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碼

為什麽日本人喜歡用手機發郵件而不是發短訊?

2011-12-30數碼

反對所有認為「使用郵件比使用短訊高級」、「日本人愛用郵件,中國人愛用短訊,所以中國互聯網就是發展畸形、中國人就是傻」的觀點。

日本人愛用郵件,中國人愛用短訊,都是兩個國家電信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結果。之所以有短訊和郵件兩個使用習慣的分化,原因是兩個國家的電信產業技術發展路徑不同。或者更直白地說,日本這個國家在世界電信版圖中就是一個奇葩的存在,什麽技術什麽制式都喜歡自主研發,對於外來技術有著本能的抵制,在不斷地埋頭鼓搗中,培養起了日本人使用手機收發郵件的習慣。

郵件和短訊,在使用者眼裏看來都是一方發送包含一段文字的資訊給另一方的服務形式。但是在背後,這兩種服務的實作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通俗的說明,短訊的發送是依靠和打電話相同的「語音網絡」,而郵件的發送是依靠和上網相同的「數據網絡」。對應到現在的手機顯示界面上,以iPhone為例,營運商名稱旁的五個點代表的是「語音網絡」的連線質素,「3G」、「E」這些字眼代表的是「數據網絡」的連線質素。當連線上語音網絡時,不一定能連上數據網絡,而這時可以正常地打電話和發短訊;當連線上數據網絡時,一定也連上了語音網絡,這時才可以發送郵件。

在2G時代,GSM(全球使用)網絡和PDC(日本獨家)網絡的數據傳輸速度都是9.6 kbps,對於短訊來說,走的是信令網,加上有長度限制,所以即使是很慢的網絡也能順利地發送接收短訊,但是對於普通的網站和郵件服務來說,這樣的網絡速度實在是太慢了,可能載入5分鐘都看不到完整的郵件內容。因此,人們想出了一種解決辦法,就是制定出適合於9.6 kbps傳輸速度的通訊協定,將網站內容、郵件內容、其他套用內容轉換到這種協定上,就能夠在手機上看到內容了。制定的結果,就是我們都熟悉的WAP協定。

相信許多人都上過這樣的WAP網站吧。簡潔到極點,只包含必要的文字內容,沒辦法,如果裝上其他東西的話手機網絡傳不過來。

有了WAP協定,這下可以上網站,發郵件了。但是你的郵箱是搜狐郵箱,是網易郵箱,當時的手機裏也沒有這些網站郵箱的客戶端App,所以你收發郵件還得先用手機登入自己的郵件服務網站,然後才能進入收件箱檢視郵件。是不是覺得太麻煩了?是不是心疼自己的流量費了?

但是在日本,前面說過,他是個奇葩,NTT DOCOMO自己埋頭苦幹出了另外一個服務——i-mode。

註意,i-mode是一個綜合服務平台,使用的是compact HTML協定。這個服務平台號稱傳輸速度比WAP更快,而且還整合了郵件服務,使得日本人只要在郵件伺服器那邊稍微設定一下,讓伺服器自動把郵件轉發到i-mode平台,就可以在手機上收發郵件了。

所以,在2G時代,中國人(也包括世界其他地方的人,WAP才是世界主流協定),手機螢幕上的功能是「電話、短訊、通訊錄、瀏覽器」,而日本人手機螢幕上的功能是「電話、短訊、郵件、通訊錄」。

因為日本電訊供應商之間的相愛相殺的歷史,直到2011年以前,幾家營運商都因為短訊資費分配比例的問題導致一直沒有達成短訊互通協定,所以手機裏的「短訊」功能還是個閹割版。

如果你是當時的日本人,你要給人發資訊,你會點選短訊圖示還是點選郵件圖示?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1999年2月,i-mode服務正式推出,1年半的時間裏發展了1400萬使用者(日本國內)。在i-mode的業務中,電子郵件占了業務量的三分之一。

2000年,中國移動推出「移動夢網」,廢除了包月制收費,確立了「一條一毛錢」的短訊收費方式,短訊業務開始爆發性增長。

2001年,NTT DOCOMO取得3G牌照,正式商用WCDMA網絡。

2002年,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達成短訊互通協定。

從此兩國人民在短訊和郵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再也沒法拋棄業已形成的使用習慣,直到流動互聯網嶄露頭角的今天,才分別由微信和Line松動了短訊和郵件在兩個國家中的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