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流浪地球】為什麽要帶地球一起走?

2019-02-09影視

這題算是有標準答案的。

【流浪地球】發表在2000年。

2009年,也就是電影還沒拍攝的時候,作者劉慈欣就已經大大方方的承認了,是為了科幻美感而犧牲了設頂的嚴謹性。

劉慈欣本身是堅定地飛船派,也知道推著地球跑純粹是浪費,無非是帶著地球逃離比開飛船跑要壯闊多了。

包括氦閃,也是錯的。

行星發動機的功率更是錯到離譜,按作者最初的設定,連改編軌域都做不到。電影裏有魔改,但同樣不影響推動地球是無法實作的。

尋找家園之旅_workership_新浪網誌

【流浪地球】要在科幻世界創刊三十年增刊上發表,這是應編輯要求寫的前言:

【流浪地球】是為1999年筆會寫的小說,當時要求帶上自己的作品,同時帶去的還有【鯨歌】、【微觀盡頭】和【時間移民】(從未發表)。那是我第一次與科幻界接觸。

(中間省略若幹無關內容)

在那屆筆會上,阿來請來了【小說選刊】資深編輯馮敏講授國內主流文學的現狀,強調科幻小說應該在文學和科學幻想上取得某種平衡,其實,【流浪地球】就是這種平衡的結果。
對於小說中的人類逃亡,從科幻或科學角度講,我是百分之百的飛船派,因為推進地球的能量絕大部份消耗在無用的荷載上,也就是構成行星的地殼內部的物質,這些物質最大的意義就是產生重力,但重力也可由飛船的旋轉來模擬。但從文學角度看,這篇作品的美學核心是科學推動世界在宇宙中流浪這樣一個意象,而飛船逃亡則產生一個完全不同的逃離世界的意象,其科幻美感遠低於前者。
不過後來的一次經歷差點兒使這篇小說流產,那是我因公外出,第一次坐飛機,從萬米高空看大地時,仍然一點兒都覺察不出地球的曲率,行星的表面仍然是一個無際的水平面,推進這樣的世界簡直是癡人說夢!但回去後還是堅持把小說寫出來,最初只有發表時的一半長,後來應編輯的要求加長了一倍。王晉康老師在筆會上看到該文時說這應該三十萬字才夠,可在當時是沒有機會發表長篇的。
【流浪地球】還有許多方面不得不在科幻的嚴謹上做出妥協,比如氦閃,只是恒星步入晚年初期的一種活動,在漫長的時間裏反復發生後,恒星才能進入紅巨星狀態。另外,當時沒有經驗,竟把地球發動機的具體參數全部詳細列出,詳細到可以很方便地直接計算地球得到的加速度,計算的結果是:發動機只能給地球零點(N多個零)幾的加速度,別說航行,改變軌域都不可能。
到現在,看到和聽到了很多對自己小說的評論,有的下筆千言不知所雲,但有的只一句話卻讓我看到了自己都沒看到的真相。在2000年的筆會上,楊平對我說,他從我的小說中感覺到強烈的「回鄉情結」,當時我不以為然,認為回鄉情結是最不可能在我的小說中出現的東西。但後來細想,對他真是欽佩之致。光陰飛逝,現在十年過去了,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我很快就要離開這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我在這裏渡過了畢業之後的青春時光,寫出了自己迄今為止的所有科幻小說,但要走了竟沒什麽留戀,在精神上這裏不是家園,我不知道哪裏是家園。現在看著窗外的群山,不由又想起了楊兄那句話。其實,自己的科幻之路也就是一條尋找家園的路,回鄉情結之所以隱藏在連自己都看不到的深處,是因為我不知道家園在哪裏,所以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找。在【流浪地球】中所能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行者帶著孤獨和惶恐啟程的情景。

2009。03。25 於娘子關

大劉,確實是個實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