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創投出來的電影票房都不怎麽樣?

2019-12-11影視

這個問題是目前國產電影的一個巨大癥結之一。

原因很多。

1.大部份創投跟在電影節、影展後面,中國的電影節和影展是什麽樣子,就不難理解創投環節得多菜了。這裏包括台灣省的金馬。

2.專業性。這個沒法說了,就是,都不專業唄。可以參考first 影展,西寧電影節,平遙電影節什麽的,有大咖去,架不住參賽者水平有限,也架不住匆匆忙忙的活動環節。好導演,好編劇不一定是好老師。

3.參加創投的人腦子一般都不靠譜。這句話得得罪我一幫朋友。但是這是真的。電影,特別是國內電影市場,是一個10賭9輸的現狀,大部份參加創投的人,都抱著自己還不錯(其實大部份抱著自己牛逼壞了的心態,很多所謂編劇導演窩在家裏不工作,整天自我催眠覺得自己是下一個李安)的心態,然後和制片人、投資人一個勁兒的要費用,完全的自私。電影的成功,觀眾能記住的除了演員大概也只有導演了,何況是這種半野雞的專案。

簡單理解是這樣:

如果你手上有200w現金,一個人過來說給我用吧。我不能保證還你本金,利潤更不要談,談就是俗。但是呢,我得有作品,不然不好參賽。就算拿獎了也是我露臉去,觀眾(如果有的話)也只記得我,跟你關系不大。但是有極小,小到比買彩票中獎概率大一點的機率咱們能賺大錢,你多問幾句還要被懟「不尊重藝術、你不懂」,而且我跟你要錢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是根本看不起你的。

誰給錢誰XX。

是個制片人和投資人都知道,這種專案,連洗錢都沒辦法操作,除非制片人low到和編劇導演一塊忽悠投資人,拿了投資,各分一半,半路走人的情況。

腦子不好還表現在大多數創投的專案都是是糟糕的「文藝電影」。打引號是因為這是一個不被認可的電影分類。

送一句蘆葦老師的話:別把藝術電影當做防空洞。

「藝術電影」(其實這種分類都沒被全球電影界認可過)這個類別對腦子不好的編劇導演來說是太好了,拍的再爛,觀眾再罵,只需要點一顆煙,淡淡的說一句:「這是一片藝術荒漠,你們都不懂,我不難過,我只是替你們難過」。十足的混蛋。何況去過創投或者影展的人都知道,再爛的電影都有人捧臭腳,再爛的混蛋都有人喜歡不是嗎?

3.國內行業太低幼。這個很沒辦法,以前和一群制片公司的人了,聊到半夜,那些誰都知道的問題沒有一個能解決的,這種狀況很神奇。

另外,導演和編劇不是學校教出來的,可以參考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研究下現在的香港優秀導演都是怎麽被培養的就知道了。導演是門手藝活,沒有靠譜師傅帶,絕對出不來。看看陳可辛,看看文牧野。

而創投呢?

匆匆幾天,怎麽可能培養出優秀導演。就算很多孵化專案的基金和組織,老帶新的環節也很泛泛。

想培養一個優秀導演,就一定把他仍在優秀的劇組裏,長時間浸淫其中,這還得靠悟性和努力,有些天生腦子搭錯弦兒的,半輩子都出不了活。

有一次和葉偉民導演聊這些事情,他說起自己的導演生涯,無限感慨。很小的時候出來混生活,劇組是最合適的地方。進去了,得到一幫電影人的幫忙、提攜,一步步走到今天,十分感激。所以他自己帶了兩個徒弟,只要是他的戲都帶著他們鍛煉,原話是,想到自己被那樣的照顧,培養,也很想為電影做點貢獻。

就這個情緒,在大陸導演身上,我見到的極少,這大概也是文化使然。沒有這樣的土壤,想憑空跳出來個天才,就很扯了。

前段時間一篇很火的高校畢業編導生賣電子煙的文章,導致那些高校的一些學生和老師的劇烈反彈,讓我覺得很搞笑,那些被刺痛的人不過是把電影當成了宗教,並且以自己掌握了這門宗教的解釋權為榮,並以此妄圖攫取電影這門生意的全部利益。這套思維邏輯是不是和極端宗教恐怖分子很像?

如果有一天看到,那些參加創投的大多數人不再是把電影當成宗教,認真學習,好好練習,懂得觀眾為什麽需要電影,也懂得自己為什麽需要電影之後,估計這個問題才有可能開始得到解決。

創投會上恰恰聚集的了最多的以自己是電影人而感到光鮮和高貴,誤以為自己掌握了電影宗教的解釋權的一幫人,所以他們不光是做不出好電影而已。

我剛入行的時候,別人知道我是做電影行業的,都會羨慕,覺得我很光鮮,很長一段時間我也以這種光鮮自居。等我真的在這個行業久了之後,我開始恐懼這種羨慕和光鮮。因為我知道我大多數時候可能和民工兄弟一樣。後來,別人知道我是做電影行業的,依舊是發出贊嘆和表示羨慕,這時候的我如芒在背。時間並不會改變這個行業內外對電影的宗教式崇拜,這一點沒有改觀,中國電影就沒有質的改變。

我記得很久之前我翻開那本5cm厚的【世界電影史】,開頭它告訴我,電影技術誕生之初,是馬戲團裏的把戲,你投幣它就放一遍,跟中國古代走馬燈的把戲是一樣的。到最後人們發現它是優質媒介,所有的目的就是傳播想法並賺到合理利潤而已(這是所有媒介的根本意義)。

我當時頓悟,電影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