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看待美劇字幕轉譯成古詩?

2014-09-02影視

這是一種很拙劣的轉譯,大量體現在許多業余字幕轉譯中。

有人會說,網上的字幕轉譯大多是免費的,很可敬,blah blah,不過我們這裏討論的是水平問題,不是道德問題。

我建議從事文學轉譯的都可以讀下本雅明的那篇【譯者的任務】,盡管本雅明並沒有從技術上回答轉譯者應當怎麽去做,但他提出的理念值得我們思考。這篇文章中和本題所舉例子相關的觀點主要有兩個。

一、轉譯不應當考慮接受者。

從某個受眾的認知角度來評價一件藝術品或一種藝術形式從來都不見得有效果。不僅如此,任何依賴於特定大眾或者其代表的評價都偏離了方向,甚至連一切藝術理論表述中的「理想」受眾的概念都是有害的,因為這些理論得以成立的前提恰恰是人的存在和本質。同樣,藝術自身以人的肉體的和精神的本質為前提——而人的註意力從不在他的作品當中,因為詩不是為讀者而賦,畫不是為觀者而繪,交響樂也不是為聽眾而譜。

轉譯應該是一項獨立的藝術創作活動,不依附於接受者的狀態而存在,題目所舉的例子就是迎合接受者的一種扭曲狀態。

二、要避免本民族中心主義

關於這個問題,本雅明參照了魯道夫·潘維茨在【歐洲文化的危機】中的觀點:

我們的轉譯,甚至最好的轉譯,都從一個錯誤的原則出發。他們樂意將印地語、希臘語和英語德語化,而不是將德語印地語化、希臘語化和英語化。他們對其自身語言的慣用法的敬畏,遠遠多於對外語作品內在精神的敬畏……譯者的原則性錯誤在於他將自身語言的偶然的狀態抱住不放,而不讓母語受外語運動的有力推動。尤其是當他根據一門非常生疏的語言轉譯時,他必須追溯到語言自身的最小因子,也即詞匯、影像與聲音三位一體的地方。他必須透過外語來拓展和深化他的語言。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到哪一個階段任何一門語言才能(隨意)轉換為另一種語言,也即幾乎像口語對口語的交往一樣沒有分別,對此人們是一無所知的。不過,要實作這一目標,人們不能漠不關心,而是必須足夠認真地對待。

這也就是轉譯中常說的「歸化論」,對歸化和異化轉譯的討論汗牛充棟,沒必要在此展開了。用Lawrence Venuti的話來說,歸化轉譯就是將外來文本中的價值觀隱匿在本土價值觀中,使讀者在面對外來文化時仍然陶醉在自己的文化中。

而本雅明提倡:「將那種依附於外來物的純語言融於其自身,並透過轉換將被圍困在作品中的純語言解放出來,正是譯者的任務。看在它的份上,他將自身語言的腐朽疆界打破:路德、福斯、赫爾德林和格奧爾格拓展了德語的疆域。」

優秀的轉譯,應當拓展母語的疆界,而不是封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