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錨定效應:你的直覺是如何被人利用的?

2023-03-06影視

【流浪地球】中的人工智能Moss在臨近結局的時候說道: 「讓人類保持理智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的確,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是基於客觀事實進行思考,而是傾向於走「思維捷徑」,感知那些最明顯、最表面的資訊,用直覺來做決定。

依靠直覺來做判斷,可以讓我們不至於淹沒於生活的瑣碎之中,讓我們快速反應。但是它也有明顯的弊端,就是會讓我們的思維止步,認為這就是標準答案,最終導致我們看不到真相。

不幸的是, 大多數人都是思維的懶惰者,很容易被忽悠、被欺騙。

01. 什麽是錨定啟發?

講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我們經常會在商場或者海報上,看到商品原價被劃掉,然後給出一個折扣價,比如原價99,現價49元。

在這個商業行為中,原價就好比一個錨點,作為我們認識這個產品價值的初始印象,透過對比,現價就能給我們一種「打折」、「不買就虧了」的心理感受,進而提高購買欲望。這也得到了諸多心理學研究的證實。

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會受到之前的經驗和資訊影響,就像沈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一個範圍之內。

這就是錨定啟發。

錨定啟發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無論是商業促銷、協商談判、金融證券,還是其他生活性的問題,都存在錨定啟發的影響。

在心理學家戴維·鄧寧(David Dunning)等人的研究中發現, 人們的思維會被以往的經驗束縛,進而做出直覺性的推測。

他們在實驗的過程中告訴被試,有兩個人發生了爭執。

當他們告訴被試,這兩個人的身份是伐木工人時,被試會認為他們的爭吵一定很激烈,而且還伴隨互毆的情節。

但是,當他們告訴被試,這兩個人的身份是婚姻顧問時,被試則認為他們只是發生了口角。

因為過往的經驗和知識,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認為,婚姻顧問相對於伐木工人舉止更文明,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其實就是一個思維的錨定。

在沒有充分論證下,我們憑借過去的經驗,得到了一個符合自身想法的結論。

很多人都熟知的「首因效應」,其實也是一種錨定啟發。 首因效應指的是人們會根據第一次接觸的印象,來認識交往的物件。

如果對方給我們留下了良好印象,那麽這個好印象就像一個錨。當對方做出了一些有悖「良好印象」的事情時,我們會認為那是偶然,不是對方的內在品質造成的。

相反的,如果交往的物件在初次見面時,給我們留下一個負面的印象,那麽對方做了好人好事,我們也會認為那只不過是「面子工程」。

錨定啟發更像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一旦人們產生了偏見,就會自然而然地忽視與這一偏見相反的資訊,最終陷入一種自以為是的自信之中。

人們並不是在尋找真相,而是在找自己滿意的答案,他們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結果。

02. 人們為什麽會產生錨定啟發呢?

其實,錨定啟發的形成是一種正常的認知加工過程。

當我們在加工外界的資訊時,過往的經驗會讓我們形成一個對事物的態度和想法,這些想法有助於我們快速對外界做出反應,節省心理資源和反應時間。

我們為什麽能夠快速地學習各種知識,因為過去的經驗和知識的積累,讓我們形成了一個認識世界的基礎。

我們不用一次又一次觸碰燒開的熱水壺,也知道觸碰它會導致受傷;我們不用反復學習「貓是什麽,狗是什麽」,也可以一眼就認出它們;我們不用一次又一次被懲罰,也知道什麽事情不能做……這些都是過往經驗的價值所在。

但是,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速度是思維的敵人。 正如心理學家卓思·斯坦格(Charles Stangor)所言:「過於自動化的思維結果,會降低一定的準確性」。

尤其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習以為常的經驗,可能不再適用於這個社會。

舉幾個例子,很多年紀較大的人,他們經常會吃隔夜菜,即使已經壞變味,他們還是舍不得扔掉。除此之外,他們還特別喜歡囤積各種用不上的東西。

其實,他們就是思維上出現了錨定啟發,他們無法從以前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走出來,依舊用那個時代的經驗來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

當然,我們的同輩們也會有很多錨定啟發。

很多人在學習【贈汪倫】這首詩的時候,總是把最後一句詩「不及汪倫送我情」念成「不及汪倫贈我情」。為什麽呢?

因為我們的思維被標題「贈汪倫」錨定了,下意識地認為最後一句也應該是「贈汪倫」。

類似的還有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很多人以為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因為「那些年」給了我們的記憶線索是過去式,因此,我們不自覺地認為這件事情應該也是過去的,並在標題中加上了「過」字。

生活中,因為錨定啟發而產生的錯誤觀念也隨處可見。比如「程式設計師都很木訥」、「文科生缺乏邏輯、理科生缺乏人文情感」、「老師就不能談物質回報」……

這些錨定啟發,會影響我們對資訊的加工,以及對事物的評估。

03. 如何減少錨定啟發的影響

我們在思考的時候總是會有一個出發點,結果也會圍繞這個點進行。但是這個出發點可能會造成我們錯誤的思維定勢,局限了結果的可能性。

那麽,我們該如何減少錨定啟發的影響呢? 最簡單有效的方式是訓練自己的條件思維。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真理具有絕對性,也具有相對性」。 這裏的絕對性是指真理能夠反映客觀事實,能夠解釋事物的存在。而相對性是指,真理具有約束性,它只能在某些情況下才能夠成立。

人們常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是我們也說「三個和尚沒水喝」;人們也說「船到橋頭自然直」,但是又說「我命由我不由天」。

這些觀念都具有相對性。它們都可以解釋一些生活現象,但實際上,這些觀點想要成立都需要特定的條件。 一旦條件改變了,那麽這個觀點很可能就不成立了。

很多觀念都是特定時代,特定環境,甚至特定個體的產物。

我之前參加過一個企業家的分享會,有一個社會科學的教授分享了六度空間理論,這個理論指的是兩個陌生人最多需要 6 個中間人就可以產生連結。並且,他還以自己作為例子。

「六度空間理論」的研究是心理學家斯坦利(Stanley Milgram)等人在20世紀60年代開展的。

他們請求來自幾座城市的人(共296人),每個人寄出一個包裹,透過寄給自己認識的人,層層轉寄,最終轉寄到某個的金融分析師手中。

最終,有64個包裹被送到了這一金融分析師手中。透過計算,他們發現這些包裹抵達前平均轉寄了約六次,因此,就有了「六度空間理論」。

然而,六度空間理論已經不再適用於當下的環境。

透過對電子郵件的實驗發現,以及當前各種社交媒體的研究發現,人們很可能只需要一些搜尋的技巧,就可以在2-4個中間人的情況下,聯系到特定的個體。

因此,當我們被某些觀念錨定的時候,一定要思考這個觀念的條件。一旦我們找到了這個條件,我們就可以減少錯誤的判斷。

總而言之,過去的經驗只能作為一種參照,想要做出正確的判斷還必須結合具體的環境。

正如聖埃克蘇佩裏的【小王子】裏所說:「用心看才能看得清楚,本質的東西用肉眼是看不見的。」

有收獲的話可以【點贊+喜歡+收藏】,創作需要些鼓勵,謝謝!

推薦閱讀

【01】反芻思維:如何控制自己的「胡思亂想」?

【02】除了【孫子兵法】,想了解社會,還可以看這7本書

【03】認知局限:讀了那麽多書,為什麽無法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