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一直想知道那些所謂的爛片裏面的很多讓人尷尬的槽點,導演、編劇這些人拍電影的時候都看不出來嗎?

2021-02-21影視

在影視圈,能成為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的導演、編劇,都是開始從最底層摸爬滾打磨出來的,早就是人精中的人精了,哪能看不出來,只是有些時候為了吃飯,沒辦法而已。

目前在國內影視劇中的制作名單中冠上名字的導演和編劇,基本都有科班背景,都是經過正規的科班訓練磨出來的,區別只不過是個人業務能力不同罷了。

當然了,個別半路出家,有半玩票性質,並且片子上映後票房還不錯的導演等算是另一個群體了。

以電影為例,在普通人的眼中,導演給人的印象大多是在片場頭戴遮陽帽,手拿對講機,眼盯顯視器,是拍攝現場的最高指揮官。

而編劇給人的印象則是,身關小屋裏,桌上一台燈,濃茶配香煙,啪啪敲鍵盤的角色。

但其實這都是普通人對導演、編劇以及對電影制作的誤解。

其實拍電影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一件事情,涉及到的人員以及環節眾多,與大家想象中的拍電影是完全不一樣的。

拍電影類似於做一個專案,只是這個專案時間長短不一。要想拍一部電影,首先的有一個本子。

每年在國內的電影市場裏,制片方、導演、編劇手裏的本子不計其數,質素參差不齊。

有選題容易審、質素過硬,基本改一改就能上馬的本子,也有讓你看了之後頭疼不已又不能明說的無奈之本。

但是涉及到制片方、投資方、發行方等等諸多環節諸多人員的博弈,到最後的結果不一樣就是優秀的本子能找到錢上馬,而是稀碎的本子想辦法打打修補程式就推上去了。

歸根結底,電影首先是一種商品,其次才是一件藝術品。

能拍一部既叫好又叫座,口碑好票房高,最後橫掃各大電影節摘獎無數的片子,是各大導演、編劇及演職員統一的目標,誰不想青史留名呢。

更何況一旦獲了獎,就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再接專案要價的底氣自然不一樣了。

但是往往都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人的首先吃飽了飯,才能想點其它的事。這是馬斯洛老先生多少年前就已經整出一套理論了。

所以影視從業者,他首先選擇的是一份職業、一份工作,能先養活自己,養活家裏,富足了,有機會了,才能追求藝術上的表達。

如果連飯都吃不飽,還堅持窮苦伶仃的追求藝術的終極夢想,不是說不行,只能說最後都敗給生活了,畢竟誰都不想活成個孔乙己。

記得頭些年,網上流行一個段子,說某一年,香港電影一年上了很多部古天樂參演的片子。從古天樂開工的辛苦度上,堪稱香港影視圈的勞動模範了。

但是這些片子質素參差不齊,你說古天樂挑本子的時候心裏能沒數麽?據古天樂說,他也知道本子就那麽回事,拍出來肯定挨罵,但是一想到拍完了就能建一座希望小學,想一想也就算了。

當然,不知道這個段子的真實性,但至少印證了大家前期心裏都有數的。

再比如說那部在【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出現以前一直勇當豆瓣低分墊底先鋒的【天機·富春山居圖】。

據說劉德華在拿到本子的時候就知道這個片子只不過就是賺一波票房走個流量罷了,只不過接這部片子是為了還個人情罷了。

畢竟電影是一種商品,最終能賺錢就可以了。

王晶也曾經在某一檔四人聊天節目中談到過類似的問題,張藝謀導演的中美合資片【長城】請到了馬特·迪蒙主演,國內又出了一批當紅的名演員助陣,陣容可謂近年國內商業影片卡司的頂級陣容了,但最終落得個奧運會長城版的口碑。

王晶說,他看到三分之一,就知道這片子懸,因為他都不知道後三分之二張藝謀用哪種合理的方式把故事講完。

主持人問王晶,說張藝謀自己知道這事麽?

王晶給了個眼神,淡定的說:知道的。

所以那些所謂的爛片,可能從藝術性上來講,不一定能過關,但是從市場的角度來看,能為制片方和投資方帶來收益,已然已經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