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有哪些被用濫了卻仍有效的經典情節橋段/套路/老梗?

2017-05-10影視

除了回答問題之外,我們順帶說一下 「人類為什麽愛套路」

電影看多了,你就能發現,絕大多數商業電影故事原型其實依然可以匯總成這樣一個模式:

從前,有個主人公,出於某些變故(可能是彗星撞地球、回到過去、門派被滅、家裏破產、女友出軌),有了一個目標(可能是逃出絕命鎮、重回現代、淪陷魔戒、拯救世界、離家出走、追求女生),在追求目標的時候碰到一些阻礙(可能是道貌岸然的名門正派、綁架女友的爛臉大壞蛋、惡毒事媽婆婆、快要結束的壽命、你不愛她她卻深愛你的美麗女二),經過努力克服了阻礙,又經歷一些意外,最後一個翻轉,最終達到目標。

為什麽主人公總不能一步到位獲得目標,為什麽綁架女友的大壞蛋總是不是有很多疤痕就是掛著兩顆黑眼圈,為什麽主人公總是被人相助,為什麽勇敢的女性總是不管有用沒用也要盡可能地暴露自己的皮膚?

為什麽人們喜歡的故事套路這麽接近,為什麽明知是套路依舊欲罷不能地看下去?

最直白的解釋是故事滿足了人們的內在需求。 只要切中觀眾與生俱來的特定欲望,「套路」就是定律。

美國學者莊拿芬·歌德夏在【講故事的動物:故事造就人類社會】一書裏分析說,講故事是人類在面對大自然和社會復雜情況時所需要的生存本能,大腦在接收故事情節的同時學習並強化了自身對未知情鏡和各種棘手事件的反應,也促進了人類大腦的前進演化。

這種觀點或許能解釋為什麽故事裏有那麽多的套路是固定不變的。人類在 3 萬年前就開始在洞穴裏畫畫講故事了,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人們對故事的渴求背後有隱藏的生存收益。學者們相信 原始時期生存的苦難,固定了我們喜歡的故事套路。

例如在部落裏生存,想擴大領土保護家園,就需要學會互相合作,不偷不搶不內訌。什麽樣的人可以活下去,什麽樣的人會受到唾棄,都悄悄在故事裏沈澱成型,這些定型在日後也演變成道德、普世價值,成為社會的規範。

亞里士多德有過一個觀點:「我們無法透過智力去影響別人,而情感卻能做到這一點。」故事在其中扮演者絕佳的情感傳遞媒介,這點在宗教和政治上體現得最明顯,宗教改革時代,加爾文主義者為了攻擊異己,把天主教都描繪成臉譜化的邪惡大反派。這種黑白分明地立靶子,簡單直白地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會讓觀眾情感有明確的指向性輸出,也是如今眾多情感毒雞湯、名人炒作的手法。

用進化論的觀點就能解釋,為什麽英雄總是容貌俊美,反派總是脫發、黑眼圈、毀容、滿臉皺紋,宛如皮膚病患。比如像伏地魔和‘人皮臉’,似乎能激發觀眾對傳染和疾病的恐懼。讓人們遠離它。

又因為人類的「同族意識」更有利於群體生存,異國特征會喚醒我們的排他性,所以電影裏的壞蛋經常會帶著口音。讓外表可憎的角色來專門損人利己,人們就會不自覺地把壞事和醜怪聯系在一處,因為厭惡醜惡而不去做壞事。讓外鄉人負責做壞事,則會增強對群體的忠誠,更有向心力。

即便到了 21 世紀,諸如此類的當代故事元素很多都能在原始部落中流傳的神話傳說裏找到原型。 那些能夠影響全球的故事,不外乎都是有人類共同情感基礎的 ,因而要能世界通行,或許人類歷史塑造的故事套路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