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門外漢讀這本書,我的感覺如何?
讀這本書是斷斷續續的,雖然篇幅並不長,因此寫這篇讀後感可能出現記憶遺漏,記憶模糊甚至是記憶錯誤。剛讀完的緣故,故事的結尾記憶尤新,而前部份和中間部份的故事幾乎忘記了,因此寫起來也頗有文學中的倒序手法。
1.為什麽本書名為【女心理師】?
剛讀這本書時疑慮過,讀到後面作者逐漸揭開迷霧,故事情節誕生於一個特定的時代背景。參照書中的詹勇一句話:
在國外,當心理師必須要博士畢業,還要有漫長的臨床實踐才能持證上崗,哪像咱們這裏,高中以上經過短暫學習,就搖身一變成了心理師。可見,心理學當時引入中國的時間之短,那麽該行業的權威又在哪裏?不由分說,是權威專家。本書介紹「姬銘驄」是心理學的權威,還是泰鬥。然而這位心理學界的權威,卻用「不同凡響」的治療方法「治愈」了本書的女主角「賀頓」。這個方法即「性」,透過性和催眠的結合試圖追溯賀頓的心理創傷。這個方法於我來說瞠目結舌,讓我誤以為這世間竟然真的可以有這種的治療心理創傷的方法??我指的是對於心理師而言,竟可以與來訪者用性方法解決心理問題嗎?事實上,並不可以。這不僅僅觸犯行規,甚至涉及到「誘奸」,文中寫到:
在曾經就範的女子當中,賀頓是非常平凡的一個。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平凡,才讓姬銘驄小看了她。輕視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平淡無奇的女子,讓他姬銘馳來了一個大窩脖。姬銘驟想不通,是什麽讓這個曾經如此卑微低賤的靈魂,可以在他的面前昂首挺胸義正詞嚴?從「曾經就範的女子」可見這個治療方法並不合理,只是打著治療的帽子做著汙穢的勾當,而當一個弱女子並且心心理有創傷的女孩子,面對「權威」的時候,她無法質疑。
那麽,為什麽是「女心理師」,彰顯了這個「女」字?為了引起性別對立嗎?其實不然,古代即使是女子有才華,卻也稱為「先生」,女子不配擁有頭銜,現在女子從事心理師的行業,或者範圍大一點來說,任何女性在社會職業競爭中往往處於弱勢的,這是歷史遺留的問題,也是刻進骨子裏的偏見。可想而知,一個女子在社會中要想沖破這些荊棘必然付出並男子更大的代價。
接著文中的姬銘驄道:
我希望你是一個男人,做一個真正的心理師,你應該是個男人。如果你不是個男人,你就要最大限度地像一個男人。這樣,你我就能做朋友了。賀頓回答道:
我不是男人,我是個女人,飽經磨難,也依然能做好一個女心理師。書中寫的明明白白,通俗易懂。該書的名稱不僅僅是點題,更是揭露一個時代背景下,作為一個女性面臨的巨大壓力。
2.賀頓為什麽走上心理學之路?
這個書中依然寫的昭然若揭,通俗的大白話。
童年的悲慘遭遇,生父的拋離,生母的淪落,繼父的淩辱......都在成就著她非同尋常女子的命運。因此她才格外地早熟,因此她才異常地敏感,因此她才能我行我素地走出田野,因此她才能選擇以助人為職業的工作......她知道孤苦無助的悲涼,知道一雙手對另一雙手的寶貴。她先是為了救自己,然後才知道也能救別人,就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個新興的事業中。在救贖別人的過程中拯救自己。不過這是隨著讀到後面的篇章,真相才水落石出。
賀頓為什麽走上心理學之路?結合書本和我自己的見地歸類為3點:
1) 理論背景 :心理學領域尚新,從馮特1879年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的學科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理論體系尚未完善。而心理學進入中國的也不過幾十年,作為「舶來品」,更是望塵莫及。有相關專業的學生袒露,即使國內權威大學的心理學教育體系,仍然不夠完善,甚至有諸多地方值得詬病。因此,心理學這塊領域如一塊寶地,值得花更多精力去探索和完善。
2) 國內背景 :書中旁人認為心理師靠動動嘴皮子就能賺錢,在辦公室裏,不用日曬雨淋。話糙理不糙。確實是動嘴皮的功夫,但是這也是憑能力。尤其,隨著城市化行程加快,現代人的心理毛病日益凸顯。且不說書中當時的特定背景。據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現在國內有5400萬人是抑郁癥,然而還有焦慮癥、躁狂癥、妄想癥等。這個龐大的群體,呼喚著心理師這個行業快速的發展。賀頓同時也正是看到了這個香餑餑,即使沒有什麽文憑,仍刻苦學習考得心理師資格證。
3) 自我背景 :每個接觸心理學的人,要麽自己心理有毛病,要麽想看看別人心理有什麽毛病,這樣說可能不中肯,當然也有人真的無私想幫助別人,雖然筆者沒有數據支撐,但是筆者認為「想幫助別人」的心理師是少數派。當然,我這裏講的是走上心理學的最初動機,就是讓你最初想要接觸心理學的動機,後面轉化的動機並不算。書中提及賀頓「先是為了救自己,然後才知道也能救別人」。最初,賀頓誤打誤撞碰見一家心理所,懷著「稀奇」的心理走進去詢問,想要解決自己「紅色的火車飛向空中」的夢,以及自己下半截身子冷的問題,然而囊中羞澀使她下定決心「與其把這許多錢送到心理師手裏,不如奮起自救,學做心理師。先救自己,如果真有效,久病成醫,再救他人」。這也為後來賀頓為貧窮的吵架夫婦「免費」咨詢做了埋伏。
3. 賀頓是怎麽樣的一個人?
先來捋一捋賀頓的整個生命歷程:
賀頓原名柴絳香,生父拋棄之後,生母為了養活娘倆不得已去賣身,之後生母帶著賀頓嫁給了屠戶,屠戶用清涼油強奸了賀頓,之後賀頓落下不可磨滅的心理和生理創傷,後來生母去世。賀頓回到老奶奶家中住,之後來到城裏,遇到了養老院的看護人員湯小希,在湯小希的舉薦之下,賀頓也成為了養老院的看護人員,機緣巧合之下進入賀奶奶家中照料賀奶奶,也就是這是賀頓學習了大量的知識並培養了一個好嗓子,並且改名為賀頓。
隨著賀奶奶去世,賀頓想改頭換面,辭掉養老院的工作,開始了她的「創業」歷程,從賣假面膜積累第一筆財富,到認識電台主持人錢開逸成為一檔電台節目的客座主持人,這位她學習報班心理學提供了資金支持。拿到資格證之後,賀頓憑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幹勁開設心理所,沒房子就逢山開路嫁給下崗的柏萬福,沒錢就遇水搭橋向錢開逸「巧借」10萬塊錢,並拉人了昔日的同事湯小希和報班的同學沙茵入股。之後心理所在這群人的努力之下風生水起。隨著,大芳和老松的離奇故事,賀頓身心乏術無力解決,開始了同儕督導,同時跟錢開逸的「奸情」敗露,跟柏萬福婚姻出現危機,一切問題步步緊逼,賀頓尋求心理學權威姬銘驄的幫助,接著賀頓的陳年舊事如決堤之壩,故事推向高潮,在姬銘驄的「幫助」和賀頓自救之下,賀頓的心理問題得以解決,大芳和老松的情感糾葛也得以解決。賀頓重新回到正軌,沒有跟柏萬福離婚,跟錢開逸撇清了關系,暫時關閉心理所,重新深入學習心理學。
賀頓的歷程似乎讓人瞠目結舌,又似乎情理之中。
賀頓是一個怎麽樣的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幹勁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
12歲遭受繼父性侵,為了生存只能忍辱負重,這是前進演化的本能,在自身羽翼未豐的時候,嬰兒或者兒童只能寄生於大人之下。同時,對於一個心智尚未發展成熟的小女孩來說,當事人認為這是奇恥大辱,往往會將原因歸結為自己,將自己釘在「骯臟」的恥辱柱上。在心理學界有一種說法叫做——自我防禦機制,就是在面臨危害時,為了生存,人會采取一些方法保護自己弱小的心靈,如壓抑、合理、歪曲、捏造、否定、退行、反向、轉移等。賀頓采取的正是「壓抑」,壓抑會表現為選擇性遺忘,苦不堪言的心理創傷使其選擇性遺忘,因此賀頓一直以來並不知道「自己的下半截身子冷」的癥結是什麽。
賀頓是一個堅強、勇敢睿智、獵奇、上進、富有同情心之人。
從小遭受性侵的小女孩,面臨身與心痛苦,賀頓沒有自暴自棄選擇走向城市,憑本事幹出一番事業來。雖然過程中有些方法並不可取,如為了錢賣假面膜,為了錢假裝是處女從錢開逸身上「騙取」資金,為了開心理所的房子跟柏萬福結婚,但是我覺得這一切可以得到原諒。首先,她實在走投無路,而且假面膜也沒有一直賣下去,知道那是個害人的東西,而且她完全可以選擇賣身,但是沒有付諸行動,雖然最後為了報班的啟動資金有了賣身的想法,但是這個下下策她又怎麽會不知呢?二來,她按時給錢開逸償還借款,並沒有失信於人;三來,雖然跟錢開逸有奸情,但是事窗東發之後,柏萬福放手讓她走,她也沒有一走了之。尤其是,12歲的心理創傷浮出水面,而且是以一個權威者「誘奸」的方式再現,賀頓憑著自己的頑強的意誌力戰勝了惡魔。
上文有說過,在自身羽翼未豐的時候,嬰兒或者兒童只能寄生於大人之下,並且一個心智尚未發展成熟的小女孩的歸因往往出現偏差和錯誤,在成年之後,成人不再為了生存寄生於他人,也有了完善的認知和正確歸因。即便如此,兒時被強奸的記憶還是令人受辱和作嘔,然而賀頓最終可以涅槃重生,這必然有著強大的意誌力和堅強,對自我認知的重組再重組,把一切記憶碾碎再拼裝。如書中描述「剔除了腐肉,你不再爆發無名高熱。放出了毒血,你渾身從未有過的輕松」。姬銘驄不過是喚醒了這段記憶罷了,能拯救的唯有當事人。
同時賀頓真的很勇敢睿智,面對來訪者的種種刁難能化險為夷,尤其是作為心理師新手和心理師所長新手,「雖不能盡善盡美,必有所處焉」,倘若沒有一個智商情商雙高,很難去處理這些刁鉆的問題。賀頓的勇敢還體現在結尾跟姬銘驄的對質,以及「江湖事都可以推倒重來」的霸氣和決絕。
獵奇又體現在哪?筆者認為,沒有獵奇心不是合格的心理師。賀頓一直想解釋「紅色的火車飛向空中」的夢,即使經常夢過,但是只有一個獵奇的人才會真的想要一探究竟並付諸行動。上進也是不言而喻的,農村來的小毛孩,要錢沒錢要,要顏值沒顏值,連身材都瘦小單薄,且持續學習補充腦子的營養。富有同情心也是是表現的淋漓盡致,雖然貧窮,但是賣毒面膜的時候不肯將其賣給同事湯小希,在養老院工作不會亂叫行將就木之人,這也真是透過湯小希的人物刻畫表現出來的,如:
「告訴你一個好訊息,昨天晚上我的老頭死了。」湯小希沒心沒肺地說。守著一個死人,聽到又死了一個人,賀頓無限傷感,憤憤地質問湯小希:「人家死了,你為什麽那麽高興?」正是這些品質將賀頓引向一個心理師的道路。
4.心理師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角色?
有個名詞叫做「雙向治愈」,一些關於心理學小說中的心理師自己往往有很大的心理枷鎖,甚至異於常人,可能這才是他們最初接觸心理學的真實動機。在自救或救他的過程中實作「雙向治愈」。
心理師並非身披堅甲無堅不摧,然而很多人誤以為心理師只要看你一眼就能夠看穿你,這簡直是天大的誤會!也誤以為只要把自己的問題拋給心理師,心理師就能替你擺平一切。實則,不然。心理師也是有血有肉的生物,也會情緒起伏,在心理學界有個詞叫做「移情」,即對來訪者的心理移情,盡最大努力去感同身受。賀頓也是如此,書中對大芳和老松的故事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去描述,不單單是為了展現這麽一個案例,同時為了引出賀頓內心深處埋藏依舊的潰爛不堪的傷口。這才有了故事開頭的同儕督導和姬銘驄人物的出現,可謂環環相扣。在解決大芳和老松的故事中,賀頓才得以解決自己的心理枷鎖,我覺得這算是所謂「雙向治愈」。在助他人的同時,也在自助。
然而,心理師是「幫你理清脈絡」的角色,並非決策者,也並非行動者。只有當事人想改變並付諸行動,事情才會明朗。其中最為代表性的是賀頓跟大芳之間的矛盾,大芳讓賀頓出主意,但是又不想改變自己,或者說付諸行動。這裏賀頓犯了明顯的錯誤,不過後來賀頓也算是知道自己的問題。而大芳不甘現狀卻一次又一次走進相同的死胡同。
5.大芳和老松的故事給我什麽啟發?
故事謎底沒揭開之前,大芳和老松到底誰說了謊?其實不用讀到後面就知道,大芳完全咎由自取,三番五次帶年輕漂亮的女人回家,甚至讓女人們相繼住在家裏,小茶、女處長、女博士、電梯小女孩。老松也提醒過她,不要亂帶外人回家,而大芳卻有種種借口。這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些女人說自己總遇渣男,但是這真的是命運的安排嗎?會不會自己咎由自取,如書中的大芳。故事結尾大芳最終認識:
是自己親手釀造了老松一次又一次的婚外戀。在這種過程中,真切的痛苦和變態的快樂如同渦輪的葉片,輪番切割著她的神經。老松不知真情,但他能夠模糊地感覺到妻子其實是喜歡自己和各式各樣的女子有染,並且把她們帶回家中。在老松的內心深處,他對這種關系既渴望又畏懼,在享樂的同時又時常懺悔。分裂之中,記憶就發生了某種奇怪的組合。他毫無愧色地遺忘和覆寫了事實的真相,借以把所有的責任嫁禍於大芳,以求自身的脫逃。其實還有致命的問題是,大芳日子實在無聊。大芳每次揭露老松的奸情之後,將人趕走之後竟覺得無聊,到後來女博士易灣的事情敗露,她竟然感嘆到時候女博士被掃地出門後,自己的日子無聊,因此就睜只眼閉只眼。心理極大的畸形,除了不僅僅是因為當初她親媽讓她「做大老婆」,還有的是一個女人沒有自己的事業,靠男人養著,即使男人再愛你,日子卻少些生活的樂趣。無聊會讓人生病!
「大芳」名字跟「大房」音形相似,我覺得這也正是作者起名的用意。
6.這是一本什麽樣的書?
1)人物特點
不得不說該書人物的刻畫是飽滿多汁的,每一個角色都有南轅北轍的性格,一個人物的性格透過另一個相反人物的性格作鮮明的對比。這也是一個文學作品中的講究之處,讓讀者讀起來不至於單調乏味,並在腦中栩栩如生展示一個立體的人物形象。
賀頓堅強、勇敢睿智、獵奇。
湯小希魯莽、唯利是圖。
柏萬福窩囊,卻善良。
錢開逸惜才,卻功利。
沙茵溫柔大方。
2)跳脫故事內容,行文的結構是如何編排的?
倒序和插敘的手法結合,尤其中間篇幅,諸多來訪者的問題交叉混合在同一章節,讓人深刻體會到但是賀頓在咨詢時,頭腦中的混沌狀態,這是文學的點綴之比,也是一個人思維的真實感受。
本書如潺潺流水,有時卻又驚濤駭浪,行文忽緩忽急。不過筆者覺得有些地方寫的有些冗長,可一筆帶過,更有意味深長的味道在裏面。酒需要慢慢品,才會更加醇香。可能作者的用意是想要更加通俗展示主角的內心獨白。
3)總結
簡而言之,這一本小說講述了一個女心理師自救和咨詢助人的故事,活靈活現展現一個特定時代背景下,一個行業一個群體的縮影。裏面不乏有趣的咨詢故事,心理師和來訪者的心理博弈,但是並沒有詳細的心理咨詢的完整過程,這跟我的預期是有點差別的,不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但也算是確實是個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