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用人均GDP等指標來估計中國成為已開發國家的時間表,可能並不能反映本問題的精髓。
已開發國家已經是一個過時的概念。
「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一對二分法的概念,明顯的帶有九十年代世界局勢的意味。
「已開發國家( Developed country )」是完成時,本意是指已經發展完畢的國家。在九十年代蘇聯解體的背景下,潛台詞就是美式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是人類文明的頂峰,是歷史的終結。
對於當時被劃定在已開發國家以外的國家而言,美歐已開發國家的道路似乎是唯一正確的道路,因為他們有先進的工業文明,富裕而強大,站在了人類文明的頂峰。他們走過的路,是成功的唯一選擇。這些憧憬的國家,就被稱為「發展中國家」( Developing country )」。
理論上講,沿著這條道路,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步入developed的行列,最終全世界都developed。
但諷刺的是,將近三十年過去了,沒有哪個國家沿著已開發國家的道路,變成了已開發國家本身。相反,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前方的目標越來越遠,是後來者不努力嗎?
確實,有些國家選擇了躺平,但主要原因不在於此。
一者,已開發國家不希望後來者加入他們的佇列。他們一邊忽悠著後來者拒絕冒險開辟新的道路。另一邊,則不停的設定路障,打斷追趕者的腿,阻止他們的產業升級,掏空他們的技術積累。
而原因則在於,終點線容不下更多的已開發國家。
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下,發展中國家在後面跑的越起勁,已開發國家過的越滋潤。發展中國家的產出源源不斷的流進了已開發國家的腰包。
二者,已開發國家在到達所謂「終點」後,並沒有停下腳步。或者說,人類文明並沒有停下腳步。
如今,已開發國家的工業和資訊文明優勢相較三十年前更加明顯了。已開發國家內部也拉開了差距,美帝已然遙遙領先。
我們看清楚了,誰能不斷進行產業升級,引領文明進步,誰就是已開發國家,且這個過程永遠是進行時的。「已開發國家」已從一個完成時名詞,變為先進的代名詞。
這個時候,當我們問「中國什麽時候才能成為已開發國家」時,我們實際是在發問, 中國何時能夠成為最先進的國家?
之所以沒有之一,是因為中國的體量具有排他性。中國往前拱一拱,許多小已開發國家就要跌出已開發國家的行列了。中國站在最前面,意味著不會有國家與我們並列。既然沒有完成時,既然具有唯一性,那麽這個問題就不單是中國堅持自己「道路自信」的問題了,還在於對手的表現如何了。
照這個思路,我們與其聚焦時間表,不如更多的關註中美之間的博弈,特別是在高端產業上的殘酷博弈,而這又與科學革命和產業革命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