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中國難以拍攝高水平的中國古代戰爭電影?

2019-02-11影視

空洞。

黑澤明拍【七武士】的時候,總共就那麽三十個強盜,山村巴掌點大,十幾二十戶,但是最後的混戰卻被拍出了千軍萬馬的既視感,這套手法後來又用到【影武者】,【亂】上面。

其實這是個很唬人的鏡頭,偉大由唬人奠定

中國有個導演就專門學習過黑澤明的手法,這就是張藝謀,張藝謀邁向大片的標誌,就是那部【大染坊】啊不……【英雄】。

【影武者】,看這裏就知道張藝謀學的誰
張藝謀對幾何美感的把控和他其他技法的嫻熟是不對應的

【英雄】,連帶後面的【黃金甲】,張藝謀都刻意營造出千軍萬馬對峙的場面,尤其花時間營造箭如雨下的場面,而且特別喜歡用顏色來沖擊視覺同時劃分陣營,但是因為張藝謀特別愛用動靜對比的鏡頭,用的過度頻繁,又過度追求對稱感,而且張藝謀對細節的把控不過關,導致大場面刻畫非常囧,當年【英雄】裏寫字那個鏡頭把我看樂了。

我們常說大片,大片講求大場面,但是純粹的大場面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太虛,所以核心仍然是大場面中的小細節,列夫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全是大場景,但是大場景當中又穿插各種小場景,因而造就偉大。這一點,做的最好的其實是【阿拉伯的勞倫斯】和【拯救大兵瑞恩】(【黑鷹墜落】太過追求真實,紀錄片感強烈,技法上其實有所不及),【瑞恩】開頭的諾曼第登陸就是典型,所以經典的戰爭片,始終還是追求寫實性的藝術效果,而非藝術感強烈的渲染效果,張藝謀就沒學會這一點。

如果讓我比喻張藝謀的大片,我覺得用「廣播體操」是最合適的,就是按部就班的味道太明顯,雕琢感強烈,他的手法如此明顯,以至於不用看下一幕你就猜到會發生什麽事,最著名的,當屬張曼玉對章子怡即將揮出的那一劍,只是我沒想到章子怡能轉那麽多圈。

【英雄】裏很明顯張藝謀想玩對比與突出森嚴感,但是過猶不及,這個鏡頭顯得很虛,遺憾的是後來者都在學這一手
【七武士】中的全片最佳農民鏡頭,張藝謀肯定明白但沒打算學習

張藝謀拍大片就是有一股濃濃的炫技味道,因為他太喜歡堆砌手法,還有不少是學的黑澤明,比如強烈的顏色沖突明顯就是學的【亂】。

大染坊前身

張藝謀還愛對鏡頭做符號化處理,比如大場面接近靜景,細節卻用動景,這就造成兩類鏡頭都得不到完整詮釋的問題,這也是我覺得張藝謀的大片手法最大的問題。

但黑澤明還不算大片的代表人物,如果單純學習黑澤明,現在拍戰爭片也絕對拍不好,手法過於極端了,極致也就是【影武者】中間那場戰爭戲,真正厲害的還是好萊塢,而好萊塢拍大戰爭片是有歷史傳統的,這裏必須感謝一個人:

大衛裏恩幾乎定義了後世對大片的基本手法,當然在他之前也不是沒有,比如黑澤明的偶像約翰福特在【關山飛渡】結尾的追逐戰,可算大場面的先驅,也同時影響到了黑澤明,不過福特更擅長動態,而黑澤明是由動態為主(七武士)逐漸轉為了靜態為主(亂,影武者)。但大衛裏恩則最小化了靜景對大場面的表現作用,改用大量的宏觀和充滿藝術美感的鏡頭來展示宏偉的場面,這裏核心不是黑澤明愛用的顏色,更不是張藝謀愛搞的對稱,而是宏偉的場面,以及大片名導都很擅長的幾何美感。利用好萊塢的巨大投入,真正定義了大場面的拍攝技法,所以【阿拉伯的勞倫斯】其實就戰爭場面表現力來講,比【影武者】,【亂】更加偉大(然而如果你細看的話會發現這部電影中戰爭場面其實占比很低),對後世的影響也更深遠,無論是【角鬥士】【鐵達尼號】,都能看到大衛裏恩的影響。

人物與場景完美融合的經典鏡頭
場景如何與人物說話,目前來講華人導演裏可能只有李安王家衛和陳凱歌掌握了核心,張藝謀其實算好的,某些「名導」簡直亂來
【阿拉伯的勞倫斯】超越了歷史性的【桂河大橋】,這部影片中的沙漠之美連【英國病人】都難以望其項背
對不起,如此華美但突兀的鏡頭我真的不知道有什麽意義

張藝謀攝影師出身,按道理來說他是不可能不懂構圖藝術的,他早期經典電影的構圖也都非常美好,極富有視覺沖擊力,但是在戰爭片他的構圖就走上了歧途,刻意想營造出中國電影前所未有的大場面,結果沒有鏡頭語言的襯托,就顯得非常空洞,這一點他不如黑澤明,黑澤明雖然對大場面的表現還不如大衛裏恩,但至少不空洞。

對比強烈的完美構圖促成了【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偉大,但是一脈相承的手法可能並不適用於戰爭片

就這樣吧,張藝謀作為新世紀大場面古裝戰爭片的先驅,並沒有走上一條很好的道路,被吐槽無數次的敘事、劇本問題不談,就技巧,無論構圖,鏡頭語言都只學到了日本黑澤明技術的表皮,但是黑澤明後來的技法明顯也走向極端,如果讓我做個比喻,大概就是寫小說,先不積累詞匯,先不學習遣詞造句,而是直接照著古龍的套路寫下去了,遲早走火入魔。後來者自然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