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高平陵之變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歷史事件,為何沒有翻拍成電影?

2019-11-26影視

翻拍成電影不太合適,如果跳出史書框架,魔改成另一視角小說或影視劇,也許有看頭。

首先,電影這種藝術或者商品需要盡可能在兩小時內給觀眾最「濃烈」的觀影體驗,情緒路線和價值觀要隨時附著在劇情脈絡上劇烈起伏。

但是高平陵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味道」過於渾濁,盡管情節上有鋪墊有反轉有沖突,不可謂不精彩,但在情緒上和中心價值體系上沒有適合的切入點。

說破大天,這終究是一場權臣造反的陰謀,一套利益體系的重新調整。

我們憑什麽要為亂臣賊子的逆勢翻盤歡呼雀躍?

我們為什麽要因一個同樣靠篡權自立的政權即將走向覆亡而傷痛惋惜。

整個時代沒有因這一事件變得更有希望,我們所見的只有一幕幕醜態,膏梁紈絝的色厲內荏,名過其實,名門世家的嗜血狠辣,冷漠無恥。

然後單從劇情人物上看,形這故事也難拍得很。

適合電影的故事必然有一個特性,即在很短的時間內人物矛盾已經不可調和,只能用情節沖突完成故事。就好比從故事開場第一秒起,火藥桶已經備好,導火索已經點燃,觀眾欣賞的只是爆破過程。

但女裝大佬司馬懿實在是不世出的老陰逼,翻遍史料也找不出太多能為其做心理速寫的素材。手下兩個兒子心機也深沈得可以,這三人平時在想什麽,是什麽矛盾促使他們發動政變,誰在為他們暗中提供力量,在時長兩小時的電影裏,很難鋪墊到位,更難引起觀眾共鳴。

而在矛盾對立的另一方,曹爽或曹魏政權也找不出像樣的高光人物,世家大族都在冷眼旁觀,坐看成敗後再下場跟莊。

也就是說人物與觀眾,人物與人物的互動性極差,夠不成多層次的矛盾沖突,沒有足夠的情節爆點吸引觀眾。

那如果我們開個腦洞,用平民視角重新審視這個故事,線索就多了起來。

例如,司馬師在政變前已「陰養死士三千,一朝而聚」。

這是何等恐怖的組織能力,這三千死士(也許是虛數)是從哪些勢力中篩選而出,平時如何訓練,如何給養,特定的聯絡或聚集方式是什麽?司馬師為他們提供了什麽庇護,讓他們時刻聚集在京畿重地而從未暴露?

單靠一般的市井遊俠,流氓地痞形成不了這種勢力,因為這類血勇之輩的組織性完全不行,口無遮攔,見利忘義,難成大事。

而在當時,世家大族間不是鐵板一塊,曹爽手下也不凈是吃幹飯的,如果偶然發現了這群死士的重要秘密,中途卻被截殺,而秘密本身又意外遺失到庶民黔首的手裏,又會引起怎樣的沖突?

三千死士的後勤給養,人事關系始終需要大量資金維護,那麽會不會有一個精於盤算的軍務司馬,或警惕性強的巡城小校偶然發現了蛛絲馬跡,一路查訪,從各方面揭開洛陽都城光線外表下的層層骯臟齷齪,逐漸由一腔報國熱血到心灰意冷,最終只能坐看事變發生卻無力回天?

總之,只有跳出既定關系,高平陵之變才有讓觀眾欣賞的價值。

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實在沒什麽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