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動漫

在中國,為什麽美國漫畫沒有日本漫畫流行?

2020-10-08動漫

直白的說就是不好看。

對,就是因為,不,好,「看」。

如果你們看過8、90年代那種電影截圖配上解說的小冊子,就會發現他們和美漫的敘事方式如出一轍。

美漫最開始怎麽樣我不知道,但在80年代的時候,已經成了一種極度電影化的東西。

你說這是漫畫,不如說這是電影分鏡稿。

極度喜歡特寫特寫連特寫,缺乏漫畫敘事中的時間概念,極度重視畫面構圖,卻極度輕視動勢連結。

你單獨說故事,確實有那麽一些值得稱道的,但是你跟我講閱讀時的體驗,那就是一種如果你不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來習慣,讀起來極度容易出戲、分神、失去焦點的閱讀體驗。

在畫面間的銜接上,美漫甚至還不如旁白+投影片的港漫來的流暢。

起碼港漫還知道調節人物表情變化的節奏呢。

如果沒有日漫可看,美漫還算能打,如果有日漫對比,美漫這種電影分鏡稿式的敘事節奏就會讓人感覺非常不舒服。

本來就沒有美國佬一定要入坑的強迫癥,自己故事線拉老長讓人不知道該怎麽入門,還有閱讀體驗更優秀的競品,美漫不流行是理所應當的事,流行了我才要覺得很奇怪。

剛才翻到樓下,看到有人拿一個美漫格鬥場景和日漫格鬥場景對比,我覺得很有代表意義,但是他說的不清楚,所以我決定借來拆一下。

這兩張戰鬥分鏡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日本漫畫分鏡講述的是一個過程,而美國漫畫講述的是一個結果。

在這張挨打和緊接著的反擊之間,理論上是有一個起跳揮拳的過程的,但在美漫裏,這種細致的過程統統會交給讀者自己腦補,他們只負責給出結果,不會給出過程。

這就給讀者的閱讀制造了很大的障礙,必須看幾遍才能在腦中將動作中間的連結填補上。

正常,在上面的這一張之後,應該是:

一個起跳動作,一個沖出去的動勢,一個挨打的人驚訝的表情,然後再接這一幕

美漫把這一切都交給了我們自己腦補,自然會感覺看得很累。

而日漫呢?

我們不討論這一幕在人體動勢上的優勢,單單說這一幕給我們的直接感受,就是一個極有沖擊力的打擊,而我們的視線焦點,就在兩人碰撞的這個點上。

接在這個畫面後面的,就是這個打擊點的細節

這種動作的連續性讓讀者的大腦可以無縫的跨過兩格之間的距離,根本不需要專門思考到底發生了什麽,產生的效果就會讓人看起來很省力。

在另一個答主拿出美漫片段中也有一樣的問題。

在這五格裏,把敘事連在一起的是什麽?

很明顯,就是那張小紙片。

但是在這張圖裏,這個小紙片的轉移,卻是跳躍的,完全省略過程的。

第一格女主側躺在床上,第二格女主驚訝的看向手邊的小紙片——意識到這中間少了什麽了嗎?

我們不知道女主角是怎麽起身,為什麽起身的。

在日本漫畫裏,銜接第二格的,一定是女主保持原本姿勢,驚訝發現紙片的場景,目前的第二格,是發現紙片後的 反應 ,而不是發現紙片的 過程。

沒錯,美漫在這裏又一次省略了過程直接給你看結果了。

第三格問題不大,因為符合邏輯,但依然是省略。

而第四格第五格問題就很大了。

在這裏,美漫作者沒有辦法在腦中構築一個閱讀的動勢,如果是日漫處理這兩格,一定是反過來。

也就是:女主角撿起一張紙片,震驚,跑了出去,讀者疑惑紙片上寫了什麽,紙片落地,我們知道發生了什麽。

情緒是,緩·急·緩。

因為「震驚——跑了出去」,這是一個敘事上連續急迫的表達,在中間插一頁,讓你知道為什麽,情緒是斷掉的。

敘事上缺少技法,像流水賬一樣平鋪直敘,閱讀時大腦根本不會有張弛,閱讀的頻率完全相同,腦補的分量卻不同,閱讀的時候自然就會感覺非常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