峽地區歷史、人文、自然的綜合展廳,今年博物館日剛完成展陳升級,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有6件都在這裏。

從展廳一側的歷史長卷篇章進入,見到的第一個鎮館之寶是巫山猿人左側下頜骨化石,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00萬年前,是迄今所知中國最古老的古人類遺存之一,可以說是重慶第一人(雖然和現代的智人差別很大)。考古學家在巫山龍骨坡發現了包括猿人在內的120種脊椎動物化石,以及上百件遠古石器。

之後是三件古代巴人的青銅器,距今3000多年前,巴渝地區進入青銅時代,當時重慶、川東、貴州一帶生活著驍勇善戰,擅長制鹽的巴人。幾件巴人作品中最古老的是商代末期的三羊尊,出土於巫山李家灘,造型帶有商代末期特征,雖然造型和做工不及著名的四羊方尊,但它是迄今所見巴人故地最早的大型青銅容器,其相對粗獷的鑄造風格,以及模糊的底紋,體現出巴人的地方特色。

一看,櫻桃小嘴

春秋鳥形尊,出土於涪陵小田溪巴人貴族墓地。鳥形尊受中原鳥獸尊影響,造型非常融合,魚嘴、鷹喙鼻、獸耳、鳳冠、鴿身、鴨腳,通體裝飾有細密的羽紋,表面還鑲嵌有綠松石,是研究巴人審美和工藝水平的佳作。

換個角度看,誒,有點像貓

戰國虎鈕錞於,出土於萬州。錞於是種打擊樂器,流行於戰國至西漢早期的長江中上遊地區,特別是巴國故地一帶,可在戰爭中指揮軍隊進退。巴人崇拜虎,可以說,虎紐錞於是最具巴國特色的青銅器之一。三峽博物館收藏了好幾件虎紐錞於,這件器型大,做工精致,刻有多種紋飾以及巴蜀圖語,無論藝術還是歷史價值,都是其中最高的一件。

秦滅巴國後,在其地設定郡縣,三峽地區此後迅速融入中華大一統行程,壯麗三峽展廳最後2件鎮館之寶,來自漢代。首先是西漢偏將軍金印,漢晉時期流行金制官印,但流傳下來的,全國只有26枚,其中西漢的僅15枚。偏將軍雖然不算最頂級的軍官,但級別也不低,三國的馬超、趙雲、張郃都當過偏將軍。

東漢景雲碑,出土於雲陽舊縣坪。這塊石碑是東漢朐忍令雍陟為紀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雲而立的。碑文記載了景雲祖先遷入廣漢等地,以及為官深受百姓愛戴的情形,是三峽地區出土的唯一一塊漢碑,被譽為「西南漢代第一碑」。

2樓的重慶:城市之路展廳主要介紹重慶近現代史,這裏也有件鎮館之寶,那就是江竹筠烈士的遺書。江竹筠就是江姐,她的故事大家應該很熟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在重慶軍統集中營電台嵐埡英勇就義,次年,西南博物院發現了她的遺書,將其征集入庫。遺書一般放的是復制品,我見到的也是。

還有2件鎮館之寶,一般在4樓。

其一是明代何朝宗制觀音像,在4樓歷代瓷器展廳。何朝宗是明代福建德化窯的瓷雕大師,不少博物館都收藏了他的瓷雕作品。這件觀音像質地潔白細膩,造型流暢大方,曾參加過全國精品文物展,就是沒那麽有地方特色。

其二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唐伯虎臨摹的韓熙載夜宴圖卷。三峽博物館收藏了很多明清書畫,由於書畫比較脆弱,不宜長期展出,所以可能要等書畫類的特展才能看到,特展一般應該在4樓的臨時展廳。這幅畫是唐寅對五代顧閎中的名作【韓熙載夜宴圖】的臨摹作品,設色明麗,筆觸精細,對顧閎中的原作又有所調整,我在之前的回答裏貼過高畫質圖——

顯眼包

巴蜀之地的人們,似乎經常給人以樂天閑適之感,我在重慶的幾天,就感覺這是個充滿了e人的城市。其實從古代巴蜀的文物裏,也能感受到這種樂觀,下面這些基本都在3樓巴蜀漢代雕塑藝術展廳。

三峽博物館收藏了幾件東漢擊鼓說唱俑,這是巴蜀地區漢代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陶俑。體現了巴蜀之地先民的樂舞文化和樂觀的精神。當然最有名的還是國博收藏的那一件。

三峽博物館收藏了很多漢代的石雕以及陪葬陶俑,雖然面目模糊,但看起來都面帶笑容,神態輕松。

搖錢樹是另一種極具巴蜀特色的東西,也許和三星堆的神樹崇拜有不為人知的傳承關系。雖然沒有像綿陽博物館那樣收藏了那麽多完整的搖錢樹,不過三峽博物館裏有不少搖錢樹的底座。上面這件搖錢樹底座是我看到結構最復雜的一件,雖然標註說是藏於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不過平時可能也在三峽博物館展出。

三峽博物館收藏了不少畫像石,其中有一件比較特別,用毫不回避的態度直觀描繪了男女之事……

其他文物

比起上海、南京、陜西或者山河四省等地的省博,三峽博物館可能確實沒有很多令人耳熟能詳的重器,不過還是有不少具有當地特色的東西值得一看,還是按展廳來。

首先還是1樓壯麗三峽展廳。

巴人長期生活在戰爭頻繁的環境中,博物館裏陳列了大量巴人的青銅武器。雖然之前在上博見過一些,但其豐富、多樣程度,自然遠不如原產地重慶。上面分別是春秋戰國時代巴人的青銅矛、柳葉劍和青銅戈,形制都和中原地區有所不同。上面鑄刻有獨特的虎紋、竹節紋等紋飾,有些還有類似文字的特殊符號,學者稱其為巴蜀圖語,這些符號究竟代表著什麽,是否是文字,我們不得而知。

巴蜀符號,也稱巴蜀圖語。

戰國巴人船棺,出土於九龍坡冬筍壩墓地。船棺葬是戰國到漢代巴蜀兩地共有的喪葬習俗,三峽地區船棺以整根楠木為原料,體現了三峽古人對江水和舟船的依戀。巴人希望以船送魂,船棺也被視為載魂之舟。

一組戰國到西漢早期的玉佩,出土於涪陵小田溪墓地。這是巴文化區首次發現的完整玉組佩,彰顯了主人地位的尊貴。

三峽地區英雄輩出,中國古代史上唯一進入正史列傳的女將軍秦良玉就是其中之一。秦良玉是明代人,圖中這套鎧甲,標牌裏說是秦良玉甲胄,不過風格怎麽看都過於清朝了。

相比之下,這方秦良玉的太子太保總鎮關防銅印,應該更靠譜一些吧。

白鶴梁石刻之劉冕階【白鶴時鳴圖】、劉鏡源題記題詩、文德銘題記。白鶴梁題刻位於涪陵長江江心,刻有從唐代到當代的165段石刻,當地建有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遺址博物館,就是離市區比較遠。

漢代大梁巖畫,來自雲陽縣,充滿著神秘的原始氣息。

2樓重慶:城市之路展廳,有一些帶著重慶地方特色和歷史記憶的文物。

晚清石朝門,由重慶陳家橋地區搬遷而來。這是重慶地區大戶人家的院落大門,一般為石制,越高大,越顯示出主人門第之顯赫。

北川鐵路蒸汽機車,1943年試制成功,全部采用國產零部件制成,抗戰期間為重慶的鋼鐵、軍工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雪】,沒想到原件在三峽博物館。不過這首詞確實是毛主席在重慶寫的。

川軍將領郭勛祺在抗日前線使用的警枕

2樓抗戰之路展廳,收藏了重慶的抗戰記憶,其中作為陪都的歷史,重慶大轟炸的物證和飛虎隊留下的東西,也算是三峽博物館的特色。

3樓巴蜀漢代雕塑藝術,個人感覺是三峽博物館專題類展廳裏非常不錯的一座,收藏了不少石闕、畫像石、畫像磚、陶俑等。

羊子山漢墓門吏石墓門

這個展廳展出了大量來自成都羊子山漢墓的東西。羊子山在先秦時期有大規模的祭祀土台,土台廢棄後,古人在此留下了200多座墓葬,時代從戰國延續到明代,發掘的文物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四川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地,其中畫像石、畫像磚部份,主要收藏於三峽博物館。

博物館專門還原了羊子山漢墓的墓室結構,兩邊的8件宴飲樂舞車馬出行畫像石,分別描繪了身為高官的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宏大場面,以及主人的家居宴飲、娛樂生活。上面有拓本對應,便於檢視。整幅畫面人物眾多、場景浩大,人物形象生動且富有幾何裝飾感。

此外還有一些羊子山漢墓的畫像磚。其中最著名的是鹽場畫像磚,從圖中可以看到鹽井、滑輪、煮鹽的釜等,是研究漢代巴蜀井鹽生產的重要物證。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