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碼

適合大多數博物館內藏品拍攝的鏡頭和相機組合有哪些?

2015-08-16數碼

這個問題適合我。來分享點我的經驗吧,多圖預警。


聲明:本文主要是主觀經驗。圖片除標註的一張外均為自己拍攝。已授權知乎日報釋出,其它轉載請先私信聯系,如未經同意轉載視為認同並同意支付每千字百元每圖50元的稿費標準。


先說個初步結論,題設條件下不推薦任何定焦鏡頭。 拍博物館展品,更多的需要考慮博物館的環境,而僅僅一機一鏡,必須有所取舍。


答題前先鋪墊點相關內容:


首先,允許拍攝的博物館大多數是禁止使用閃光燈的,一些住宅改造的私人博物館(比如名人故居)狹小的空間都不允許你使用三腳架,所以拿感光效能強的機身(5DMK3)拍展品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高感光度能幫你在黑暗的展廳中拍到東西,在低光條件下給你更快的快門,大振幅提高你的出片率。不過,高端機的重量大家都知道。其次,玻璃反光這個東西是博物館拍攝最常見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偏光濾鏡應該還是要準備的,少了讓人崩潰的反光,分分鐘幸福感爆棚。第三,獨腳架受限不如三腳架那麽嚴格,可以考慮。


再看你的拍攝性質。不少博物館是開放預約專業商業攝影的,這種情況下是有可能移動展品並自己布光,那肯定是奔著出大片而去了。但題主你明顯只是打算旅行路上的參觀行攝(不然也不會提這個問題),那麽 實際情況是多數時候你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玻璃櫃子,可能以各種扭曲的姿態瞄準對焦按快門 ,所以我的答案前提也是以非專業拍攝為準。


然後討論原題描述中提到的兩個鏡頭(前提是題主已經領悟了焦距和視角的關系,連結:焦距視角示意圖)。題主打算「主拍中國古代藝術品」,比較常見的是錢幣,印章,玉器,陶瓷等(中小件),石雕、佛像、青銅器、書法、繪畫等(中大件),古建築、紡織物,壁畫等(大件及巨大件),道理其實和和西方藝術品差不多:鐘表、玩物、陶瓷等(中小件),雕塑、盔甲、樂器,油畫、標本、家具等(中大件),古建築、壁掛紡織品、大型浮雕等(大件及巨大件)。在博物館展廳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想靠一只定焦鏡頭覆蓋大多數不同尺寸的展品,不可能。


還請先看這第一個例子:



大英博物館某個樓梯間中這尊大石佛,我分別試過俯拍、仰拍各種角度,也就在這個位置用全幅+16mm比較完整的記錄了這個東西(估計用全幅+24mm都很勉強)。此刻只有身後大約兩米寬的樓梯段,不給100mm焦段任何空間。


再說35mm 1.4這個鏡頭,性價比太低,如果陳列布置比較擠,會收錄進很多遠景,拍靜物之大忌。1.4光圈景深太淺,拍展品,很多細節會被模糊掉。我一般都用4以上,有時候實在光線不好才開更大。我認為,如果不是商業攝影,這只頭根本沒必要買。


然後給出第二個例子:


這張多倫多鞋博物館裏收藏的古羅馬時期的夾趾鞋,焦距35mm,為什麽以這個角度拍?因為旁邊還放了一雙鞋(註意看陰影),正面拍就不可避免拍到旁邊的鞋。保證前景之後,遠景又出問題了,你看35mm的畫面收錄了多少玻璃邊框和反光,這些多余資訊實在太幹擾主體。這也只是你將面對的千百種陳列環境中的一種而已。


這兩個例子意在表明,博物館的布置對拍攝器材選擇的影響。


然後選四種常見類別的博物館為例:


一、綜合性博物館


我覺得在大英博物館拍攝不太舒服,其原因有三。 一是距離不夠, 不少展廳的展櫃間距比較小,展品相對密集,去過埃及館的人保證深有體會,最窄的過道差不多就兩人並肩寬,長焦鏡頭毫無用武之地。 第二是燈光設計一般 ,有些館自然光很強,玻璃櫃特別多,人工光源主要照顧參觀者而非拍攝者,所以拍出來的東西經常缺少層次感。 三是人太多 ,如果你剛好處於相對而行的兩股人流,那麽你的隊伍裏只要有一個人停下來,你就會被卡死在裏面,更別說拍照了。當你有空間時,一旦舉起相機取景,來來往往的人流馬上擋住你,不得不等很久。也有的人也會自動停下來等你拍完了再過,拍久了其實會很尷尬,因為你的拍攝行為已經影響到了別人的正常參觀。


所以在大英博物館我基本全程是16-35mm,主要也只是拍攝些展品組合,比如中國館的瓷器:


要麽就拍局部,比如這件波斯石刻,當然還有石棺,壁畫之類:


偶爾也會遇上這麽體貼的拿35mm也能拍的單件展品,背景幹凈,布置寬松,比如這件傳說中玄乎其玄的阿茲台克水晶頭骨。但是在這種拍攝條件下,中間焦段還要適合一些。


相比之下,盧浮宮空間夠大,雖然人還是不少,但是我有一半時間都是70-200mm掛機。不說遠了,就那張蒙娜麗莎,裏三層外三層的圍觀群眾,外加個三米遠的欄桿,拿廣角拍拍看,我能保證拍到的畫面很多個後腦勺,被虛化的麗莎小姐她在叢中笑。


(這張圖來自百度,侵刪)


另外,盧浮宮很多建築細節值得細品,比如穹頂的浮雕版畫和繪畫,這時候長焦的優勢就出來了。當然,廣角偶爾也能用,但正常情況下你用廣角平拍整個房間,每張照片都會有遊客。


至於展品布置,盧浮宮的空間也合理得多。在能用長焦的情況下,我基本都不換廣角鏡頭。下圖是85mm下的幾個針線盒(或胭脂盒?)。請忽略那點過曝……



順手選了兩張反面教材:


在正常站立拍攝角度下,難以避開的遊客背景以及無處不在的玻璃反光。請註意遊客背後還有個展櫃。


陳列太緊湊,旁邊的幹擾元素多,你拍特寫也不對,全安排進去也不對,怎麽找角度都不對,憑借我的粗鄙技術,成功把它拍成廢片一張。



二、當代和現代藝術博物館


拍當代和現代藝術,我一般掛廣角鏡頭。我參觀的現代藝術比較少,主觀感受是不少作品體積比較大,視覺沖擊力強。單件的瓶瓶罐罐,盒子面具相對較少,大型裝置,雕塑和油畫,也多以組合形式出現。廣角端記錄的相對完整一些,用長焦你大概需要更多的關註局部。我反正不太有欣賞現代藝術的天賦,也很難感受到它動人的細節(梵高除外)。


不過好在我去過的這些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空間都比較大,拍攝空間都比較寬松。





再上兩張在MoMA拍出來的反面教材:


這是一組陶片的局部,受限於長焦,不能完整表現整個作品,這個就是展品裏的糖水片,除了自我陶醉,拿來發個朋友圈騙贊都難,對於復習展品更沒有任何幫助。


這是一本紮滿大頭釘的筆記本,光圈放到3.2,景深過淺,記錄資訊不完整,細節缺失。



三、自然歷史博物館:


礦石,人類歷史和生命科學等等展廳,中間焦段的變焦鏡頭基本能覆蓋。 它們多數時候布置成這樣:



這樣:


還有這樣:



唯一的好訊息是:假如你是某個學科(比如礦石,昆蟲)的狂熱愛好者,那麽100mm微距鏡頭此刻正該上場。


永遠火爆的古生物化石類展品幾乎都得靠廣角鏡頭,因為它們有的實在是太高大了。



單獨再安利一下,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最好拍的部份是實景模型,因為展品櫥窗由攝影師特別設計過,基本不需要重新構圖,站在櫥窗正中對準焦然後按快門就出片。但這個系列基本上都得用16mm焦距才能較為完整的裝下櫥窗裏的展品資訊,之前我也為這部份寫了專欄:【好上路 • 愛自然,得永生】,不妨移步一讀。



四、 動\植物園


這個我也把它算到博物館內了,畢竟動物植物也都是「物」啊。


在動植物園拍動物和花花草草,別猶豫,看距離選長焦鏡頭,100mm微距和70-200mm變焦二選一足矣。在有限的距離內拍鳥和蝴蝶,拍獅子老虎,又有長焦鏡頭內建的虛化優勢,隨便出些大光圈照片就夠你炫耀一陣了。300mm及以上的鏡頭,一般留給那些野外鳥類及大型草原危險動物的,園內基本用不上。


用上幾張糖水片騙騙贊,結束這一部份。


某蛇


某猴


某鳥



最後答題主問題:


綜上所述,我的建議如下:


1. 盡量多滿足「穩定持機(鐵手、獨腳架)+高感光度+鏡頭防抖+偏光濾鏡」這個組合條件。

2. 如果你在國外,可以報名參加一些博物館攝影團(Museum Photography Tour),與其它專業人士或者愛好者學習交流經驗,再決定自己中意的方向,配置器材。

3. 提前在網上翻翻你的目的博物館的實景照片,評估一下展品陳列的布置距離,人流量低的時段,選適合的時間去 (此處應插入那個著名的【故宮一年中什麽時候人最少】的最高票答案)


根據題主的描述中提到了「國內國外」,以及「本打算買一個高端相機」,私認為題主應該是個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但是題中又提到「主要用於拍攝記錄博物館藏品,甚少作其他用途」的經濟性,那只能分情況描述:


如果題主打算拍攝到漂亮的照片,那麽最經濟的原則上是根據目標實際條件租用。


如果非要買的話,機身高感效能一定要好(比如5DMK3),如果是抱定了不再升級的想法,鏡頭可以選用24-105L。如果你覺得自己以後還有可能升級,那可以考慮一支24-70LⅡ。這麽配置的目的是盡量去滿足三點:高感,大光圈,焦段,最大限度的去解決上面提到的「禁閃光燈,無三腳架,展品種類,場地空間」等問題。缺點就是重量大,價格貴,但是平均出片質素高。


如果僅僅是為了照片記錄展品,而不需要那些「毒,德味,學習了」的贊美,那麽則建議使用近期釋出的中端機型(比如70D)配18-200mm一鏡走天下,這個組合才是真正可能滿足你原題需求的,但是肯定躲不開的是低出片率和照片質素不高的問題。


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和復習展品,不在乎是否有照片,那麽推薦使用高畫質DV,比相機輕便,且可以全方位記錄,順帶可以錄音,逛博物館時也是很常見的。






如果您對博物館感興趣,我還有這些答案供您拓展閱讀:【答案索引--【博物館】 - 知乎專欄】


——————————我是求賞的小尾巴——————————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不妨點選連結,【釋放或掃描二維碼】對我進行微信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