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美洲高產糧食作物種植是不是明清人口大爆炸的原因?

2024-05-14科學

清朝時期,中國人口出現了一場爆炸式的增長,從最初的7000萬猛增至4億多。這一巨大的變化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是什麽原因導致了這一龐大的人口激增?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麽?這場歷史性的人口增長,是社會、經濟還是其他因素的產物?

太平從戰亂中崛起,生命在和平中恢復希望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明王朝就此覆滅。而就在同一時期,滿清聯軍也如虎添翼,勢如破竹地攻入京師。此後半個世紀的時間裏,正是「兵連禍結,世亂年色」。

那一年,盛夏來臨之際,山東大地驟起駭人戰火。清軍五萬與明軍南明軍八萬在山東巨野展開殊死決戰。彌漫的硝煙遮天蔽日,空氣被炮火燒灼得透不過氣。血肉模糊的屍體堆積如山,浸透大地。村鎮被夷為平地,遍地雞飛狗跳。

這僅僅是明清戰爭眾多殘酷戰例的一隅。在漫長的戰爭歲月裏,百姓在戰火中掙紮,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絕望。那個時代的人們,望著南遷的飛鳥,望著遠方故鄉的方向,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他們渴望著太平,哪怕僅僅是生命得以延續的太平。

滿清入主中原後,康熙皇帝繼承了那個動蕩紛亂的帝國。面對仍在持續的三藩之亂,他毅然出兵,終於使得這個國家迎來太平。老百姓得以卸下戰爭的重擔,安心回到故鄉,重新開始正常的生活。安穩的生活環境,使得人口數量得以水漲船高。政局的穩定,為人口數量爆炸性增長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廢除丁稅,解放了生命繁衍的禁錮

在清朝之前,丁稅一直是帝王征收百姓稅收的重要手段。每戶要按男丁人口數量交納丁稅。這對生育多個孩子的家庭而言,無疑是經濟上的沈重枷鎖。譬如李氏一家七口,供養老小已經捉襟見肘,每年交上幾十兩白銀的丁稅,更是雪上加霜。

丁稅的存在嚴重制約了人口的增長。正因如此,滿清的開國之主努爾哈赤曾與文臣討論過此事。文臣直言丁稅壓榨百姓,勸諫廢除丁稅以熄滅民變火種。但努爾哈赤終究沒有廢除,因為丁稅關系到軍費民生。這一禁錮生命繁衍的枷鎖,一直延續到康熙年間。

面對丁稅的弊端,開明的康熙帝選擇采取行動。在1750年春,朝議上討論改革丁稅制度的建議出現分歧。起初,康熙帝還猶豫著沒有表態。然而到了當年冬天,皇帝突然下旨,自明年起,丁稅征收改按戶籍已登記人口數定額平均征收,新生兒不再額外征稅。

此舉無疑為生育創造了良好環境,解放了生命繁衍的潛力。果然,自此之後,盡管農業定額丁稅稍有增加,清朝新生兒數量仍實作了高速增長。到了1760年,僅僅十年時間,全國人口凈增近千萬。

雍正帝接過康熙帝的衣缽,進一步實施「攤丁入畝」的丁稅改革。這一政策徹底結束了丁稅時代,將其完全並入了地稅,按土地面積征收稅款。

對於大多數貧苦農民來說,這等同於丁稅的減免。他們終於可以放心生兒育女,不再為養活孩子的前景憂心忡忡。兩代帝王的丁稅改革,為清朝人口大爆炸註入了強勁動力。

外來作物開拓視野 培育出四億大軍

17世紀中葉,一批來自新大陸的異域作物——番薯、玉米、薯仔等,傳入了中國。起初,百姓對這些生長形態奇特的植物充滿好奇和猜疑,沒有人敢輕易嘗試食用。

直到康熙四十三年,浙江巡撫苦思開拓耕地以應對日益增長的人丁,決定率先試種這些外來作物。結果大獲成功,連年豐收的增產成果終於打破了百姓的成見,也讓當仁不讓的升為總督。從此,新大陸傳入的作物在東南沿海盛行開來。

這些作物適應力強,對土地要求不高,而且產量高。在它們的帶動下,大量荒山野嶺被開墾出來,新增了大量耕地。據不完全統計,清朝前期全國耕地面積約為兩億畝,到了道光以後,新增耕地面積接近三億畝,幾乎翻了一番!

借助外來作物開拓視野,清朝終於在18世紀下半葉徹底解決了長期以來的人多地少問題。這為農業社會的人口爆炸註入了強大動力。在康熙盛世的政治穩定和丁稅改革雙輪驅動下,清朝人口數在18世紀中期終於突破兩億大關,步入人口大爆炸的快車道。

到了鴉片戰爭前夕的道光時期,辛亥革命先驅孫中山所吶喊的「拯救四萬萬同胞」已經成為現實——清朝人口總數已達四億之巨!

然而,興盛後的清朝同樣面臨著人丁波動的考驗。白蓮教武裝起義和天災頻發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人口增長勢頭。好在清朝中後期的統治者也逐步意識到災害預防和救助的重要性,建立了若幹窩工、救荒機構為災民提供補貼,使得人口增長的大局並未因此扭轉。

傳承育人,子孫滿門

此外,我們還不能忽視百姓自身觀念中的一環。

在中國古代社會,「多子多福」一直是重要的價值取向。百姓們普遍認為,生養多子可以讓家族更加昌盛,擴大勞動力,這是一種祖宗的福氣。

尤其是在太平時期,百姓們往往更加重視生養後代,來獲得這種精神上的滿足。這種傳統觀念的持續,也在潛移默化中推動了人口的增長。

「多子多福」的觀念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文明的起源。在勞動力主要依靠人力的時代,子女的數量往往決定一個家庭的勞動能力和生產力。

所以,生育數目多寡直接影響到家庭的富裕程度。「多子多福」也就成了那個時代的客觀存在,人們用它來衡量一個家庭的成功與否。

這一觀念在農業社會廣為流傳,並代代相傳。它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基因之中,成為一種共識和預設。即使到了相對富裕的清朝,它的影響力也並未減弱。

太平讓生命延續,丁稅改革解放生育,外來作物開拓視野,在這三大利好政策共同作用下,以及「多子多福」的觀念下,清朝人口實作了從七千萬到四億的巨大飛躍。

其人口增長速度之快,在中國歷史上並無先例。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這個東方大國孕育並撫養了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四億子民。也正因如此,當今14億多中國人,幾乎人人身上都潛藏著些許清朝人的血脈。

在清朝時期,人口爆炸式飛速增長的背後,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多方面的綜合效應。首先,社會政治的相對安定和平使得勞動人口得以解放,推動了社會生產的提升。這種安定和平的氛圍為新經濟政策的改革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促使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歷史的每一個階段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個復雜而豐富的社會生態系。清朝時期人口的爆炸性增長,正是這些因素在協同作用下的產物,呈現出一個多維度的歷史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