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遊戲

【只狼】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2019-03-22遊戲

在【只狼】中,「楔丸」是主人公最早入手的兵器。它沒有虎徹、村正般的傳奇故事,名字本身也包含了維系紐帶的家常意味:即便忍者註定是殺人的宿命,也不可舍棄僅有的一點慈悲之心。雖然少了一些煞氣,但你慢慢又會發現,無論千錘百打、毒染火煉,楔丸依然韌性十足。

然而,無論「怎麽打鐵都打不斷」的刀具,在日本戰國的武士階級手中並不常見。受到鑄造方法的影響,他們的兵器多數有些嬌貴,以至於正經受訓的武士,都會小心翼翼的用刀背和刀側來格擋。相比之下,楔丸背後的韌性,或許正如玩家們向死而生的決心,以及那股潛藏著的溫柔力量。

鋒利的,並不是最好的

大眾極易陷入的一個誤區,是只有那些能夠空中斷發、削鐵如泥的才是好刀。而為了讓武器更加鋒利,或是在拼刀中取得優勢,就需要質地夠硬的金屬。其實早期的日本鐵匠也那麽想,他們的做法,是直接打磨整塊鋼坯,這種鍛法後來被稱為「全鋼」(maru)。

但久而久之,問題就浮現了出來。依照全鋼鍛法鑄造的刀具雖便於切割,卻給人留下了易於折斷的糟糕印象。即便砍人切菜不成問題,但若是長期受力於其它金屬,一般情況下撐不了幾年。

原因在於,越硬的材料越難變形,受力難以消散,由於施加的能量集中一點,容易直接折斷。如果將「洛氏硬度」作為衡量標尺,玻璃的數值高達 80,而菜刀大致為 54,也沒見著誰會拿玻璃去打仗。相反,軟金屬的韌性較高,就如同橡皮筋一樣,用「變形」分散了能量。

遺憾的是,刀的硬度和韌性往往互斥。用高碳鋼鑄造的刀非常銳利,但硬碰硬的情況下很快就會出現崩口。熟鐵等低碳材料可以彎曲到一定程度,然而打起來就沒那麽大的殺傷力了。結合【只狼】中楔丸的「慈悲之心」來看,鑄刀匠一定更加註重彈性,主要用途恐怕只是防身。

不過,武士刀畢竟是用來拼殺的,軟得像根繩子也不成氣候。隨著工藝的提升,上古的全鋼鍛法被迅速淘汰,夾鋼刀走上了歷史舞台。匠人們意圖維持刀的鋒利度,又不至於那麽容易折斷。

具體怎麽做呢?其實從材料冶煉的步驟就已經開始了。

日本刀的核心,是一種名為「玉鋼」的材料,它主要由鐵砂提煉而成。平安時代,人們先是用粘土建造一個占地兩三平米的吹踏韝(吹爐:tarara)。待容器幹燥後,在爐子中加入軟松碳引火,以達到合適的溫度。接著開始加入鐵砂,再交替放入木炭。透過高溫下碳素的還原性,鐵砂中的氧氣被分離出來。這麽來來回回 72 個小時,最終就沈澱出了鋼材。

可想而知,煉出來的鋼坯肯定不是一整塊,通常按照純度分類。最傳統的夾鋼日本刀,一般會用高碳鋼組成前端的「刃鐵」(刃金),兩側包裹以碳素偏少的「皮鐵」,中間的「芯鐵」使用柔軟的低碳鋼。這麽一來,就形成了被稱為造込(Tsukurikomi)的雙重構造:既能保證外殼堅硬,內核又有足夠的韌性。

為了增加鋼材的強度,同時清除雜質,刀匠在鍛造過程中還會使用「折疊法」。先是對燒紅的鋼塊進行捶打,鋪平後折疊起來再捶打。此時還需給材料塗上粘土、水和稻草灰等物質,以防止氧化和碳化。反復 10 次後,就能得到 1024 層鋼材。除此之外,對刃口進行淬火處理也能達到強化硬度的目的。

不過,盡管這些工藝看起來如此精妙,但僅僅使用夾鋼鍛法,還遠遠達不到楔丸那種「格擋抗鋼炮」的程度。在此基礎上,刀匠可能還得多一點創意。

溫柔的力量

夾鋼刀的芯鐵防止了武器直接折斷,但硬度較高的外殼此時依然「很脆」,砍東西時會受到崩口的影響,時間一長武器就會喪失效能。從【興亜一心刀の実態と所見】的數據來看,村正(真二代)刃表的最高肖氏硬度為 72,換算成洛氏硬度為 57,比現代菜刀高那麽一點。

試想一下,當菜刀的刃口布滿坑坑窪窪的崩裂後,也就是時候重新買一把了。

講究的武士,不僅會勤加保養刀具,盡量避免用刃口承接攻擊,後期還得花大價錢找修刀師傅,結合草木灰和細刷的手藝慢慢研磨。要知道,20 來噸的木炭和鐵砂才能分離出 3 噸左右的鋼坯,而鋼坯提煉出的玉鋼可能還不到 1 噸,換算過來得價值幾十萬美元,比現代鋼材貴很多倍。

對於不那麽富有的忍者,通常來說是承受不起的。好在是只狼所用的楔丸本來隸屬於葦名重臣平田氏,跟著大名走的將領,肯定不會虧待自己的武器。

舍不得用刀來「打鐵」只是因素之一。另一個問題在於,為了銳化刃口,日本人堅持沿用「敷土燒刃」的熱處理技術。簡單來說就是拿粘土包住刀身,只露出刀刃,接著再進行淬火,以加熱後快速冷卻的方法增加硬度。這意味著,刀具成型後「切東西的部份」只有一小塊,研磨幾次就要見底。而在不去燒刃的情況下,武器的使用時間還會更長一些(但需要犧牲鋒利度)。

讓一把刀更耐扛的方法,正是出於刀刃的設計。一般來說,日本刀分為平造刃和蛤刃兩種形式。

平造刃的刃口角度小一些,顯得更加尖銳,斬擊人體素肌或是較軟的材質很有優勢,穿透力十足。但由於刃口截面完全與受力處貼合,遇到硬物容易夾刀、崩口,壽命也就沒那麽長了。而蛤刃的刃口采取了弧形設計,雖然不夠鋒利,但斬切的摩擦力又要小一些,更加耐用。

所以帶有平造刃的日本刀,只適合用於劍道和街頭械鬥的場合。要是在戰場上耍兩次就把刃口全部弄壞,那接下的仗也不用打了。反過來蛤刃就比較適合長期使用,一部份用來割馬腿的野太刀,或是歐洲的重劍和斧頭都會為了韌性選擇蛤刃,因此它也有「釜刃」的稱謂。

那麽,遊戲中楔丸的描述就很值得玩味了。慈悲之心不僅體現於鑄刀者和傳承者的美好寄托,在實用的層面上,它的設計也很有講究。

不妨做個猜想,【只狼】的背景設定於 16 世紀末期,此時從室町時代興起的「打刀」已成為主流,輕便、適合步戰。盡管楔丸本質上還是把太刀,但它並不是弦一郎和梟使用的傳統太刀。由於采取了打刀的思路,削短刀身後不易折斷。在此基礎上,鑄刀者還別出心裁的透過夾刀鍛法、蛤刃等形式讓武器更為堅韌,非常適合用於格擋。

現代刀在戰國

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日本名刀的效能總是被過於誇大。不可否認的是,虎徹、村正有著傳奇般的故事,勢必是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情況下,極為偶然促成的美好結果。但如果拋開一些精神層面的東西,之前我也說過,有些數據和現代菜刀相差不大。

雖說楔丸靠著一些設計上的取巧,能夠抵禦刀箭和劍戟的考驗,但它的對手不是全身冒火的神怪,就是三四米高的巨猿,有時還要給雷內容的陰陽術導導電。因此,如果沒有現代材料和冶金技術的支持,這把武器的效能確實超出了當時的範疇。

現代鋼鐵的熔煉,有一種叫做「鋼前水」的說法,意思是鋼材熔化時,第一圈滲出的鋼水純度較高。且不論這種說法是否可靠,在成品鋼的提煉上,如今能夠達到的純度自然比古代高,融合度也就相應的提升了,這讓鐵匠鑄刀時可以更好的把控程度。

更重要的是,合金材料的潛力被挖掘了出來。

在冷加工處理的體系中,就有一種名叫 D2 的「高碳鉻鋼」。不僅能夠用來打造刀具,通常也被視為汽車的軸承材料。軸承這種東西,每天都要面對幾百馬力的沖擊,自身沒點本事可扛不住。D2 中的鉻含量很高,而鉻又是航天器材中的常客,可以提升強度和耐熱性,因此 D2 不僅耐磨,同樣也有一定的硬度。

之前提到,日本刀用來斬擊的刃鐵是一種高碳鋼。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工業中用於切割金屬的材料也是高碳鋼。直到 1899 年,就職於伯利恒鋼鐵公司的美國工程師才發現,只要往鋼材中加入鎢、鉻和釩就能提升硬度和耐熱性:這種合金被稱為「高速鋼」。

常溫下,高速鋼的洛氏硬度就有 60。即使在高速切削金屬,溫度提高到 600℃ 的極端環境中,依然能維持 40 的洛氏硬度。假使楔丸套用了現代的合金材料,它能達到遊戲裏的那種強度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不過,古代鐵匠即使拿到合金也很難加工,且不說手工的切削和捶打,就算是簡單的車銑刨磨也未必好使。因此,一些現代特有的加工工藝就非常重要了。比如引入槍械射擊的汽錘概念,在鋼材折疊和反復捶打的階段,用自動執行的電榔頭節省體力。更帶勁的還有沖床,可以根據模具拓印雛形。

再來說鑄刀過程中的淬火,由於碳鋼在溫度稍高的情況下會降低韌性,只有那些鍛造了幾十年的師傅,才能比較精確的透過顏色判斷溫度,期間還要不斷操控吹爐來保持穩定,而如今的溫控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另外像芯鐵、皮鐵、刃鐵,說白了就是鐵砂裏滲碳量的區別,其實也能借由微觀技術控制。

若是要花大價錢打造一把寶刀,還可以利用各種後期技術實作「附魔」。1931 年亮相的離子滲氮,便是將含氮氣體進行電離,接著用氮離子沖擊金屬表面完成氮化。「附魔」後可以顯著提高材料表皮的硬度,並附帶抗蝕抗燒的特性。

當然,有時候也沒必要兩全其美的追求硬度和韌性。近代日本軍刀采用了一種名為「甲伏鍛」(kobuse:包鋼)的鍛法,盡可能的增加芯鐵的覆蓋面以強化韌性,外層再套一層刃鐵就算完工。由於需要量產,結構簡單加上耐用才是重中之重。判斷一把刀的優劣,還是得從制作目的的層面出發。

從這一點來看,FromSoftware 設計的楔丸,倒也與【只狼】傳達的故事融洽貼切。將這把武器傳遞給主角的卿子,因為自身的血脈化為鋒芒,但他本身的意願,卻是斬斷那些令人腐化的詛咒和力量。這其中富含的慈悲與溫柔,正如同楔丸那般隱忍、堅韌。而一個時代落幕的原因,也許不是張牙舞爪的鬼怪,一切都只是人心作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