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符合哈曼曲線的耳機是不是越來越多?以及如何評價?

2020-11-15科學

事情正在起變化

這是為什麽

Audio Precision:全球最頂級的音訊訊號測試儀器制造商,沒有之一

Listen/SoundCheck:全球最權威的專業音訊測試軟件,沒有之一

G.R.A.S:全球頂級聲學測試儀器公司,與B&K齊名,被間接指定為多個聲學行業國際標準測試儀器

例如即將成為強指標的EN50332就預設使用G.R.A.S作為測試器材。再比如Klippel NFS就采用G.R.A.S麥克風。而曾經的哈曼國際對於音箱的研究結果已經成為CEA標準。哈曼曲線據說在路上。EN50332有多種體現形式,例如手機音量過高時,會強制提醒「音量過高」等。我倒是希望哈曼曲線成為類似的標準。對於頻響曲線離譜的耳機,需要強制在包裝盒上印出「此耳機失真音質」,如果耳機頻響差到一定程度,「此耳機音質過差」,就和「吸煙有害健康」差不多。

關於什麽是哈曼曲線、耳機頻響曲線為什麽不是平的、耳機的音質和非線性失真的關系、瀑布圖等等,都是老生常談的基礎問題。我覺得要談論一個事情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這件事情到底是什麽。我在全網上也很少能看到對哈曼曲線的表述比較全面正確的,甚至是各種歪曲。畢竟如果為了反對而反對,可能反對的東西本身是什麽並不重要吧。

哈曼曲線其實還對應了兩個更基礎的問題:聲學歐姆定律與「音訊怪圈」。

聲學歐姆定律

聲學歐姆定律:音樂中的音色完全取決於其諧波的數量和相對電平,而不是其相對相位。

不論是耳機還是音箱,使用來聽音樂的。而音樂是由不同的樂器(包括人聲)的聲音組成的集合,包括 音高(音調)、音色和響度。
以耳機為例,不同耳機的音質不同,差別到底在哪裏?到底是因為什麽?我們不妨從音樂的組成來分析。我們在使用不同的耳機聽歌時,音調是不會出現變化的(除非特別特別垃圾的系統), 沒聽說過森海塞爾的耳機換成索尼的耳機聽音樂都跑調了吧? 響度則更不是衡量音質的關鍵,我們常用的耳機所產生的SPL完全夠我們聽歌。 要是響度決定音質的話,大媽跳廣場舞用的音箱音質豈不秒殺大奧。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簡單,排除法, 音質就是音色,音質就是音色,音質就是音色 。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說三遍,當然也可以說成是音色的質素、還原音色的能力等等。

音色由基頻與諧波的組成決定。任何影響這個諧波組成的因素都會影響音質。

在這裏以鋼琴的諧波分布為例(不懂什麽是諧波的朋友,可以先學習一下訊號與系統、傅立葉變換等相關基礎知識),當然,鋼琴擁有六階以上階次的諧波,這裏僅取前六階方便討論。

如果我們使用的耳機的頻響曲線如下圖藍色所示,當這一訊號的基頻為261.63Hz時(C大調1),我們聽到的這個鋼琴的音色會比較標準,也就是音質比較好。

但是假如當耳機的頻響在400~600Hz(請原諒我的靈魂手繪)。

這個鋼琴聲音的諧波會變成下圖所示。

因為這一聲鋼琴的基頻為261Hz,所以二階諧波為522Hz。由於耳機的頻響曲線在400~600Hz存在凹陷,因而使得最終回放的聲音中,二階諧波低於輸入耳機的訊號,導致鋼琴的諧波組成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音色發生變化,進而劣化了音質。

更通俗的講,頻響曲線越不標準,通常音質越差,大致的趨勢是這樣的。

其實聲學歐姆定律是整個人類對聲音認知的底層世界觀,就和「地球是圓的而不是平的」的地位差不多。

另一個問題就是關於HiFi與好聽。

客觀與主觀是存在聯系的,並非對立的。而HiFi與好聽也是存在聯系的,而不是越HiFi越難聽。

而即便是不同耳機聽眾的細分,其主要差異點也是在低頻部份,不代表任何奇怪音染的耳機都會是好的。 更不代表任何頻段任何缺陷都是可以被容許的。或者說人類的主觀感受存在一定的共性,至少我個人認為不會有人覺得X米頭戴式耳機輕松版的聲音比森海塞爾HD800S好。

「正確回放的聲音」與「喜歡好聽的聲音」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對立的,就像客觀與主觀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聯系的。

而很多時候除了「正確回放的聲音」與「聽覺上喜歡的聲音」還有一種叫做「信仰的聲音」。

我不否認有人喜歡奇特音染的聲音 ,但是如果設計師本人的聽音觀存在缺陷或者壓根沒有做過專業主觀調音,也沒有任何盲聽調研,或者只是憑著自欺欺人的想象力,就把嚴重音染的聲音強加在一款大眾消費類產品上並美其名與「好聽」與「藝術品」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而更明智也更合理的做法是,制作一款均衡中性的耳機,如果有人喜歡特定的風格,可以在中性均衡的耳機聲音基礎上使用EQ。大多數人則可以直接享受耳機的聲音。

當然,作為一名行業內為數不多的從事過專業主觀調音的聲學系統工程師,我很清楚,並不是所有聲學產品都能調到絕對自然均衡的聲音,因為在一些給定的硬件條件下,強行把曲線做成給定的目標曲線,有時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如稍微偏離曲線,或應該考慮單元本身的特性。

但至少大方向是要正確的,而不是把產品故意做的存在嚴重缺陷。

我最討厭的一個音訊行業的說法是包括音樂類別EQ設定或為特定音樂類別設計/銷售的音訊公司。正如本文所建議的,這裏的基本邏輯是,不同的音樂流派需要不同的喇叭/耳機回放。更荒謬的是,一個單一的EQ會以某種方式神奇地修復或增強該類別所有錄音的聲音。這是徹頭徹尾的胡扯(在了解科學之前)!!
當我看到這樣的產品時,它立即發出一個資訊: 設計它的人不懂音訊 ,很可能市場行銷人員在音訊工程師/科學家的爭奪中獲勝。
如果有任何特定的EQ與一種類別的音樂,那麽已經在音樂制作混音時就已經加入。只要在錄制/制作音樂的過程中使用相對準確/中性的喇叭(這已成為一種常態),那麽透過準確的耳機或喇叭播放錄音將保留下來。

增加更多的EQ,會適得其反,而且只會給音訊怪圈增加更多的混亂。
所以讓我們停止這種錯誤的做法! 除非重放時所使用的喇叭與音樂制作過程中所使用的相似,否則藝術性將遭到破壞。
——Floyd Toole博士

在這數十年來的大大小小的受控雙盲聽實驗中,大多數人或者說平均而言,人們更偏向於自然均衡的音箱耳機聲音。

或者用更接地氣的說法:

當下很多HIFI產業鏈的廠商,都來亂搞,蝦雞吧調音,自認為他們比唱片公司的錄音師還懂音樂。
全球學習音樂制作的人,數不勝數,能最終競爭進入頂級唱片公司擔任錄音工作的人,是錄音領域金字塔尖上的人才。
像環球音樂,索尼音樂,華納音樂等公司的首席錄音師,我猜他們年薪至少百萬美刀起。
而國內企業,那些可能月薪都不到5萬的攻城獅在搞調音。
音箱調音,功放調音,耳機調音,耳放調音,解碼器調音,線材調音,播放器調音…… 只能用「矯枉過正」來形容。


作者:netkiller
連結: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3552 77004/answer/157111605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至少這一部份內容,話糙理不糙。

哈曼曲線是邏輯自洽的,環環相扣,並且從客觀、主觀、主客觀等方面均能成為閉環,也有大量事實實驗支撐。

可是為什麽一些連最基礎的指標都嚴重不行的耳機,會被各種華麗形容詞塑造成發燒神器,「調音藝術品」。為什麽很容易聽出嚴重音染,會被認為是高度還原?好聽? 在這裏我不排除真的有人喜歡奇怪音染的耳機。 但更多情況可能是。。。

經常有人「反對」哈曼曲線是因為樣本數量還不夠。且不說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類似的聽音實驗需要多少樣本,就說這些人自己的說辭或者其他他們所信仰的品牌,有任何樣本數量超過哈曼曲線的嗎?退一步講,有任何稍微嚴謹科學的雙盲聽實驗嗎?什麽都沒有,樣本數量是0。

人總要有些愛好,HiFi,我說的是和聲音有關的那個HiFi當然好啊。聽音樂嘛,陶冶情操,好聲音體驗自然也好。但問題在於玩那個和聲音有關的HiFi的人,我這兩年一路看下來,其實並不多。而另一些人所謂的「HiFi」,每位剛「入坑」的發燒友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會受到其中一些影響。

例如:

  • 看數據就是木耳,不看數據就可以立刻變身成金耳朵
  • 講理論就是不懂實踐,從來沒有任何相關專業工作經驗的只要否定和無視現有聲學權威和嚴謹的實驗,就是最有專業經驗
  • 一分錢一分貨一耳朵區別
  • 耳機是藝術品,科學無法解釋,但有些人可以解釋,即便他們可能連最基本的聽力測試都過不了
  • 理論沒用,科學實驗沒用,盲聽也沒用。也就是說聽音和與聲音相關的科學實驗都沒用,就發票有用、logo有用、情懷有用、信仰有用,甚至罵人都有用。那你說這樣的「HiFi」和聲音有啥關系呢?

    其實說句實話,那個「HiFi」圈中的很多說法,甚至連基本的邏輯都說不通,更別提是否有實際依據去支撐;是架空世界觀的,是超越現實存在的,是意淫出來的。甚至連最基本的什麽是聲場都不知道,音箱和耳機的區別都不知道,更別提能聽懂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