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碼

產品經理,如何轉行到人工智能/機器人領域?

2016-05-25數碼

這麽多人認可,我不得不打個廣告啊~

幹貨正選公眾號「hanniman」,關註並回復「666」,領取獨家精心整理的「AI季度資料包」(90份行業報告、社群精華、硬核網文)。

------------

知乎上有不少相關問題,最近突發奇想,匯總公司多位PM的智慧,整理出我們對這個職位的理解,希望能幫助到想進入AI/機器人領域的PM們~

具體拆解為以下4個問題——

1、AI/機器人PM在 做的事情 ,和常規互聯網PM有何不同?面臨的 問題和困難 ,有哪些不同?

答: 做事流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但 不同之處在於——

1) 需求把握 。AI/機器人領域還處於探索期(找剛需),產品形態甚至典型使用者群體(畫像)都還不明確,所以 資訊收集(行業/競品/使用者等)、創意思考、產品驗證的工作會更被突出

2) 閉環驗證 產品核心價值的設計和驗證工作, 很難以數據分析為主驅動,而需要PM有大膽的思路和敏銳的洞見 。因為A)從手機場景,升級到機器人場景,天翻地覆的變化。B)使用者門檻遠高於互聯網,使用者量和使用者數據遠比不上流動互聯網產品的量級;C)產品很可能和硬件相關,導致叠代周期更長,收集有效數據更難。

3)互動設計。 場景巨變,使得 互動方式從純軟件(界面、觸屏)/純硬件, 升級到多模態互動等更復雜的人機互動形式,還沒有形成清晰的互動體系標準 。很多人沒意識到的是,新時代,不僅是新技術驅動, 更關鍵的標誌是新互動 (還可能有新硬件)。

4)功能設計。 比如做搜尋,和做AI問答或對話,還是很不同的東西。並且,一旦和硬件相關,難度就會陡增。

5) 數據分析 語音互動產生的數據分析難度遠高於觸屏互動 。 因為觸屏互動有效表達使用者意圖的概率非常高,而語音互動辨識出的數據往往和使用者意圖有很大偏差。

2、AI/機器人PM需要具備的 能力和素質 ,和常規互聯網PM有何不同?

答: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都需要 跨越式升級 。由淺入深的說——

1) 更廣更深的知識(經驗)積累 :不僅是常規的app、網站等,還可能包括硬件、OS、量產、甚至新的使用者群體認知(小孩、老人、外國人……)

2) 更強的技術理解能力 。對這點,見仁見智,有2種觀點:A,必須有技術背景,真的懂軟硬件開發到底是怎麽回事;B,本質上需要能清楚「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所以有相關經驗也行。或者,如果整個產品團隊有其他人能做到這點也行,互補配合。 不論如何,至少是比常規PM的要求要高的 。如果本碩博就在接觸神經網絡、深度學習、自動化等方面,會有點優勢。

3)更高效的學習能力/悟性 。不僅需要學習以上內容,更可能隨時需要去學習新的領域(甚至是技術領域)。

4) 重新認識人的感知和互動方式 。參見第一個回答的第3小點。

5)更強的洞察力和創造力 。參見第一個回答的第2小點。另外,還包括產品設計時的想象力——大腦模擬體驗過程(手機app可以弄原型,但機器人體驗怎麽辦。。。)

6) 行業認知/趨勢判斷 。行業周期性如何?AI/機器人領域的發展方向如何?前沿的這些新技術/新產品形態,哪個能最終勝出?如何組織這些新技術/新產品形態?時間窗(時機)如何?政府/大學對行業的影響,如何理解、應對和借勢?還有國際化思考……

7)更深入的人文素養和靈魂境界。 個人理解,真正的AI/機器人產品,需要超越純邏輯性的思維和內涵。比如,有人認為,對於機器人產品,把功能價值做好(有用)就可以了,但我個人認為,機器人和人互動時,一定會伴隨著情感等非理性影響,這不是設計者想規避就能去除的。當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超大的工業機器人時,被震驚了,因為那種協調的動作和節奏,本能的會讓觀察者覺得「像人一樣」(不是個機器。);另外一個例子,在表演/戲劇領域,表演者是可以完全透過動作的方向、振幅、節奏等來表達情感的!可參看Pixar 1986年的動畫短片【小台燈】(Luxo Jr),影片在:Ƥ¿Ë˹pixarÀúÄ궯

更深入的說,一個產品,本質是其公司、設計者靈魂能量層次的外化,一個精神層次不高的團隊,不可能做出一個跨時代的AI/機器人產品。

3、如何判斷我是否真的對AI/機器人領域 感興趣 ?如何判斷我是否 適合 AI/機器人領域?

答: 「感興趣」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一個動詞 ——關鍵不是你多麽興奮,而是 興奮過後,你具體做了什麽

如果做到了後面第四點的過程(至少一部份),才是真正的證明了「感興趣」。也只有基於此,並且真的去做了1、2個產品feature設計(可以給自己出需求或研究課題),才可以判斷你是否合適。

另外,如果理解/討論停留在下列問題層面(無營養、無邏輯、無邊界、無方案),就還不適合:

  • 對於「強人工智能」的好奇心與普通群眾或科幻小說家別無二致
  • 人工智能再牛逼也擺脫不了「吹燈拔蠟(斷電)」的尷尬,根本不智能
  • 我想和人工智能談戀愛
  • 大自然到處存在著人類無法理解的演算法, 人工智能再牛,也是大自然的一部份
  • 智能家居隨時監控你的生活狀態,這種可能產生危險的東西,除非能夠證明可靠性,否則不會使用。
  • 補充一個同事的觀點:是不是想重新認識自我、認識人類。

    4、如何(轉行)成為一個合格的AI/機器人PM,需要做什麽準備?

    答:個人建議

    1)看知乎上「所有」和人工智能/機器人相關的問題、看相關書籍或課程(後面有 附錄 詳細列出)。

    2)體驗各種AI/機器人產品、了解必要的產品/技術現狀(比如語音互動相關、各種傳感器及其作用),收集行業公司/團隊/機構資訊。

    3) 整理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認真思考人類行為、研究自我。

    4)篩選幾個你真正認可的創業團隊,想盡辦法結識其中的牛人(帶上你的獨到見解),去交流(先想想,為什麽你值得ta花時間),甚至申請一份實習或兼職工作。

    —— 附1:AI書籍和公眾號推薦 ——

    1、本人精心整理的 15本AI書籍 (特別適合「非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互聯網從業者、大學生等)——

    2、給AI產品經理推薦的 21個公眾號

    —— 附2:侯世達(Douglas Hofstader)的觀點 ——

    (來自:侯世達的個人主頁,以及【科學的極致——漫談人工智能】)

    現在主流的研究雖然很厲害,但卻與真正的人工智能沒有半點關系

    微領域下的類比就是我過去30年一直在研究的東西……我自己也不確定我最喜歡的,但我可以肯定我最終的選擇——無論是哪一個——一定會是在我腦中舉行的「審美比賽」的贏家。 這個問題無關邏輯抑或真理,而是關乎美,也因此歸結為品味。 這種方式看待思考與大多數人工智能研究者在過去五六十年裏所想的相去甚遠。他們之所以不待見這個觀點,是因為從計算上去給審美品味建模實在太過模糊,而試圖用邏輯或數學去模仿思考看起來又是那麽的直截。然而, 這些形式化的研究方法帶來的是極其生硬的「智能」,毫無洞見可言。在我看來,他們「沖著錯誤的樹在吠」 (譯註:英諺,本意是獵狗以為把獵物追上了樹、沖著樹吠叫,但其實獵物已經逃到了另一棵樹上。比喻弄錯了物件)……而要是我們的任何系統真的在其微領域中獲得了與人類相頡頏的智力,我們將痛心至極,因為那將是很可怕的:這意味著人的智力並非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復雜或深奧。這意味著短短幾十年的研究就足夠人類解開人類思維的奧秘,那,在我看來,將是一個悲劇。……在FARG我們沒有致力於開發實際的套用,諸如轉譯引擎、答問機器、網絡搜尋軟件此類的東西。我們只是在努力地理解 人類概念的本質和人類思考的根本機制。我們更像是哲學家或試圖探究人類心智奧秘的心理學家 ,而非旨在制造聰明的電腦或機靈程式的工程師。我們是一群老派的純粹主義者,我們的動力源於 內心深處的哲學好奇心 ,而不是制造實用器材的欲望)。】

    ---------------------

    作者:黃釗hanniman,前騰訊PM,前圖靈機器人-人才戰略官/AI產品經理,10年AI、13年互聯網經驗;垂直於AI產品經理的第一社群「AI產品經理大本營」(5年)和自媒體「hanniman」(8年);作品有【AI產品經理的實操手冊】(社群4年1000篇幹貨合輯)、200頁PPT【人工智能產品經理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