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為什麽美國人都喜歡住郊區別墅?

2022-11-06科學

實際上全世界人大多數都住「別墅」。

就不提美加澳了。隔壁人口密度比中國大得多的日本,六成以上人口住獨門獨戶的「一戶建」(如果算別墅的話),自己的房子想怎麽設計怎麽設計。人口密度更高的南韓也是如此。東南亞國家也都是獨棟,甚至包括土地極度緊缺的新加坡。

下圖是東京俯瞰衛星圖,除了畫紅圈處有一些高層寫字樓和住宅樓外,其余全是獨棟「一戶建」。

一望無際的一戶建住宅區

放大看:

有人說一戶建都在郊區?下圖是Google地圖隨便選了菊阪街的一戶建模組屋,導航到市中心丸之內-東京火車站不到4公裏。

南韓首爾市中心也全是獨棟民宅:

首爾衛星圖,除了紅圈處有幾個公寓樓,其他全是獨棟住宅
首爾獨棟住區,面積巨大

新加坡人口密度全球第二,高達每平方公裏8698人,是中國60倍,卻也遍地獨棟住宅:

雖然組屋小區很多,但獨棟區面積更大,紅色屋頂的區域都是

放大看:

新加坡獨棟住宅

更不用說美國了。美國統計局數據顯示八成以上美國人住獨立House。住公寓樓的大多是臨時人口、移民和有色人種。下圖是洛杉磯,除了中心CBD幾棟高層寫字樓以外,攤開去一望無際的全是House,蔚為壯觀。

洛杉磯,除了CBD幾棟高樓,全是house

放大看:

這個題目「為什麽美國人都喜歡住郊區別墅」不太準確,其實市中心也是別墅。

house遍布區域大的嚇人

再看歐洲,還是遍地獨棟:

蘇黎世

再看我大沈陽:

印刷電路般精密,全是高層住宅小區
高層住宅,占地面積巨大的封閉小區
這麽多高層,30年後怎麽更新?

有人說為了糧食安全,只能住高層。實際上並非如此。看數據:

中國耕地面積19.179億畝,園地3億畝,林地42.6億畝,草地39.67億畝,濕地3.5億畝,建設用地6.13億畝。

按一套獨棟占地三分之一畝計算,再加上配套的路網、綠地、公共停車場,3畝地大概可以建8套別墅。8億到10億人全都住進別墅也就只需要一億多畝地。如果降低標準,像日本那種一戶建容納5億城郊人口住,也就需要0.5億畝地足矣。中國國土面積144億畝,土地就算不審批敞開供應,都是綽綽有余的。

現在中國城鎮住宅總面積260億平方,總占用土地才0.15億畝,是國土面積的0.1%,可以說 人為制造了緊缺 (聯想香港捂地保房價)。

而農村宅基地占地規模驚人(2.7億畝),其實大部份人都進城務工了,按照70%空置率來計算, 閑置農宅地已經超過城鎮住宅面積的十倍。 除此以外,農村還有撂荒土地已經多達3億畝。加起來,有5億畝地可以利用。

其實可以更加認真的去整理這些用地。農民進城、城市化率提升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不可阻擋。未來一定是工業化的規模農業、科技資本主導。將這些宅基地復耕, 用地指標騰挪到城市近郊 才是最現實的選擇,而不是死扣著不放。

華北平原星星點點的宅基地,占了很多耕地

還有袁隆平那個鹽堿地水稻技術已經成熟了,假設從30億畝鹽堿地裏開發3-5億畝。以上各項加起來,耕地能在現有基礎上增加近7-10億畝。這還沒算中國天量浪費的工業用地……

也就是說,全民別墅,也不會影響18億畝耕地紅線。

(插一句,糧食安全是否一定需要18億畝?中國改革以後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糧食產量增加了60%,而耕地是減少的。可見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之間沒有直接的關系。實際上現在農村大部份人都進城務工了,大量土地撂荒,糧食卻還在年年增產。
農業科技人士瞻望,隨著 垂直農業、細胞農業、白色農業 等技術大規模普及,結合中國雄厚的工業科研實力,未來五十年有望釋放至少 80% 的現有農田,能夠保障同樣人口的糧食需要)

再者,我們的人口不到全球的19%,卻蓋了全球80%的大棚,生產了全球51%的豬肉、67%的大宗蔬菜、70%的淡水養殖產品,造成汙染和地下水超采,真有必要嗎?

農業汙染

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化肥大國、第一農藥大國、第一除草劑大國,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農業汙染大國。根據國務院公布的面源汙染普查,農業已經成了全國面源汙染最大的行業,遠超城市工業汙染、生活汙染。

基本糧以外的非安全性農產品為什麽不能增加一些進口呢?

放眼望去,我們哪個三四線城市甚至縣城鄉鎮,不是高層遍地?真有人住嗎?

農地裏直接起高樓

有人說私有土地影響基建。這些問題都是過去時了,政府只要在郊區規劃大片私有民宅住宅區即可,不會影響基建。日韓土地私有,不也新幹線高鐵遍地嗎?

而且,大規模提供住宅土地,會降低土地價格,反而有利於基建。

其實一切的阻力來自於 土地財政 ,土地不能自由交易,開發商必須向地方政府繳納土地出讓金才能開始建設。過去三十年地方政府的收入大頭來源是賣地(分稅制造成的歷史問題),以便完成各類投資,曾對城市發展有過一定作用。但是這種模式目前過時了。現在高層住宅房市已經疲軟,亟需新的擴大內需手段。土地財政是興奮劑,階段性使用是權宜之計,上癮了就麻煩了。

住在高層建築裏,你的活動空間受限,影響生活質素、影響創新、影響消費、影響生育率。最終造成經濟增長不振。

高層住宅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房屋的老化,物業管理將成為極為嚴峻的社會問題。拆除無利可圖,物業維護費用越來越高導致收費難、維修難的惡性迴圈。大規模的經過設計和管理的平民低層和獨棟住宅(類似美國郊區模式)短期看成本較高,長期看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性。
貴陽花果園小區
哺乳動物都有領地意識,越高級的動物領地意識越強。人最開始在原始社會是不允許別的猿類進入自己所在的山洞的,會將外來的猿人殺死。 人與人之間應該有邊界感,互相尊重。沒有了領地和邊界,而且長期生活在 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空中 ,人異化成為喪失自我意識的「人彘」,精神狀態容易出問題。

而北美的大house裏,有閣樓可以放下滑雪板、藏書、釣魚竿,可以把地下室裝修成樂隊排練室,有車庫可以搞搞手工、搞創新,甚至開啟你的個人創業工作室,有花園草坪讓孩子可以滿地打滾活動戲耍,養三五個孩子都不在話下。

美國工人階級house

地下室、上兩層,多間大居室可以讓你有自己的健身房、功能室,增加了很多家具、電器的需求,以及各種精神生活的追求。

生命是多層次的、多維度的,而不僅僅是上班+加班+擠地鐵+睡覺。

中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600美元,美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2.2萬美元,是我們的6倍以上。大住宅無疑增加很多消費需求
美國很多大公司最初就是在自家車庫開始創業的,包括蘋果,亞馬遜,微軟,惠普和谷歌等公司。許多其他知名的非科技企業也可以追溯到類似類別的蜘蛛出沒的棚屋,包括美泰(Mattel)和哈雷戴維森(Harley Davidson)等公司。

這種獨棟區,絕不是由房地產開發商統一建設的,而是劃好地塊,政府規定了容積率、以及景觀等必要設計要求,每棟都由中產階級自己設計,找那種小型建設設計公司來設計,保證建築的多樣化、而且互相會有競爭,進入良性自我更新的可持續發展狀態。這樣也不用政府花錢來搞拆遷了,省了巨額稅收,也讓城市更多樣化更美麗。

日本一戶建自主設計建造,滿足個人化需求,培養居民意識,保證中小建設設計所生存,豐富城市景觀

而不是像我們那種失去了個性、失去審美的連片開發、復制貼上的住宅樓。

整齊劃一,千篇一律,毫無個性,城市景觀醜陋

這種大型小區+寬馬路的模式,大的地塊形成城市「腸梗阻」,消滅了毛細血管路,出門就是茫然寬闊的大街,車出來只能一窩蜂寄到主幹道上去,造成擁堵。對行人極不友好,過馬路得一路小跑,而且「寬街無鬧市」,扼殺了街邊店鋪和豐富多彩的小街區小街道,大家只能去商場,沒有城市煙火氣,無街道生活、無生活趣味可言。

而獨棟住宅+小尺度、窄街道、密路網的布局,能增加毛細血管路,讓城市更通透,讓城市大部份區域向市民開放,增進行人步行友好度,緩解城市擁堵、增加商業氛圍,讓市民有地方逛街,城市內涵更豐富多樣。

小尺度街區、窄馬路密路網
小街區更通透,窄街道商業氛圍更好

歐洲高層住宅正在結束歷史舞台——

60年代歐洲流行一陣高層住宅模式,後來發現物業難以維系、治安惡化,近年來紛紛拆除

北京人口和東京不相上下,但是建成區面積非常之小,幾乎只有東京的五分之一。

同一比例尺:北京建成區(六環)面積和東京相比其實非常小

而北京的四環邊上,至今仍有大批荒地、村落,呈現出城鄉結合地的面貌,令人吃驚。這種現象在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

原因是:由於土地是政府招牌掛按盤出讓,出於穩房價等因素考慮,每年供地指標有限,而不是自由流通,因此城市土地開發是嚴格按照政府節奏來的。這導致土地開發進度其實很慢。 土地也沒有得到好好利用

北京四環至今仍有大片荒地

可以這麽說,中國房地產行業根本還沒有起步,和其他行業比,還處於幼稚早期階段,離真正的充分競爭充分市場化還遠的很。 它所提供的產品,和人們真正需要的產品差距甚大。

現階段傳統的房地產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是時候考慮重新開機城市自建房了,也許能夠開辟一個新的增量發展空間,促進經濟增長。