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小時代】這部小說講的是怎樣一個故事?

2013-06-26影視

————本文純屬閑的沒事黑小時代玩兒的腦洞之作,切勿認真看待————


小時代是什麽?小時代是一個極度簡化了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故事。

——給你多少錢你願意把唐宛如嘔吐出來的皮蛋瘦肉粥喝下去?

——滾你丫的!

——1百萬?

——你怎麽不去死!

——1千萬?

——………

——1億?

——我喝!

摘自【小時代2】

心理學的一個流派,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John B.Watson),會對這個簡單的實驗推崇備至。華生給一個嬰兒看一只白老鼠,然後用錘子敲擊的聲音嚇唬他,起初,小孩把白老鼠當成可愛的玩具,被驚嚇了幾次之後,他看見老鼠就嚇得大哭。我們可以用適當的條件,讓人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行為。到此,華生得意洋洋地說,我能夠憑著教育,教會任何一個小孩任何一門技巧,從醫生到竊賊。


行為主義的接班人,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更進一步明確了背後的機制。他稱之為,「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動物可以透過獎賞和處罰,學會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斯金納用食物和電擊的方式,教會了許多動物各種奇怪的行為,例如鴿子打乒乓球之類。後來這也成為馬戲團訓練動物的背後原理。


網絡上對【小時代】的討論,比原文更有小說性,有人對這一段的評價是「打死我都不喝」,也有人說「真要打死你你就喝了」。嚴格地說,都不能算錯。


按照行為主義的假設,如果給予適當的獎勵,人可以學會做任何事,有錢可使鬼推磨,三倍的利潤可以讓人做任何事。所以我們應該相信,人類會爭先恐後地找機會喝嘔吐物,如果喝了有錢拿,不喝會被打死。這當然是一種很悲觀的假說。但是,這現實嗎(像是小時代的讀者們宣稱的那樣)?


英國的心理學家哈洛(Harry F. Harlow)發現,現實未必這麽簡單。哈洛絕對不是一個正能量的角色,他是猴子虐待狂,為了研究猴子的心理創傷,發明了很多裝置。不過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哈洛在觀察靈長類的時候發現,猴子是好奇、聰明的動物(不出所料),它們的聰明表現在,它們不肯進行純功利性的工作。


哈洛及其學生們給了猴子一些謎題,例如開鎖,猴子把解謎當成好玩的玩具,似乎很樂在其中。如果給它們葡萄乾獎勵,猴子的成績反而變壞了,食物讓它們分心。


行為主義未必錯了,但它把一切都看得太簡單。動物(包括人類)腦是復雜的,不會一根筋地遵守胡蘿蔔加大棒的準則。甚至看似遵守行為主義的學習,都有更加復雜的機制在背後。


小猴子天生是不怕蛇的,但目睹了媽媽對蛇的恐懼之後,它們就會學會怕蛇。就此,美國的心理學學生明尼卡(Susan Mineka)設計了一個實驗。明尼卡透過剪輯,制作了兩種給猴子看的錄像:第一種,上一個鏡頭是蛇,下一個鏡頭是滿面恐怖的猴子;第二種,把第一種的蛇鏡頭換成花。看第一種錄像的猴子,很快學會怕蛇,而看第二種錄像的猴子,對花卻無動於衷。怕蛇要學才能會,但是,哪些東西容易學會,哪些東西不容易學會,這依賴於天生的機制。


我們有著復雜的頭腦,不至於被純粹功利的胡蘿蔔加大棒所操縱,還可能純粹為了好玩做出一些行為。這似乎是一件好事。


也許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