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澳門的小館子系列,仍在補充ing,米其林和私房菜另外再開貼。
難得擁有這樣一趟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澳門之行。
之前出差都住在氹仔金碧輝煌的賭場酒店,這回獨自一人,便選了十月初五街附近的一家小酒店,為的是吃喝方便。
每晚能散步去吃一碗杏香園的糖水——這件事像根定海神針,把我牢牢釘在這裏,一連住了四個晚上。
澳門的好吃,很明顯是兵分兩路的。酒店裏的fancy高級餐廳為一路,老街上的simple食肆為一路,在各自的圈子裏風生水起。
酒店米其林餐廳去過很多,永利宮、京花軒、譽龍軒、8餐廳、風味居,包括暫停營業的川江月和皇雀……反倒是吃小館子的機會屈指可數。
機會總算來了,感謝台風取消航班,多出一天滯留,也多了圓滿。
01
杏香園雪糕甜品屋
只有吃過杏香園的馬蹄沙,才能真正理解這款糖水的精髓。
剛到那天,匆忙吃了碗蝦籽撈面,又馬上到杏香園點一份竹笙椰汁龍眼馬蹄沙(55mop)。這名字多霸氣啊,把所有聽起來清新美味的東西都放一起了。竹笙之前都在火鍋裏涮著吃,放糖水裏是第一次看到。
竹笙沒有味道,作用只是提供口感,龍眼則負責提供甜味,椰汁是香氣,打底的馬蹄沙才是招牌。
磨碎後綿沙的馬蹄中,還放入了較大的顆粒,帶一點清脆和膠質感,真是風格非常鮮明又有個性的糖水了。(ps:這款超級大份,一個人點其他馬蹄沙量剛剛好)
廣式糖水店的選單總顯得特別豐富,還記得最初站在廣州文明路上的百花甜品前,一整墻密密麻麻,選擇困難癥都要發作了。
其實無需多看,不過十多種食材的排列組合。你只要把自己喜歡的食材報出來,總有一款組合在上面。
後來每天晚上都去報到,還吃了芒果馬蹄沙、蓮子銀杏杏仁茶、銀杏椰汁馬蹄沙……感覺下回再來,還可以吃上個十天吧!
02
盛記白粥
重溫舊夢的一碗白粥。
十年前大學剛畢業,第一次獨自來澳門,偶然走進去喝到一碗白粥,被重新整理認知,這竟然也可以算粥?米粒全部煮到化開,還有腐皮溶解在粥水當中,豆香清晰可辨,但你卻很難說這是粥還是豆漿。
白粥無法飽腹,權當補充水分,再要一塊蘿蔔糕,小蝦米的鹹鮮和醬油融為一體,白蘿蔔絲根根分明。對我這樣的「早餐小鳥胃」來說,兩者加起來,足矣。
當年還很喜歡他家的芒果豆花和綠茶豆花,才開始慢慢接受甜豆花。
十年後再回來,是因為前晚在勝哥家吃太飽,翌日醒來,大腦發出很明顯的訊號,不要面不要粉不要麪包,只要一碗溫潤的白粥,於是想起了盛記。
位置似乎跟記憶中的不太一樣了,招牌也換過了。
翻出舊照片對比,價格雖說翻了倍,但基數太低,給人感覺反而是便宜了。食物還是老幾樣,喝到第一口白粥時突然有股通電般的感動。
03
馬慶康南天咖啡室
叉燒飯本來不在我的計劃清單,只是當天早上暴雨,淋成落湯雞,在公交站隨便上了輛巴士,被載到門口。
來都來了,那就點份「叉燒雙蛋飯」吧,34mop管飽,還要什麽單車。
正值中午飯點,附近放課的學生一擁而入,我跟兩位女中學生拼桌。她們要了星洲炒公仔面和鮮茄洋蔥牛腩通粉,如果再加個咖喱類的,那世界美食就要在澳門的茶餐室裏開會了。
飯被我一掃而光,叉燒的存在感約等於無,光醬油汁和半熟雞蛋,再加一點辣椒醬,就足夠了。
有時候我在想,「人類為了享用調料而引入主食」這句話,也不無道理。
出門雨停了,門外排起長隊。如果剛才是同樣光景,恐怕我和這份「銷魂飯」也不會有緣相見。
他家的奶茶倒是這兩天在澳門茶餐廳喝到最好的。
04
洪馨椰子雪糕
久違地午覺睡到下午4點,起來口幹舌燥,出門右拐100多米就能買椰子雪糕吃。
看洪馨的招牌和裝潢就知道是幾代老店了。如果先喝了椰奶,可能會覺得椰子雪糕的味道不那麽濃。一整個下來,淡淡的甜味恰到好處,仿佛喝下一杯清爽的椰子味空氣。
椰奶真的超棒,帶有一點沙沙的椰肉,模仿不出來的真實感,絲毫沒有罐裝椰奶的人工味。
雪糕和椰奶都是25mop,價格跟東南亞還是不能比啊,感覺略貴,走過路過吃一杯解渴,好歹是真材實料。
05
六記粥面/皇冠小館
蝦籽撈面是每次來澳門的常規專案,大道至簡,僅僅是 鮮味調料和碳水化合物的結合。
跟蔥油拌面、油潑拉條之類異曲同工,主要功夫花在預處理上。蔥油要提前熬、蝦籽要提前做,面條更不用說了。
而最終步驟,只需將兩者簡單混合,就能達到黯然銷魂的效果。
06
梁慶記
離酒店不到100米的路邊面攤,獲19年~21年的米其林餐盤獎,已經開了有80多年,實打實的老店。
清晨醒來,簡單洗漱下,穿著拖鞋去吃牛腩面,比在酒店下樓吃自助餐有意思多了。
隔壁桌都是趕著去上班的當地人,女孩披著剛洗完濕漉漉的頭發,空氣中還彌漫著香波的味道。
手打全蛋面非常彈滑,只是牛腩對我來說燉得還不夠酥軟,湯底偏油一些。但澳門真是方便,連這樣的路邊小攤都不用帶現金,商家開啟掃碼機器「滴」即可。
07
南屏雅敘
創始於1966年的南屏雅敘,看起來跟名字一樣,綠色馬賽克瓷磚、老吊扇、木質靠椅,是一間充滿復古風情的老式茶餐廳。
而在最初,它是澳門首家擁有中央空調的冰室,在那個年代十分拉風了。
現在走進店裏你就發現,大多客人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仿佛從開業當初就一直作為常客存在。站在收銀台前的老板同樣是一副歷盡滄桑的身板。
各式小麪包在不銹鋼烤盤上,大大咧咧地散放著,跟精美西點房的陳列方式截然不同。
用現在的標準來看,這些麪包遠算不上好吃,對熟客來說,是吃一種習慣;對遊客來說,是吃一種情懷。
畢竟這樣古早味的冰室也不多見了啊!
08
明記牛什美食
許多風靡當地的美食都誕生於不浪費原則。比如日本的可樂餅,薯仔加上肉鋪剩下來的碎牛肉粒。比如沈陽雞架、武漢鴨脖,都是把禽類沒剩多少肉的部位變廢為寶。
牛雜原本是窮人吃的下欄菜,用來補充營養和體力,至少也是葷嘛。然而追求美味是人類的天性,哪怕最便宜的邊角料,慢慢也發展出一套讓它們更好吃的魔法,澳門的咖喱牛雜便是其中之一。
早期隨印度人一同前來的咖喱文化,如今已成為澳門飲食不可或缺的一片拼圖。只要在街頭聽到哢嚓、哢嚓的剪刀聲,再用力吸一口氣,必定能聞到濃郁的咖喱香味。
明記牛什美食沒有店鋪,只是一個路邊攤位,能否撞上出攤還得看看運氣。通常走到路口發現大排長龍的話,那一定是明記開著。
牛雜按價位分,50一份、80一份,都可以。部位通常是混著來,牛肚、牛肺、牛腸、金錢肚、牛筋、牛舌都有,也可以根據喜好向老板娘提要求(會不會滿足就看他們心情了)。另外可追加蔬菜、魷魚、豬皮、丸子等串串。
明記的咖喱醬汁夠香料味,但又不會很辣(牛記的辣度高),但對牙口不好的人來說,這牛雜煮得不夠軟爛,塞牙塞得我,牙線用掉大半包都沒剔完。
其實都不需要給我牛雜,只要一碗咖喱湯汁+白蘿蔔娃娃菜拌飯,就賽神仙了。
09
馬交茶檔
吃了勝哥版的蝦多士之後,準備再找一家普通茶餐廳的對比下,正好在氹仔就來了官也街附近的「馬交茶檔」。
所謂蝦多士,就是把調味後的蝦滑塗在吐司麪包上,再一起油煎or油炸。馬交茶檔的吐司外面還裹了麪包屑一起渣,微微焦脆的表皮,頭一口咬下去真是香啊!
中間是厚實的蝦滑和流心的芝士,夾一塊起來能拉絲,桌上的「必滴醬油「可一定要加。不過最後越吃越膩,應該點一杯無糖凍檸茶搭配的。
10
最香餅家
如果在澳門只能買一樣手信,那必須是最香餅家的「杏仁餅」,只有一間店鋪,在福隆新街附近。
家人喜歡「凈蛋黃杏仁餅」,有一整個蛋黃薄薄地鋪在餅上,蛋香味濃郁。我更偏向於樸素的原味杏仁餅,罐裝的「迷你杏仁餅」一口一個,吃起來更方便。
最貼心的是他家有3只餅的小盒裝,拿來送人既好看也好拿,買多幾盒也不重。手信手信,信手捎來的小禮物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