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美食

西南F4戒不掉菌子的原因,找到了

2024-08-18美食

汪曾祺曾在【人間草木】中寫道:「我在昆明住過七年,離開已四十多年,忘不了昆明的菌子。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裏到處是菌子氣味。無論貧富,都能吃到菌子。」

每年一到菌子季,便會湧現大量「菇勇者」,哪怕冒著中毒的危險,也要嘗一口美味的菌子。 野生菌子大概是什麽味道呢?品嘗過的人似乎並不能用準確的語言形容那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最終大概率落到一個籠統的形容詞上——

各種各樣的菌子。(圖/視覺中國)

據說,雲南人吃菌子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一定要「三熟」。所謂「三熟」,一是吃的菌子品種一定是熟悉的;二是烹飪菌子一定要炒熟才能吃;三是一旦中毒,去醫院的路線一定要熟。

有人說:「菌子癮真的很難戒,我同事曾中毒三次,現在還照樣吃,真的很佩服。」有人提前在朋友圈發問:「有沒有廣譜解菌毒藥?我提前備一點。」還有人溫馨提示:「要吃就去雲南吃,那邊的醫生有經驗。」

人們通常所講的「五感」指「形、聲、聞、味、觸」,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受越復雜,層次越豐富,印象越深刻。

倘若人類只用味覺來感知這個世界,那世界大概率是由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構成的;如果在這一基礎上加上嗅覺,原本單一的味覺呈現方式,便以幾何倍數激增的方式豐富人的感官體驗。

雲南迎來吃菌季,一名工人正在淘洗菌子。(圖/視覺中國)

如果這時再加上觸覺,觸摸到食材的紋理與質地,感受便又豐富了一層;如再加入視覺和聽覺,便仿如萬花筒一般,生出格外復雜多變的奇妙感受。

從這一層面來講,似乎不難理解「菇勇者」對菌子的感情。畢竟吃菌子常伴隨一系列復雜多變且魔幻的綜合體會,不僅僅局限在嗅覺、味覺和觸覺,還會觸發視覺與聽覺,人類感官體驗的精巧和微妙都在其中了。

在雲南人眼中,菌子沒有任何過錯,怪只怪自己。吃菌子「鬧著了」,怪自己沒炒熟,怪鍋,怪糊了,怪喝酒,怪大蒜不夠……實在沒有可以怪的,就怪自己運氣不好,反正千錯萬錯,絕不會怪菌子有毒。

雲南市民在菌子市場選購菌子。(圖/視覺中國)

所謂「南吃蝦,北吃蟹,兩廣吃遍自然界,西北牛羊抵一切,東北大醬蘸世界,雲南蘑菇登仙界」。吃過菌子,感受到不一般的致幻體驗,又怎麽忍心過分苛責它?

「在中國,

最享受的感官體驗在西南

在雲南的菌子裏致幻,去翠湖邊聽鳥叫、聞花香;在貴州看苗寨與黃果樹瀑布,品嘗茅台酒的醇厚濃郁;在四川的茶館裏,擺龍門陣、采耳、捏肩;去重慶吃辣火鍋、泡溫泉;去西藏看布達拉宮、賞林芝美景、攀登珠穆朗瑪峰挑戰極限,感受壯美的山河……無怪乎有人會講,「 在中國,最享受的感官體驗在西南 」。

成都觀音閣老茶館。(圖/圖蟲創意)

人生在世,離不開「吃喝」二字,日常最豐富的感受莫過於味覺。西南復雜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豐富的食材。譬如貴州,氣候復雜,地貌多樣,甚至會形成「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奇妙景觀,物產無疑是十分豐富的。

談起對貴州菜的第一印象,大概率是「酸」。 貴州民間有句俗語——「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足可見「酸」對貴州人的重要性。尋味入黔,一定是酸湯為伴,酸湯是苗族的味道,亦是貴州的味道。

貴州酸湯鍋。(圖/圖蟲創意)

常見的白酸湯,由貴州盛產的糯米米湯發酵熬制,顏色清亮,口感酸爽;而紅酸湯則由俗稱「毛辣果」的小粒野生西紅柿熬制,這種西紅柿肉多、緊實,酸味夠足,用來做酸湯再合適不過。人們常吃的酸湯魚,大都由紅酸湯做配搭。

還有一種「 糟辣酸 」,將腌制的糟辣椒與酸湯混合食用。這就不得不提到貴州菜的另一個特點:辣。在貴州遵義,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糟辣椒罐,烹飪時取一些炒菜,喝酒時再拿一些下酒。

貴州糟辣椒。(圖/視覺中國)

此外,貴州還有著在外地人看起來頗為重口味的喜好,那便是吃 折耳根 。折耳根學名「蕺菜」,別名「魚腥草」,帶有一股濃烈的魚腥氣味。

喜歡它的人,越嚼越香,覺得無比爽口;不喜歡它的人,剛入口便忙不叠地要吐出來。在貴州美食裏經常見到折耳根的身影,仿佛少了它,就缺少了靈魂。

提到西南美食,自然少不了川渝的火鍋。 火紅的爐火上架起紅湯鍋,盛滿紅油、浮滿辣椒。一口將又辣又燙的食材送至舌尖,感受到的辛辣瞬間便會升騰至眼鼻,這無疑在「形、聲、聞、味、觸」上均給人以強烈的刺激,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火鍋涮毛肚。(圖/視覺中國)

科學研究表明,辣椒的強烈味感主要源於辣椒素,食罷首先讓人產生類似於針刺般的痛感,繼而刺激大腦,分泌內源性嗎啡樣多肽「內啡肽」,產生愉悅感。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大腦之所以會分泌內啡肽,是希望透過產生快感來起到鎮痛的作用。 或許正是這種「痛並快樂著」的感覺,令很多人無辣不歡,十分上癮。

都說「川渝一家親」,在很多外地人眼中,重慶火鍋和成都火鍋均是麻辣火鍋的代名詞,無論吃哪個都會滿意而歸。但深究其做法,還是會發現二者的差別。

譬如:重慶火鍋的鍋底主打用牛油,將大量的牛油和所有配料放在一起慢慢熬制,越熬越香,越久越濃;而成都火鍋則以植物油為主,清油火鍋居多,口味亦偏麻。

重慶火鍋的招牌是 九宮格火鍋 ,光在造型上就十分亮眼,可謂又好吃又好看。重慶火鍋起源於碼頭,碼頭工人在忙碌一天收工後,想吃點葷腥解饞,可又沒有那麽多錢買肉,只好買些便宜的邊角料作為食材。

九宮格火鍋。(圖/視覺中國)

為了掩蓋內臟的葷腥味道,火鍋的口味便越發麻辣,不僅能下飯,還能祛寒祛濕。 然而一群人圍在一起吃火鍋,又怎麽能區分究竟是誰帶的食材呢?於是便慢慢出現了九宮格,一人一格,每個人燙自己帶的東西。

隨著時代的發展,拼桌吃火鍋,已經不再符合當下的需求,可這一有著強烈年代感和儀式感的火鍋形式被保留了下來。

九宮格火鍋不僅能區分涮肉與蔬菜,還生出許多燙煮講究,譬如用中心的格子來涮毛肚和鴨腸這類熟得快的食材,而周圍的八格則用於煮那些比較耐煮的食材。

舊時成都,人們起了糾紛,喜歡用談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雙方約到茶館,請一位調解人,經過一番唇槍舌戰化解幹戈。 四川人喜歡擺龍門陣,在品川茶、食川菜的過程中,用抑揚頓挫的川音,侃天下大事,聊家長裏短。

成都老茶館。(圖/圖蟲創意)

所謂「一張桌子四只腳,說得脫來走得脫」,如果雙方各有不是,則各付一半茶錢,如是是一方理虧,則要認輸賠禮,包付茶錢。

四川人正是在這種特有的閑適愜意下,在推杯換盞和嬉笑怒罵中了卻一樁樁糾紛,侃出一件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