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電影【華爾街】中,關於 "Greed is good" 的說法有問題嗎?

2013-12-12影視

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我在知乎看到的最有意思的問題了,但如果單單去爭論對不對,完全失去這個問題的價值。

說說華爾街這部電影的時代背景,1980年列根上台後,他透過降低25%的所得稅,通脹以及利率,同時減少政府對商業經濟的幹涉,使美國經濟從1982年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整個華爾街也迎來一片繁榮,也註定這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在這些人,有艾榮·莫裏斯這樣和垃圾債券大王邁克爾·米爾肯並肩作戰的銀行家,還有艾凡·博斯基這樣的內幕交易之王,還有迄今活躍在資本前線的「掠奪者」並最近還跟Dell對決了一次的卡爾·伊康。

邁克爾·道格拉斯扮演的Gordon Gekko的原型是誰?這是個有爭議的答案,貌似根據編劇本人的說法,邁克爾·米爾肯是最大的原型,剩下的部份包括了以上所有人,甚至編劇自己。

邁克爾·米爾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80年代美國資本市場的旗幟,沒有之一,其地位應該是可以與19世紀末的約翰·摩根(摩根大通創始人)和20世紀70年代的利奧·梅拉梅德(CME之前的Chair,國際期貨交易的先鋒)相提並論。米爾肯如同先知一般,傳造性的在垃圾債券裏淘金,並開創了垃圾債券包銷的遊戲規則,打破了華爾街傳統的基於過往業績進行評級的投資模式,為大量中小企業的高速發展準備了彈藥。幾天內用垃圾債券融個百億美金很快對米爾肯而言,已經不是難事,甚至美國財政部,都不及他的短期融資能力。如此強大的個人能力,讓國會山的飯桶政客們很快就夜不能寐,吹毛求疵一番之後,交易漏洞很快就被找到,米爾肯被投入了監獄。

事實上,Greed is good這句電影台詞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而真的開始被人們與現實聯系在一起,不僅僅是米爾肯之後的入獄,還有是電影上映後一年爆發的世紀收購大戰---RJR納貝斯克收購之戰,四家資本大鱷商爾虞我詐,利用杠桿和垃圾債券,競價收購RJR納貝斯克,最終KKR以250億美金的天價購得RJR納貝斯克。對於普通人來說,全世界的新聞媒體聚焦,使得華爾街對權力和資本的貪婪第一次以赤裸裸的天文數碼展現在他們面前,而RJR納貝斯克的工人們卻基本上沒有任何知情權和參與權,這次收購也引發了社會輿論對華爾街道德的批判,再結合前一年上映的【華爾街】電影,Greed is good這句台詞自然成了社會對於華爾街的不二標簽。

顯然,Gordon Gekko是不折不扣的精英主義者,信奉「狼與羔羊」的理論,因此才有了Greed is good這樣的理論,其實這不是一個新鮮的觀點,芝加哥學派的米爾頓·弗德裏曼在他的【Capitalism and Freedom】也表達了非常類似的觀點(書不在手邊,無法直接參照,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一下)。但是問題在於,他為了Greed越過了法律既定的遊戲規則,這自然使他成為眾人矢之的物件,但真的有能力完整詮釋這句話的人,一定是Gordon Gekko和邁克爾·米爾肯視規則為草芥的人,只是當權者需要殺雞儆猴,抑制投機帶來的無序性,所以戲中的Gekko和現實中的米爾肯,從來不是貪婪(Greed)的犧牲者,而是個人能力過分突出導致的結果。無論什麽樣的社會制度,一旦個人能力在某一方面超越體制本身的能力(譬如米爾肯這樣有呼風喚雨的融資能力的天才),都容易成為打擊的物件,這也是一直為自由主義者所詬病的。

所以,這句話沒有對於錯之分,只在於看待者的立場,作為自由市場理論的信徒,個人感覺:一方面,貪婪和欲望確實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源動力,但另一方面,無節制的貪婪和欲望會加劇投機的行為,最後反過來損害自由市場的繁榮,投機是殺雞取卵的行為,無論是政治行為還是資本行為,若想長治久安,還得做到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