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藥。
其實這個現象不是最近才開始的。尋其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在「功能化」與「去功能化」的平衡,二是在各大廠商的內卷。
所謂「功能化」,就是一機多用,這個發展趨勢在過去幾年相當流行。從iphone1開始,智能電話的設計歷史,就是一個功能化史。
當時喬老的原話就是「一個iPod,一個電話,一個互聯網終端。這不是三台器材,這是一台器材」。
從此一去不返,電話逐漸有了更多功能,在日常的使用場景中取代了更多東西,收音機、手電筒、mp3、kindle、錄音機、照相機、遊戲機……很多我們看上去習以為常的「普通功能」其實並不普通。
而此後,從2018年開始,手機進入了「去功能化」的時代。「功能化」時代,迎來了飽和。沒有什麽能繼續加上去的了。「多」的下一步就是「精」。上一段說到的諸多功能,我們可以試想一下,有哪些是能卷起來的?
收音機:我們有著極好的音質,姑且可以。
手電筒:我們有著極好的光源,???
mp3:我們有著極好的音質,可以。
kindle:我們有著極好的字型?還是什麽
照相機:我們有著極好的畫質
遊戲機:我們有著極好的效能
從上到下,只有「畫質」與「效能」才是最容易量化、最可見的最佳化。
另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絕大多數的「手機」這種器材的受眾群體,只有為數不多的幾種需求:拍拍照、玩玩遊戲、刷個抖音、看看咨詢、偶爾用手機看看檔。就沒了。還是以上的那些功能模組,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照相機」與「遊戲機」。
另,芯片實在是不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