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水滸傳】中為什麽很多人都喜歡用樸刀?

2022-01-18影視

原因有二:

第一,這是宋朝百姓唯一能用的刀。

第二,這是一種「文學奇觀」。

在宋、元、明時期的話本、雜劇中,樸刀被定義為綠林好漢的專屬兵器。

如同後世的武俠小說裏,各大門派都喜歡隨身攜帶寶劍一樣。

提要

1、宋代的「樸刀」本質上是一種農用器具,由於太草根、太低階,以至於軍事典籍根本不會提及,遑論繪制圖形。

2、它究竟長什麽樣,現在無法確切知道。又或者說,宋代樸刀壓根就沒有一種標準、統一的形制。

3、「樸刀」的大名,今天還能被人們所知,主要拜【水滸傳】所賜。

4、根據小說的描述,樸刀的刀頭部份大概類似於農用砍刀,刀身較窄,有尖頭,能用於刺、戳,下面是一根組裝上去的長桿。

5、宋代樸刀由於曾被綠林草寇所使用,因此在話本、雜劇、通俗小說中,成為江湖好漢的標準武器配置。

6、事實上,梁山好漢在集團陣地作戰時,並不用樸刀。如果用的話,那只是一種寫作上的失誤。

7、宋時的樸刀到元代已經不再使用,明朝人已無法準確地描述其用途。

8、明代中晚期,出現了另一種借鑒自日本倭刀的新式刀具,也被稱之為「樸刀」,被各種專業兵書記載。

這是一種窄長、短柄、雙手持握的武器,是正規的軍用裝備,和宋代的農家砍刀截然不同。

宋朝有嚴格的武器管控

根據【宋史卷一九七·兵誌十一】的記載——

開寶三年五月,詔:" 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 軍士素能自備技擊之器者,寄掌本軍之司;俟出征,則陳牒以請。品官準法聽得置隨身器械。"
淳化二年,申明 不得私蓄兵器之禁
慶歷八年,詔:" 士庶之家所藏兵器,非法所許者,限一月送官 。敢匿,聽人告捕。"

上述幾條,都反映了宋代的武器禁管政策。

朝廷明文規定,百姓家裏不能私藏兵器,士兵自備的武器,平時也要寄存在司衙之內,等到出征時,再打報告向上申請(還真是麻煩~~~)。

平時私藏兵器的人家,直接問罪。

【水滸傳】第五十一回,寫到朱仝看見柴進莊院裏有「許多軍器」,便猜測這是個「官宦之家」,符合宋代的情況。

樸刀因和農業生產有關,曾是漏網之魚

古代農民開山種地,需要用到刀具,所謂「刀耕火種」。

樸刀因為具有一定的「農具」內容,曾經僥幸成為漏網之魚。

【宋會要輯稿·兵一八五】中有一段詔書,被參照得比較多——

仁宗天聖八年三月,詔曰:
川陜路今後不得造 著袴刀 ,違者依例斷遣。
五月,利州路轉運使陳貫言:
「著袴刀於短槍竿、拄杖頭安者,謂之 撥刀 ;安短木柄者,謂之 畬刀 ,並皆著袴。畬刀,是民間日用之器,川峽山險,全用此刀開山種田,謂之耕火種。今若一例禁斷,有妨農務,兼恐禁止不得,民犯者眾。請自今著袴刀為兵器者禁斷,為農器者放行。」
乃可其請。

利州,在今天的四川廣元,多山,老百姓沒有刀,怎麽能開墾田地?

於是轉運使陳貫建議,搞一刀切、全面禁止確實不可行,只要把安了槍竿、拄杖的「撥刀」禁掉就行了,安了短柄的「畬刀」還是要保留。

這份材料清楚地寫著,「撥刀」(即樸刀),是由著袴刀安裝上槍竿而來。

這種刀既然叫「著袴(褲)」,自然就是一種可以掛在褲腰上的刀,在使用過程中,按用途的不同,可靈活裝配長短不一的把手。

樸刀與盜匪的關系

然而沒過多久,打擦邊球的樸刀還是被禁了。

景祐二年,詔:"廣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並鍛人並以私有禁兵律論。"
先是,嶺南為盜者多持博刀,杖罪輕,不能禁,轉運使以為言,故著是令。
(【宋史卷一九七·兵誌十一】)

政策只要有一點點松動,下面立刻就有人鉆空子。

這一段寫的是宋仁宗年間,嶺南一帶的強人廣泛使用博刀(樸刀),但僅被處以杖責,懲罰太輕,導致屢屢不能禁止。

於是朝廷聽取地方官的建議,決定加重處罰,連鍛造的工匠也拉過來一並入罪。

樸刀不是宋朝正規兵器

有宋一代,樸刀只是流行於民間、由農具改造而來的粗陋武器,不是官方認可的正規作戰兵器。

證據有很多。

其一

宋仁宗年間編纂的軍事著作【武經總要】裏,沒有「樸刀」。

【武經總要】是中國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修的兵書,宋仁宗趙禎親自寫了序。

書裏詳細介紹了北宋軍隊裝備的兵器、器械,附有很多插圖。

在「刀」部中提及了八種刀:

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手刀

其中,手刀一種為短柄,其余七種都是長柄。

但是,裏面沒有「樸刀」。

【武經總要】中的刀八色

然後,明代的【武備誌】、清代【冶平勝算全書】這些重要的軍事著作裏,都沒有記載「樸刀」。

由此可見,它不是什麽正兒八經的武器。

其二

「樸刀」之所以那麽有名,完全是【水滸傳】的功勞,那就來看看【水滸】中的情形。

在百回本中,「樸刀」一詞出現了207次,其中前七十一回有195次,後二十九回僅12次;

在百二十回本中,共出現222次,前七十一回188次,後四十九回為34次。

這個數據說明了什麽呢?

它意味著,當好漢們行走江湖時,樸刀確實是居家旅行必備品,可一旦進入大規模的陣地作戰,需要上陣廝殺時,樸刀就沒有了用武之地,從故事中結束了。

其三

「樸刀」不登大雅之堂,還體現在它的名字上。

從上面參照的史料和詔書上,已經可以看出,這種刀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稱呼。

人們只知道它念「pō」,但字怎麽寫,卻非常隨意。

因此,它又寫作潑刀、撥刀、鈸刀、袯刀、搏刀、博刀。

事實上,「樸」這個多音漢字,有四種讀法,當它發「pō「這個音的時候,只有一個意思、一種組詞方式,那就是「樸刀」。

石昌渝先生在考證時,認為「樸」有「砍伐」的意思,如「樸斫之材」。

這種刀既然可用於農業生產,那肯定和砍伐有關了,所以,最終被定通俗小說的作者寫成「樸刀」。

樸刀的安裝方法僅見於【水滸傳】

在上面第二條所參照的資料中,我們已經得知,樸刀是由著袴刀安裝在槍竿、拄杖上得來。

那究竟是怎樣安裝上去的呢?【水滸傳】中有明確寫到。

第六十一回【吳用智賺玉麒麟】——

盧俊義 取出樸刀,裝在桿棒上,三個了丫兒扣牢了, 趕著車子奔梁山泊路上來。

這是目前所知,關於樸刀安裝方法唯一的記載。

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樸刀」平時只有一個刀頭,需要使用的時候才裝上或長或短的柄。

因此,它是可以被藏起來的,具有一定的隱蔽性。

古典文學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

明初的雜劇【梁山七虎鬧銅台】中,張順受命下山,有一段唱詞:

則今日辭別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離水鄉, 把樸刀暗中藏, 打疊起金銀數兩。今日個離忠義,下山崗。

顯然,張順是把樸刀的刀頭藏在隨身包裹裏了。

就算是農用砍刀,再怎麽說也是有危險性的,行走江湖可不能這麽張揚。

補充:

【水滸傳】對宋、金、元、明時期社會生活的描繪,很多都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如第三十三回「清風寨小鰲山」,有對古代「慶元宵、賞花燈」活動的詳實記錄;

第五十回「白秀英說書」,呈現了在明代中晚期已經失傳的諸宮調表演方式;

第七十一回「石碣受天文」,詳細記載了羅天大醮儀式的全過程,據陳洪先生考證,書中的刻畫基本符合道教典籍的要求;

第七十四回「燕青打擂」,記錄了每年三月二十八日泰安州祭祀東嶽大帝神誕的慶典,反映了古代「東嶽大帝」信仰的興盛。

上述這些情節,是戲曲史、民俗學、宗教史研究中的重要參考資料。

樸刀是江湖好漢的專屬裝備

上面第三條資料中,提到了「嶺南為盜者多持博刀」,這一史實後來進入了文學。

在各種宋元話本、雜劇中,「樸刀」已經成為綠林必備、好漢標配的專屬武器。

宋代話本【錯斬崔寧】中描寫攔路搶劫的「靜山大王」——

頭帶幹紅凹面巾,身穿一領舊戰袍。腰間紅絹搭膊裹肚,腳下登一雙烏皮皂靴, 手執一把樸刀

南宋溫州南戲【張協狀元】是目前僅存的完整保留下來的南宋戲本,其中五雞山強盜出場時,有段自白——

販私鹽,賣私茶,是我時常道業;剝人牛,殺人犬,是我日逐營生。一條扁擔,敵得塞幕裏官兵; 一柄樸刀, 敢殺當巡底弓手。

在【水滸傳】的前身,【大宋宣和遺事】中,寫到智取生辰綱之後,董平圍了晁家莊,抓走了晁太公,結果——

行至中途,遇著一個大漢,身材叠料,遍體雕青,手內使柄 潑鑌鐵大刀 ,自稱「鐵天王」,把晁太公搶去。

潑鑌鐵大刀,即鑌鐵大潑(樸)刀。鐵天王晁蓋就拿著這把大樸刀把自己老爹又搶了回去。

到了各種元代水滸戲中,身著紅茜巾、香衲襖,頭戴白氈帽(範陽笠),手持樸刀和腰刀 或是桿棒和腰刀,已然成為梁山好漢日常行走江湖的典型裝束

元初李文蔚的【燕青博魚】第四折中,燕青自述全身的穿著——

還了俺這石榴色茜紅巾,柳葉砌烏油甲,荷葉樣煙氈帽, 百煉鋼打就的長樸刀, 五色絨刺下的香綿襖。

無名氏的【爭報恩三虎下山】中,濟州通判趙士謙的妻子李千嬌為關勝辯護,說他不是強盜,理由就是他的穿著打扮不符合「賊」的標準——

他頭頂又不曾戴著紅茜巾、白氈帽。他手裏又不曾拿著粗檀棍、 長樸刀 ,他身上又不穿著這香綿衲襖。

【水滸傳】對山大王們的描繪,完全繼承了這種草莽英雄的形象。

第三十四回中寫到清風山三賊出場對陣「鎮三山」黃信——

這黃信是個武官,終有些膽量,便拍馬向前看時,只見林子西邊,齊齊的分過三五百個小嘍啰來,一個個身長力壯,都是面惡眼兇, 頭裹紅巾,身穿衲襖, 林子中跳出三個好漢來,各跨一口腰刀, 又使一把樸刀, 當住去路。

最終,「樸刀與桿棒」不僅成為江湖好漢們的代名詞,更由此而成為了古代武俠小說的代名詞——

南宋羅燁的【醉翁談錄】裏,把「小說」分成八種主題,其中有「樸刀局段」、「桿棒序頭」兩類,【青面獸】的故事被歸在前者,【花和尚】和【武行者】則歸入後者。

明代開始,樸刀結束了文學江湖

進入元代之後,異族統治者對漢人民間武器的管控更為嚴格,就連鐵尺都成了違禁品,弄得綠林好漢再也不敢拿著樸刀四處走動了。

到了明代,人們已經不再熟悉宋朝樸刀的形制和用法,哪怕是大量沿習了宋、元故事的【水滸傳】,對樸刀的描述也出現了一些偏差。

比如華陰縣的縣尉到史家莊捉人,插翅虎雷橫帶著土兵外出巡邏,趙能趙得在還道村追捕宋江,手裏拿的都是樸刀。

按理說,差役是公門中人,可以合法持有武器,為什麽居然拿著農具?

再比如,玉麒麟盧俊義做大財主時外出經商,隨身帶一把樸刀也就罷了,後來活捉史文恭的時候,也是用樸刀搠中對方的腿股,再後來,在歙州城殺方垕,居然用的還是樸刀!

這已經屬於明顯的bug了,畢竟他之前上陣時用的都是槍。

除了盧員外,楊雄、石秀、朱仝、雷橫、劉唐等人都有在陣前用樸刀對戰的記錄。

雖然那時大家的身份仍然是草寇,但畢竟不是攔路搶劫,在兩軍對壘時拿著砍柴刀互毆,也是醉了……

樸刀濫用、無所不在的情況,顯示了明代作者對宋朝的實際情況有所誤會。

從明代開始,通俗文學作家已經不再給筆下的好漢們配上樸刀,除了馮夢龍的「三言」裏還有少量提及之外,樸刀慢慢從武俠傳奇中消失了。

明代的樸刀與宋代不同

然而,明代出現了另一種名叫 「樸刀」 的武器,是和宋代樸刀完全不同的一種新式刀具。

明代程子賾所著的【武備要略】是一本民間武藝大全,在卷八的「長柄斧說」下,提到了一種「樸刀」,還附有研制的過程——

樸刀用法與單刀同,然撩劈之勢大於單刀,故軍伍中不可少也。
余昔所造者,無劍脊,砍去偏軟,若厚,又難運用。故今制如倭刀樣,亦起劍脊,但刀不宜太闊。

此處,作者明確說明,這種樸刀是參考了倭刀式樣打造的,從外形上看,也確實如此。

它的名字雖然也叫「樸刀」,但絕對不是宋史和【水滸傳】中提到的、可以隨意和長柄、短柄相連的著袴刀

再來對照另一本書。

在長達240卷的明代軍事巨著【武備誌】中,作者茅元儀也寫到了一種新式的「 長刀 」——

曰「長刀」,則倭奴之制,甚利於步,古所未備。
刀長五尺,後用銅護,刀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長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

【武備誌】與【武備要略】的成書年代相仿,都在明朝天啟年間,區別只在於兩個作者一是朝廷大官,一是民間人士。

但他們都同時記載了,在明代晚期,中國出現了一種類似倭刀的新式刀具,它的撩劈之勢優於傳統單刀,在步戰中非常有利。

只不過,由於是還在研發中的新式武器,它的名字和形制都沒有固定下來。

或叫「長刀」,或叫「樸刀」,從下面圖片中可見,程、茅兩人繪制的圖形,刀頭和刀身弧度都存在差異。

【武備誌】對「長刀」的描述

關於樸刀定義的分歧

今天,【辭海】、【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都把「樸刀」解釋為「古代的一種武器, 窄長有短把的刀,雙手使用 」。

對此,王學泰先生認為,這是一些學者強作解人,搞錯了,因為它完全不符合【水滸傳】對「樸刀」的描述。

然而,恰恰是王先生誤會了。

因為這一解釋,的的確確來源於明代兵書對「樸刀」的定義。

工具書依據正規的軍事著作來寫詞條,完全正確。

畢竟,宋代綠林強盜們手裏拿的那個簡陋的農具,誰也不知道它究竟長啥樣,如果不是【水滸傳】把它提到了200多次,可能早就淹沒在歷史中了。

甚至於它的名字pō刀,是不是寫成「樸」,都是未知數。

而在明代人(至少是明代中晚期的人)看來,他們使用「樸刀」就應該是短把的。

比如明代刻印的容與堂本【水滸傳】(刊行於萬歷三十八年,即1610年)中,梁山好漢們手裏的樸刀,完全是明代的款式。

容本第二回,史進、陳達、楊春手裏拿的都是樸刀
容本第十二回,楊誌手持樸刀對戰林沖

事實上,當樸刀再次回到文學中,它的形制也已經隨著時代而變化了。

清代乾隆年間成書的白話短篇小說集【娛目醒心編】裏,有一篇【圖葬地詭聯秦晉 欺貧女怒觸雷霆】,裏面講陰員外為了一塊風水寶地,逼死了兒媳朱氏一家。朱氏的鬼魂回來索命,陰公子嚇得佩了一把樸刀防身。

一個富家公子,當然不會隨身佩一把像宋代的畬刀那樣的砍柴刀,他攜帶的,只能是明代的樸刀(短柄長刀)。

特別補充:清代的撲刀和長刃大刀

今天,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十八卷的【皇朝禮器圖式】,其中在第十五卷中,提到大清綠營使用一種「撲刀」,樣式和宋代、明代的樸刀又不一樣。

這種刀看上去,有些類似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馬刀」

它還有個名字叫「拍髀刀」,意思是攜帶的時候,會不停地拍打著大腿(髀,即大腿)。

然後,【武備誌】裏的「長刀」,也有了一個新名詞,叫「長刃大刀」。

書中的解釋是——

綠營長刃大刀,謹按茅元儀【武備誌】長刀,倭奴之制,甚利於步,刃長五尺。

附錄:人民美術出版社【水滸傳】連環畫以及央視【水滸傳】中出現的樸刀

連環畫裏,除了劉唐鬥雷橫時用的長柄刀之外,其余場景,樸刀均繪成了短柄。

央視【水滸傳】的相同場景——

央水這一種刀形,看上去更像清代的寬刃大刀。

【皇朝禮器圖式】中對它的描述是——

謹按茅元儀【武備誌】掉刀,刃首上闊,長柄,施鐏。

2022.1.15

參考資料

【宋史】、【武經總要】、【武備誌】、【武備要略】、【皇朝禮器圖式】

宋話本、元雜劇若幹

石昌渝:【從樸刀桿棒到子母炮】

王學泰:【樸刀的故事】

陳洪:【「水滸與道教」四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