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有哪些古代名人的遺骸現代人還有幸得見?

2021-03-11旅行

今年十一假期,一家三口去了荊州。荊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就包括兩具古屍,因為去之前給孩子提了醒,9歲的她對此避之不及。但是,讓她在外面等著我們的時候,她又給我們講了展館裏同時出土的一些遺物。這說明,害怕是真害怕,但好奇也是真好奇。

同樣,當這本【人類遺骸之謎】擺在她面前時,她尖叫一聲就溜走了。過了一陣,我回到書房,發現她悄悄拿起書讀了起來。讀完之後,我問她下次去大連或者吐魯番看古屍如何,她依然搖了搖頭,但目光裏已經沒有那麽多恐懼感了。

這就是科普類繪本存在的意義。其實,除了極少數人,絕大多數人還是害怕看到人類的屍體的。一般說來,在歲月的消磨中,人類的絕大多數遺體都化為塵土,但還是有少量遺體被保存了下來。這些古屍內建大量考古資訊,自然會受到現代科學家的重視。比如,荊州博物館裏那位來自西漢的士大夫,在地下安安靜靜躺了2000年,也難免遭遇考古和醫學專家的研究,最後被取出大腦和內臟,都放在博物館裏供人圍觀。

能較好地保留到現在的人類遺骸,主要分成兩類,其實就是主動的和被動的。主動派就是各類木乃伊,其中以埃及出產的最為出名。繪本介紹了木乃伊的生產流程,順帶附贈了其他一些與埃及相關的考古知識。這些在現代人看來奇奇怪怪的內容,在當時卻是神聖而莊嚴的。這種反差,也是科學帶給我們的力量。

除了埃及之外,在南美大陸也有類似的木乃伊存在。繪本為我們介紹了新克羅人在這方面的工藝水平,可惜當時世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極其有限,否則搞個世界古屍制造工藝大賽,在地球兩端的人們一定會爭個高低上下。

剩下被動的保存,種類就很多了。大體上,可以分為幹類和濕類。有道是「幹千年,濕萬年,不幹不濕就半年」,走兩個極端的確為文物的保存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幹屍最出名的,自然是來自中國的「小河公主」。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茫如瀚海,相信隨著未來探索的進一步深入,還會有更多的王子、公主出現。伊朗的鹽人之前了解得不多,但從那些不幸罹難礦工的履歷來看,高鹽促使脫水加劇,是遺體保留的關鍵。最可憐的是龐貝古城的人們——嚴格講這些遺體更多是以形狀的樣式留存下來,也就是考古學家在原來人類遺體的地方填充了物品。後人看這些動作甚至表情都很誇張的遺體,會感慨世事無常,但當時龐貝人心中的恐懼,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呢?

濕屍相對更多一些。馬王堆的辛追老太太,以及國內多地出土的明代、清代古屍,基本上都是滿滿的棺液起到了絕佳的保護作用。另外,低溫也在客觀上創造了較好的保存條件。除了廣為人知的冰人奧茨,北歐泥沼保留的屍體殘片相對更冷門一些。

最殘酷的,是對自身意誌極大考驗的肉身佛。本書對這種形成概率極低,但對個人要求高到苛刻的行為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從一個側面強調了精神內容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本書中大量手繪而非實景圖片,對於人們特別是小朋友來說,是很好了解古代人類遺骸,以及相關考古、醫學知識的視窗。古屍其實和其他出土文物一樣,留下了大量現代人感興趣的資訊。去除恐懼,這本書可以直觀地還原很多藏在其中的考古資訊,帶給大家一堂有趣的科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